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他發現,如果自己轉而生產塑膠花,那麼,不僅市場走俏,也能順利實現自己瀕臨倒閉的工廠的轉產。

但是,當年輕的李嘉誠想要自立門戶加入當時正在走俏的塑膠花的市場競爭中去時,他卻無法解決他所遇到的技術上的難題。怎麼辦呢?無奈之下,他想到了親自去向國外的先進企業學習新產品技術的辦法。

於是,李嘉誠懷揣著強烈的雄心和求知欲,登上飛赴意大利的班機,去實地考察和學習那裏塑膠花製造的先進生產工藝。

李嘉誠素來知道,當一種新產品投放市場的時候,廠家對該產品的技術是絕對保密與戒備的,不會輕易向來訪者提供。

也許應該名正言順地購買新技術專利?但是,一來自己的長江廠小本經營,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賣了專利,它往往要充分占領市場,甚至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將專利出手轉讓給他人。

難道就此打道回府嗎?情急之下,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

一家塑膠花公司由於人手不夠,急需招聘工人,他連忙跑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

在車間裏,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因此,他可以每日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區來回走動,雙眼卻緊緊盯著整個工藝流程,恨不得將它吞下肚去。收工後,他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都記錄在筆記本上。

這樣,在不長的時間裏,李嘉誠熟悉了整個生產流程。但是,屬於保密的配色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於是,李嘉誠又心生一計。

在一個假日裏,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去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席間,李嘉誠誠懇地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的問題,佯稱他打算到其他工廠去應聘技術工人。

就這樣,李嘉誠通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終於慢慢悟出了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當李嘉誠從國外考察回來的前夕,他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銷售情況。最終,他發現塑膠繡球最暢銷,他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作為樣品,帶回香港。

回到香港後,李嘉誠不動聲色,隻是把幾個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召集到他的辦公室,把帶來的樣品展示給大家。眾人都為這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塑膠花拍案叫絕。

這時,李嘉誠宣布,長江廠將以塑膠花為主攻方向,並且表示,一定要使其成為本廠的拳頭產品,借助它使長江廠更上一層樓。李嘉誠將樣品交給他們研究,要求他們著眼於三處:一是配方調色,二是成型組合,三是款式品種。

明察秋毫的李嘉誠知道,塑膠花的工藝並不複雜,因此,長江廠的塑膠花一旦麵市,其他塑膠廠勢必會在極短時間內跟著模仿。之後,其它廠家也會一擁而上,那時,長江廠的市場地位就難得穩定。所以,李嘉誠在經營策略上提出“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方針,在極短的第一時間內,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占香港所有的塑膠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的旗號,掀起新的消費熱潮。

賣得快,必產得多,“以銷促產”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場的競爭原則,如此一來,即使效顰者紛至杳來,長江廠也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膠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