(二)生態環境倫理問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問題,自人類出現就已經存在。人既依賴自然而生存,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與自然是依存、適應、衝突與和諧的關係。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人由自然的奴隸變成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也逐漸成了改造與被改造、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片麵地按照人類的主觀意誌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會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

實踐證明,“人類中心論”漠視自然客體,過分強調人類的價值主體地位,有悖於可持續發展思想,已逐漸失去社會思維主體地位。生態環境倫理學是人與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它根據生態學揭示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進行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它突出強調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要尊重和保護環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經濟的暫時發展。

當前,建構生態環境倫理要主張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發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既要求代內平等,也要求代際平等。所謂代際平等的道德原則,就是當代人與後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開發自然的權利要均等。解決代際不平等現象,必須建構生態環境倫理,用理性約束人類的行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觀念。

(三)納米等“新材料”的科學倫理問題。自20世紀九十年代納米產品進入人們生活以來,納米材料已經應用於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麵,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納米技術是對大小在100納米以下的物質進行操作,利用物質在這一尺度上表現出的獨特性質來製造新產品。目前部分計算機芯片、防皺的褲子、DVD播放機、自潔玻璃、防曬霜中的遮光劑等產品,都是應用納米技術的實例。

但近期,納米技術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負麵影響,成了科學界研究的新課題。在美國化學學會2003年年會上,有3個研究小組分別報告說,納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組發現,向小鼠的肺部噴含有碳納米管的溶液,碳納米管會進入小鼠肺泡,並形成肉芽瘤,而用聚四氟乙烯製作的納米顆粒毒性更強。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讓大鼠在含有這種納米顆粒的空氣中生活15分鍾,會導致大多數老鼠在4個小時內死亡。研究人員指出,這隻是初步結果,還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開展納米技術的安全性研究,並不是要限製納米技術的發展,而是要更科學地發展納米技術。研究發現,納米技術一旦滲透到生物學領域將迅速改變農業和醫學的麵貌,人類生活方式也將在納米技術與計算機和基因生物學的結合中迅速出現革命性的變化。同時,在人類健康、社會倫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麵將會引發諸多問題。

(四)網絡時代的信息倫理問題。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從後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迅速轉變,引發了信息傳播在媒介形式、報道方式、受眾地位、受眾行為等多方麵產生了一係列深刻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倫理問題。

網絡的開放性使得文化和價值觀各異的人們參與到網絡中來,在網絡交往活動中,首先麵臨的是對個人隱私的挑戰,如何保護合法的個人隱私、如何防止把個人隱私作為謀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成為網絡時代的主要倫理問題。虛擬與現實之間,一係列其他新的社會問題諸如網絡犯罪、網絡病毒、網絡黑客、垃圾郵件、網絡安全、信息壟斷、網上知識產權,以及利用信息網絡進行恐怖活動和發動信息戰爭,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和威脅國家安全等隨之產生,這些都引發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倫理的激烈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