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度強盛的唐朝在統治了中國大地兩百多年之後,由於宦官專政,藩鎮割據,加上天災戰禍,民不聊生,終於到了油盡燈枯的那一刻。什麼時候滅亡隻是早晚的事情而已。滅了唐朝的並不是什麼英武神君,也不是什麼蓋世豪傑,而是被後世稱為最流氓的皇帝--朱溫。
朱溫,宋州碭山午溝裏(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家裏世代都是儒生。祖父朱信,父親朱誠,都是教書的先生。朱溫小時候,父親過世的很早,家裏非常貧窮。朱溫長大後,和他的哥哥朱存都力氣過人,勇猛凶悍,卻不從事勞作,終日欺壓鄰裏。鄉裏人大多都很厭惡他們。
起初,唐僖宗剛剛繼位,昏庸無道,專愛聲色犬馬,對山東等地發生的旱澇災害不聞不問。於是盜賊蜂擁而起,哀聲遍野,民不聊生。終於王仙芝、黃巢揭竿而起,發動了曆史上有名的黃巢起義。
而朱溫於乾符四年也加入了黃巢起義軍,因為他勇猛過人,屢次立下戰功,很快升為大將。黃巢攻破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後,成天貪圖享樂,搜刮美女民財。當時朱溫擔任同州防禦使。唐將王重榮圍困同州,朱溫向黃巢求援,但黃巢忙於尋歡享樂,並沒有派人救援。朱溫大怒,向唐朝投降。唐僖宗任命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並賜名“全忠”。中和三年又任命朱全忠為宣武軍節度使,隨後朱全忠因在擊敗黃巢的戰役中立功被晉封為東平王。天複元年封為梁王。
黃巢被剿滅之後,各地節度使因戰功擁兵自重,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鎮海節度使錢鏐、淮南節度副大使楊行密等人勢力最大,他們各自為政,裁決治內一切事宜,不向中央朝廷納稅,不經過朝廷批準就自行廢立官員。形成了一個個小王國。唐朝政府名存實亡,奄奄一息。
天複元年,宦官韓全誨軟禁昭宗皇帝,宰相崔胤請求朱全忠出兵救駕。韓全誨投奔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朱全忠於是全力進攻鳳翔,鳳翔苦戰,糧草用盡。李茂貞隻好向朱全忠求和。殺死了宦官韓全誨以及他的同黨七十多人。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又重新回到京城長安。宰相崔胤指責宦官勾結藩鎮,顛覆朝廷,買賣官員,禍亂朝綱。
朱全忠盡殺宦官幾百人,廢除神策軍,朱全忠派出自己的親信士兵,完全控製了皇室。昭宗加封朱全忠為梁王。天祐元年,朱全忠殺死宰相崔胤,逼迫昭宗遷都洛陽,這時他想當皇帝的野心已經暴漏出來。隨後殺死昭宗,立昭宗的兒子年僅13歲的李柷為皇帝,為唐哀宗。又在天祐二年,在滑州白馬驛將宰相裴樞、崔遠等朝廷大臣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把他們的屍體扔在河中,史稱“白馬之禍”。
朱全忠在擔任藩鎮節度使時,極其殘苛,他規定凡是交戰的時候,如果大將戰敗,他手下的士兵就要全部殺頭,稱為“跋隊斬”,所以他的手下在戰時都是奮不顧身,勇猛殺敵,可謂是戰無不勝。那時候士兵逃跑在村縣裏不回來的很多,朱全忠為了防止手下的士兵逃亡,下令讓手下的士兵全部在臉上紋上記號。
終於在開平元年,朱全忠廢掉唐哀帝,自立為帝,改名為朱晃,定開封為京都,定國號為“梁”,史稱“後梁”,朱溫即為後梁太祖。封唐哀帝李柷為濟陰王,第二年就殺了他。從此唐朝289年的統治終於畫上了句號,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紛亂時期。
朱全忠為人好色殘暴,經常隨意召集手下大臣的家眷入宮侍寢。但因連年戰事,民不聊生,晚年宮廷內陷入權力鬥爭,皇後張氏臨終前勸他:“君人中英傑,妾無他慮,惟'戒殺遠色'四字,請君留意。”朱溫生性殘暴,殺人如草芥。夫人在世時尚能勸止,死後卻大肆淫亂,甚至亂倫,甚至召自己的兒媳入宮侍寢。乾化二年終於被三子朱友圭刺殺,享年61歲,當了六年的皇帝。
朱溫做盡壞事,毀滅了大唐,但是最終竟然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殺死。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多行不義必自斃。做多了壞事,往往是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