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應對變局才能瞬間辦成事

蘇東坡有句名言:“泰山崩於前而心不驚,麋麇興於左而目不瞬。”要想辦成事就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深謀遠慮,想得深,看得遠,做到冷眼觀全局,不為各種紛亂的表象所迷惑。無論辦什麼事,心煩意亂之下很難有所作為。隻有靜下心來,以長遠的眼光選擇適合的道路,才能清醒地辦好每一件事,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66.深謀遠慮把握事物規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辦什麼事,事先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打算和安排。隻有預先做好了安排,有了準備,有了計劃,才能把事情辦好,明確了奮鬥目標,有了具體的工作、活動程序,也就有了監督檢查的依據,這樣可以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從而合理安排,使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

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將軍年羹堯鎮守西安之時,廣求天下士,厚養幕僚,有一位孝廉叫蔣衡,應聘前往。年羹堯甚愛其才,對他說:“下科狀元一定是你的。”年羹堯說話語氣如此之大,正是倚仗他自己的功勞以及與皇帝的特殊關係。蔣衡見他剛愎自用,驕奢至極,就對他的一個同僚說:“年羹堯德不勝威,當今萬歲英明神武,年羹堯大禍必至,我們不可久居於此。”他的同僚不以為然,年羹堯的權勢正如日中天,多少人巴不得投奔他的門下呢。

蔣衡不顧同僚的勸阻,執意稱病回家,年羹堯挽留不住,取1000兩黃金相贈,蔣衡堅辭不受,最後在年羹堯的堅持下,隻接受了100兩。蔣衡回家後不久,年羹堯果然出事了,牽連了不少人,因年羹堯一向奢華,送人錢財不到500兩黃金的,從來不登記,蔣衡因隻接受百兩之贈,從而確保自己平安無事。

蔣衡從年羹堯的驕橫言行中預見到他所存在的危機,及時地與他拉開距離,避免了禍及自身。

可見,做事情需要深謀遠慮,想得深,看得遠,才可以避免重大決策和方向上的偏差和錯誤。比一般人看得早一點,想得深一些,並及時作出科學預見,是一種先見之明,這種先見之明,來自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對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

戰國時期,魏國的範雎受中大夫須賈迫害,逃匿民間。一次秦使王稽來魏,聽說範雎很有才幹,便暗中帶他回秦,進入秦境時,一隊人馬迎麵馳來,範雎問來人是誰,王稽說可能是秦相穰侯魏冉東巡縣邑。

範雎說:“我耳聞穰侯專擅秦政,不容外人,今天被他碰上,輕則受辱,重則被驅。我還是躲到車底吧。”

頃刻,魏冉來到車前,問車中有無別國賓客,王稽說沒有,魏冉就走了。範雎從車中出來,說:“魏冉是聰明人,隻是遇事反應慢點,剛才他懷疑車中有人,你說沒有,他未搜查,過後一定不放心,會派人回來搜查的,我要避一避。”說完下車從小路向前走去。果然,過了一會兒,魏冉派人到車上翻找,見確實沒人方作罷。

範雎通過分析魏冉的性格,知道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推斷魏冉會有可能要搜查馬車,而且還推測到魏冉可能會派人重新再搜一遍,正是他高超的預見能力,使他能防患於未然,逃避了被抓捕的命運。

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是對突發危機的預先準備,是對未來各種情況的預測以及采取的相應措施,洪水未到先築堤,豺狼未來先磨刀。中國有句成語,未雨綢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還沒有下雨,就先修好屋頂,這樣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就能在溫暖的房中躲避風雨的襲擊。

處在安全的環境裏,危險和困難也隨時都會出現。《周易·係辭下》裏就說過,“是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在《左傳·襄公十一年》裏,也有一段話:“《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在平安的時候,不要忘記災難和危險有到來的可能性。隻有總想著有危險,才會有準備;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拿破侖曾說:“如果我總是表現得胸有成竹,那是因為在提出任何承諾前,我都是經過長期深思熟慮,並預見可能發生的情況。”

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時時都充滿了危機感。因為他知道,風險無處不在,人生充滿了變數,各種風險因素都是自己所不能控製的,這就意味著安逸隻是暫時的,一旦明天某個因素發生變化,可能後天就需要麵對失敗。如果你沒有危機感,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情缺少應對的策略,到那時候,你就隻可能束手無策。

聰明的人,他的智慧有時就體現在對事情的預見之中。有預見能力的人能及早地考慮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發展的方向,所以能夠提前防範,未雨綢繆,把事情引導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而隻看到眼前,不考慮以後,任由事物隨意發展的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就會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難。隻有深謀遠慮,防患於未然,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能使自己始終掌握競爭的主動權。

有一句老話叫“隻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機會永遠隻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當機遇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懈怠,誰能保證命運的光環哪一天不會降臨到我們的頭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