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壽大佛(2 / 2)

仁壽大佛與樂山大佛的傳承關係,據說是這樣的:

唐代嘉州(樂山)淩雲寺的高僧海通,南下揚州等地20年,募集到大筆資金,欲造樂山大佛,選定樂山淩雲山,並對先期建造的仁壽大佛進行了精確的測量,然後放大尺寸仿造。有地方官聞訊海通高僧募得巨款,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挖出自己的眼睛堵塞貪官的血口。海通去世後,韋皋等人率眾繼續鑿造,曆時90年樂山大佛終告完成,為人類留下了世界第一大佛這座輝煌燦爛的古跡。

有個名叫張毅的先生,這樣描述牛角寨大佛:“同出盛唐,年紀隻八歲相差。貌似孿生,南北僅百裏相隔。一個晝看三江彙流,夜觀嘉州燈火。一個遠離紅塵鬧市,早被眾生忘卻——縹緲雲瑞,秘藏一座千載巨佛。”

按照佛教的規範,佛像一般都是全身像,例如樂山大佛。牛角寨大佛隻鑿了胸像,後人分析可能是專為樂山大佛試雕刻,所以重點是在結構相同的石崖上精雕大佛的麵部曲線。因此,仁壽大佛又是全國唯一的一尊胸像大佛,被稱為“中華第一胸佛”,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仁壽大佛與樂山大佛都是彌勒佛,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其龐大的思想體係深受玄奘法師的推崇,此佛常懷慈悲之心,在中國曆史上影響巨大。彌勒佛保佑一年四季風調雨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產物豐收,果實甘美。彌勒佛布施的美好理想是:人人皆知修習身、口、意三業清淨,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相見歡悅。人行萬善,無諸惡業,飲食無憂。這些思想,在人類社會,任何時候都應該承認是一種美好的願景。

樂山大佛和仁壽大佛兩尊佛像的麵部,不僅高度形似,而且完全神似,慈眉善目,麵型豐滿圓潤,雙目微睜,神閑氣定,和藹慈愛,眉若彎月,嘴角微翹,氣象端莊,儀態肅穆。雖然仁壽大佛隻有胸部以上,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樂山大佛的創作小樣,但從佛像的麵部神態,已經足以感受到強烈的宗教信息和藝術美感。如果僅僅從照片上看,一般人難以看出兩尊佛像空間大小的區別。

建造仁壽大佛和樂山大佛的初衷,值得我們敬重。鑿造兩座大佛的恒心,也是在當今有些浮躁的環境中可以靜心借鑒的。至於那建築和雕刻藝術大氣恢弘的唐風唐韻和一絲不苟的敬業態度,更是我輩所望塵莫及的了。

建造仁壽大佛的初衷,已經難覓有關的記載。不過樂山大佛還有相關曆史遺痕。唐代《嘉州淩雲大佛像記》記述說: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彙聚淩雲山麓,水勢凶猛,舟楫至此往往船破人亡。每當夏汛,洪水直撞淩雲山崖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誌在山崖間開鑿彌勒佛大像,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

雖然海通和尚對於洪水悲劇的理解認知以及應對方式,與我們今天的興修水利工程不同——他是將避災免禍寄托於菩薩的保佑,精神的祈願,但是為民祈福的動機和向善的願望值得後人崇敬和學習。而為了抗拒貪官的索取,海通和尚不惜挖出自己的眼睛,更是具有撼人心魄的悲情和力量。

置身在仁壽大佛腳下,麵對廣袤的原野,夏季的稻田綠如隴煙,果木、鬆柏穿插其間,猶如立體壁畫。隱約可見的三岔湖水麵,鏡片般映射著白光,大地如畫,山川錦繡。仁壽也算是茶馬古道的一段,雖然現在人背馬馱的遺跡已經稀少了,但仁壽牛角寨的這一處唐代摩崖石窟所蘊含的理念和力量,是遠遠超越一般的石梯古道的。這是一條心靈的通道,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無論是佛教還是其他精神寄托和追求,隻要是向善的,隻要是為民眾祈福的,便是功德無量的。就像這尊仁壽大佛,哪怕是地處深山之間,哪怕在一段時間裏香客流量不是太大,但總歸會在人們心靈中占據一席地位,受到應有的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