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危急時刻,郭子興兵慌馬亂,不知所措。要拒絕,勢單力薄,萬一得罪,隻能是死路一條;要屈從,隻能是從此成為別人的附庸,或許會成為“魚肉”。

緊急之下,朱元璋向郭子興建議:“先接來書,後見來使。”郭子興並沒有理解這是什麼計謀,不知道拿到勸降書後,又如何是好?

朱元璋自有辦法,他勸主帥不必擔心,可用示威之法退敵。郭子興道:“城守空虛,如何示威?”

朱元璋說:“大帥見到來使後,要保持鎮定。千萬不能畏縮,更不能有驚惶之態。”

隨即朱元璋令士卒手持鋼刀,排列在帥府門外兩旁。來使被傳進見,見到郭軍威風凜凜,自己先失了威風。但仍勸郭子興不要以幾千人對抗百萬大軍。兩旁將士聽到來使之言,紛紛拔出劍來,要斬來使,來使嚇得心驚膽戰。

這時,朱元璋說:“雙方交戰,不斬來使,立即驅逐。”

來使被攆走後,郭子興還擔心元軍第二天便會攻城,哪知數日過後,元軍並沒有行動。

朱元璋向大家解釋說:“諸公若殺來使,實為下策。殺死來使,元軍必然以我殺人為借口,勢必派兵攻城。不殺來使,對之加以恫嚇,使之回去後報告我軍軍威及將士拚死守城的決心,元軍必然有所顧忌,這就是他們不敢貿然進攻的原因。”將士們聽了他的一席話,都十分敬佩。

區區幾千人,在元軍百萬大軍眼裏何足掛齒?和元軍這塊石頭比起來簡直是雞蛋。但朱元璋偏偏在這裏做足了文章。他示強於敵,虛實相乘,迷惑敵人,贏得了時間和機會。

因此,遇到突發事件需要處理時,一定要保持鎮定,既不能慌亂,也不能頭腦過熱,要有機謀還要隨機應變,不能固守一點。在成大事者眼裏,長遠利益比眼前利益更重要。如果固守於眼前利益不放,就有可能輸得更慘。

懂得隨機應變,不但可以讓本身實力陡增,同時也能讓對手變弱,這是在危機中取勝的技巧之一,熟知如何運用訣竅,自然能使自己的前程一片坦途。

72.遇事要清醒冷靜不衝動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這樣說“為人處世要清醒冷靜”,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是很多,而那些能夠很清醒地麵對一切的人往往都會站在各行業的頂端,並且很難被人超越。因此,不管我們在哪個行業工作,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冷靜、淡然、清醒地麵對,一定要學會用腦子,清醒地分析孰輕孰重。

戰國時的曹劌是一個遇事頭腦清醒、善於準確分析的人。曹劌所在的魯國,將要麵臨強大的齊國的第二次進攻,而當時的齊王則有些懼戰。這時曹劌就挺身而出,為齊王作了一個精準、清晰的軍事戰略分析。而且在戰場上,當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時,仍表現得泰然自若。最終曹劌憑借自己的過人才智與清醒頭腦,以少勝多,創造了曆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保護了魯國。

在生活中我們遇事一定要冷靜,因為人在衝動的時候,常常做出令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常常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想不到的惡果。說出的話傷人,做出的事害人,行動冒失,語言惡毒。一時的衝動,可能帶來永遠無法恢複的裂痕。

有這樣一個事例:一群高三的學生高考結束後,身心猛一放鬆,聚在一起狂飲狂喝,男女嬉鬧,結果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有幾個學生被判了幾年徒刑。一個平時成績還算不錯的學生鋃鐺入獄,在監獄裏嚐盡鐵窗之苦。這時,他的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到了,他的媽媽哭昏過去,他這幾年的青春好時光要在監獄裏度過,他的大學夢破滅了。他懊悔,也已經晚了,因為苦果已經釀成。

這個事例確實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對自己的行為一定要規範好,不要衝動,“衝動是魔鬼”,最後的結果隻會是悔恨。衝動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人不能因一時衝動就大發雷霆,大動幹戈,大喊大叫,蠻不講理。但事實是有的人情緒一上來,就什麼都不顧了,六親不認了。任意地宣泄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衝動,這就是不理智,是素質低的表現。事後,會很後悔。但是,往往是悔之晚矣。因此,要常告誡自己不能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