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衝動的結局是損失慘重
冷靜指的是一個人在特定的場合下內心所持的一種沉穩的狀態。人在突然受到某種刺激時,情緒會發生急劇變化,或焦急、或憂鬱、或興奮、或衝動,這些情緒能不能被控製,取決於人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好的人,能夠控製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表現在行為上就是臨陣不亂,遇事冷靜,能夠做到三思而後行。衝動則多指人遇事不夠冷靜,聽不進別人的話,易動肝火,急於表態,輕易決策,不計後果。
三國中的蜀主劉備,曆盡艱辛終於擁有了東西兩川和荊州之地。然而由於關羽的失誤,荊州被東吳奪了過去,關羽也被殺害。劉備聽說之後,悲憤交加,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他要起兵伐吳。劉備的這一決定是建立在冷靜的心態之上嗎?不是。此時,他完全被自己悲傷和衝動的心態所控製。趙雲勸劉備說:“現在的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曹操雖然死了,但曹丕卻篡漢自立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應該討伐曹丕,而不應該討伐東吳。倘若一旦與東吳開戰,戰爭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別的計劃就不能實施。望陛下明察。”趙雲的這番話頗有道理,確實是審時度勢之言,然而,此時的劉備已徹底向心態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時勢了,他對趙雲說:“孫權殺害了我的義弟,還有其他忠良之士,這是切齒之恨,隻有食其肉而滅其族,才能夠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趙雲又勸說:“曹丕篡漢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間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為重。”劉備答道:“我不為義弟報仇,縱然有萬裏江山,又有什麼意思呢?”劉備已完全失去了理智,衝動的結果常常是致命的失敗。
一個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應該的,這也是人之為人的特征。所以,我們說:“一個做事不考慮感情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然而,事情是複雜多變的,感情常常會左右人們的理智,使人們對複雜多變的形勢作出錯誤的分析和判斷。因此,我們又說:“一個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此時的劉備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心態上,他與曹操就無法相比了,要知道,曹操也曾有家人被殺,他也曾有過切齒之恨。
曹操平定了青州黃巾軍後,聲勢大振,有了一塊穩定的根據地,於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親曹嵩。曹嵩帶著一家老小四十餘人途經徐州時,徐州太守陶謙出於一片好心,同時也想借此交好曹操,便親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並連續兩日大設宴席熱情招待。一般來說,事情辦到這種地步就比較到位了,但陶謙還嫌不夠,他還要派兵五百護送。這樣一來,好心卻辦了壞事。護送的這批人原本是黃巾餘黨,他們隻是勉強歸順了陶謙,而陶謙並未給他們任何好處。如今他們看見曹家裝載財寶的車輛無數,便起了歹心,半夜殺了曹嵩一家,搶光了所有財產跑掉了。曹操聽說之後,咬牙切齒道:“陶謙放縱士兵殺死我父親,此仇不共戴天!我要盡起大軍,洗劫徐州。”
將曹操的遭遇與劉備的情況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劉備僅死了一個義弟關羽,曹操卻死了一家老小四十餘人,曹操的恨應該更大更強烈。然而,當曹操率軍攻打徐州報仇雪恨之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呂布率兵攻破了兗州,占領了濮陽。怎麼辦?這邊大仇未報,那邊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如果曹操被複仇的心態所左右,那麼,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發展趨勢,也察覺不出情況的危急,就如同劉備伐吳一樣。但曹操畢竟是曹操,他是一個十分冷靜沉著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會控製自己心態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況的嚴重性,他說:“兗州失去了,這就等於讓我們沒有了歸路,不可不早作打算。”於是,曹操便放棄了複仇的計劃,拔寨退兵,去收複兗州了。
曹操的這個決定顯然是正確的。他的這個決定沒有受他複仇心態的任何影響,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靜的心態之上。因此,曹操能夠擺脫這次危機,保住了自己的地盤和勢力。
與曹操截然相反,劉備伐吳的計劃完全建立在複仇心態之上,這一心態使他不可能對局勢作出客觀準確的認識。從大局來看,三國鼎立,魏國強大,蜀國弱小,隻有聯吳抗魏,才能長治久安。然而,劉備根本就顧不得這一切,隻憑自己複仇的心態而製訂實施了伐吳的計劃。因此,其失敗是注定的。
衝動的情緒充滿了怨憤,有時候難以自控。導致感情用事,感性主宰,理智不能戰勝情感,最終釀成苦果。所以,人們常說,衝動是魔鬼!衝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情緒激烈就會惹是生非。所以,不能衝動。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三思而後行”。
68.處變不驚才能臨危不亂
蘇東坡有一句名言:“泰山崩於前而心不驚,麋麇興於左而目不瞬。”這是一種能力,也是麵對困難,解決困難的基本要求。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做到冷眼觀全局,不為各種紛亂的表象所迷惑。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這是一切勝利的必要保證。
在1812年的10月,對著空空的莫斯科城,拿破侖麵臨著一大堆的困難,士兵食物短缺,衣不蔽體。寒冷的俄國,已不再適合他們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