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宋瑞,吉之吉水人。南宋末年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此三人皆為南宋殉節而死。
文天祥在孩童時期,看到學宮裏供奉的同鄉先賢歐陽修、楊邦義等人的像,又到這些同鄉先賢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忠”,就非常向往仰慕的說:我要是不能成為這裏的其中一位,就不是什麼大丈夫了。
開慶初,元兵進攻南宋,朝野一片驚慌,有宦官董宋臣勸皇上遷都避禍,大臣當中沒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見的,更不敢說董宋臣的不是。當時擔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的文天祥不畏強權,大膽上書說:請求皇上殺了董宋臣,以此讓大家一心抗敵。文天祥的意見最終沒有被采納,文天祥當即辭官回到故鄉。
德佑初年,長江上遊被元兵攻打告急,朝廷下詔天下勤王。接到詔書的文天祥流下眼淚鼻涕泣不成聲。在哭完後,文天祥派遣陳繼周率領郡縣裏的豪傑之士,又聯絡溪峒的少數民族一起勤王,還派方興召集吉州的士兵。這個消息一傳出,各地的英雄豪傑都來響應,彙聚了一萬多的人馬。文天祥散盡了家裏的所有財產,作為軍費。在招募士兵期間,文天祥和賓客談起國家的事情,都會流下眼淚痛哭,並摸著桌子說:把別人的快樂當做自己的人,也會憂慮別人憂慮的事情,把別人的衣食作為自己衣食來源的人,也應當為別人的事情致死不辭。朝廷知道文天祥的這個事情後,命令他用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身份率領軍隊進京包圍京城。文天祥接到朝廷的命令就準備立即出發。
這個時候,文天祥的朋友站出來向文天祥說:如今元兵分三路進攻,聲勢浩大,一路勢如破竹,已經打到了京城下了。你用這些新招募起來沒有經過訓練的軍隊去與訓練有素的元朝軍隊作戰,就好像是趕著一群羊去和老虎搏鬥,有死無生。文天祥聽完朋友的話,惆悵的說:你的意思我也知道,但是國家養了我們三百多年,今天又危險了,召集天下的軍隊,沒有一個人一匹馬趕去京城護衛的,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遺憾。所以我自不量力,隻求以身殉國換來天下懷有忠義的將士能奮起抗敵。用忠義來尋求自立,用人多來尋求成功,這樣國家有可以有了保障。
就這樣,文天祥率領著他的軍隊出發了。八月,文天祥到達臨安,被朝廷任命為平江知府。因為丞相陳宜中沒有返回朝廷,所以立即上任。十月,陳宜中回到朝廷,文天祥就去平江府上任了。
文天祥上任之前辭別天子,上疏奏說:宋朝結束五代時期的動亂,削除割據的藩鎮,建立郡縣,雖然在一時之間矯正了很多弊端,但是因為五代動亂的後果嚴重,國家非常的貧弱。所以,敵人到一個州就打破一個州,到一個縣,就打破一個縣,中原就這樣陷落了,沒有比這個更痛苦的了。現在應該把天下劃分為四個鎮,設置都督分別統領這四個鎮。把廣南西路和荊湖南路合並,在長沙建立管理的機構;把廣南東路和江南西路合並,在隆興建立管理機構;把福建路和江南東路合並,在番陽建立管理機構;把淮南西路和淮南東路合並,在揚州建立管理機構。責令長沙出兵進攻鄂州,隆興出兵進攻蘄州、黃州,番陽出兵進攻江東,揚州出兵進攻兩淮地區,約好日期,一起出兵進攻。這樣,敵人雖然強大,但是四路齊進,敵人顧此失彼,必定會疲於奔命,分散力量,於是可以各個擊破。淪陷地區的宋朝百姓聽到大軍進攻的消息,也會起來響應趁機進攻敵人,這樣,敵人就很容易被打敗了。文天祥的這此上疏雖然很上次一樣懷著赤子報國心,但是朝廷上商議的結果是認為文天祥誇誇其談,這計劃很難實行,所以,他的這次上書依然是沒有結果。
第二年,文天祥做了臨安知府,不久後,朝廷中發生變動,投降的投降,逃走的逃走。陳宜中、陸秀夫兩人因為不願意投降,就離開了朝廷。朝廷派文天祥用右丞相兼樞密使的身份到元軍中請求講和,收拾殘局。文天祥與元朝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見麵後,兩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伯顏大怒,把文天祥虜到了鎮江。這是文天祥第一次被元朝拘禁。
文天祥趁元朝人馬不備,和門客杜滸等十二個人一起逃離了鎮江,連夜到了真州。在真州,文天祥和苗成再次計劃抗元大計。
文天祥還沒有到真州的時候,有逃兵回來說元朝會派一個丞相到真州遊說勸說投降。李庭芝相信了這個話,認為文天祥是來做說客的,就讓苗再成殺問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殺文天祥,把文天祥哄到城外,給他看了李庭芝的文書,並且緊閉城門不納文天祥。文天祥在城外久久不肯離去。李庭芝又派了兩批人馬去試探文天祥,文天祥對前來試探的人慷慨忠義,感動了前來試探的。前來試探的人派了二十個士兵把文天祥護送到揚州。揚州閉門不納,文天祥隻好尋求向東出海,謀求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