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白居易直言進諫(1 / 2)

元和(公元806年至公元820年)以來,朝廷下令全國,不準為平民百姓剃度。徐州節度使王智興貪汙愛財,想盡辦法搜刮民脂民膏,有一次假借皇帝的出生之月,在泗州設置僧壇,專門替人剃度出家為皇帝積福,其實暗中牟取厚利。江、淮一帶的百姓,都成群結隊來到泗州梯度為僧逃避徭役。

李德裕上書道:“王智興泗州設置僧壇,自去年冬天起在江、淮以南的地方,到底張榜招百姓剃度。江、淮一帶本來沒有寺廟敢私自為百姓剃度出家。自從泗州設了僧壇之後,成年男子每三個就有一個剃度,意圖逃避徭役,隱瞞糧產。從正月以來,削發為僧的人不計其數。我在蒜山渡訊問了一百餘人,僅十四人為以前就出家的,其餘都是江淮百姓。我當即強製命他們返回原籍。經過訪察得知,凡是在泗州僧壇出價,隻需每人交2000大錢,立即就可以拿到度牒,無需進行任何佛法儀式。如果不立刻禁止,恐怕江淮一代將失去六十萬百姓。這件事情非同小可,關係到朝廷的法度。”

皇帝看後立刻下令徐州取消僧壇。

李德裕執政期間功勳卓著,威震天下;牛黨執政,國內清掃結黨,平定河北藩鎮,強藩都不敢肆意妄為;在外擊破回紇,威震土蕃、南詔。李德裕以有才建功自負,不甚合群。喜歡讀書寫文章褒獎好事憎恨邪惡,雖然擔任宰相,卻從不中斷讀書。

有個叫劉三複的人,擅長撰寫奏章,李德裕特別敬重他。李德裕從開始鎮守浙西,一直到擔任淮南節度使,一直上書任命他在身邊為官。在閑暇之時,李德裕就和劉三複整日吟詩作文。

在長安的府邸中,李德裕建有一座起草院,院內設有精思亭,每當需要李德裕草擬詔書,他就屏退左右,一個人在亭中凝神構思,不久揮毫而就。他在洛陽也建有平泉別墅,別墅中小溪流過,細竹翠綠,樹木清幽,奇石嶙峋。還沒有當官的時候,李德裕就在這裏研習學問。後來李德裕封將拜相,三十年都沒有再回來過。這座別墅的石上還刻著他當初寫的詩文。

李德裕不論是在做宰相的時候還是被貶到地方做官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

新樂府運動,詩歌革新運動,主張恢複古代的采詩製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而這場運動的發起人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河南鄭州新鄭人。他的父親白季庚也一直為官,起初擔任彭城令。後來勝任襄州別駕。

白居易從小智慧過人,專注於寫文章,小時候就被人連連稱讚,都說白居易長大成人後必定聰穎過人,有所造化。白居易寫的詩詞篇章都通俗易懂,為了讓百姓們都能了解他的詞句,他常常帶著自己的文章走遍大街小巷,專門找那些目不識丁的老人看,若是老人們能看懂,他就滿意了,若是老人們看不懂,他就接連改變詞句,以讓老人們看懂為止。尚未弱冠之時曾經去拜訪當時的大詩人顧況。顧況是吳人,很有才華,很少誇獎過別人。但是見到白居易的文章的時候,卻連聲讚歎:“我還覺得天下已經沒有有才華的人才了,但是現在又有你了。”

貞元年間,白居易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校書郎,後來陸續擔任周至縣尉,翰林學士,左拾遺。

元和四年,旱災非常嚴重,憲宗頒布詔書命令減免一些租賦,救濟受災的百姓。白居易覺得詔書沒有寫清楚減免的細節,百姓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就向憲宗建議全免江淮的賦稅,並精簡宮中的體製放出一些宮人。憲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李師道出私人錢財六百萬請求為魏征的孫子贖出故居。

白居易上書從來都是直言不諱的,他從不害怕會得罪人,更不害怕會得到朝中官員的迫害,都是有什麼就說什麼,白居易上奏說:“魏征擔任宰相的時侯,唐太宗用皇宮金鑾殿上的木料修建成府邸賜給他,雖然他的後人無能不能守住。但是他們是賢臣的後代。皇上應該自己買回魏征的府邸還賜給他的孫子。”憲宗同樣聽從了白居易的意見。

憲宗想要讓河東的王鍔來擔任宰相,白居易上奏說:“宰相是天下百姓敬仰的職位,不是賢良有聲望或者有顯赫的功勳的人不可以擔任。王鍔不管貧困百姓的死活,隻知道掠奪財物,然後把財務稱為'羨餘'進獻給皇上。現在如果他做了宰相,天下百姓都會說陛下得到他進獻的財物所以才讓他擔任宰相一職。各個節度使會紛紛仿效王鍔掠奪民財,並進獻皇上邀官,到時候事情就變得無可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