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一個盛世,文化與文明上千年以來一直放射著璀璨的光芒,其中的佛教文化更是令人歎為觀止。樂山大佛,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化遺產裏最著名的景觀之一,聯合國教科文自然遺產高級顧問吉姆·桑賽爾博士評價說:“樂山大佛堪與埃及獅身人麵像媲美。”今天,知道樂山大佛的人多了,但是知道當年建造樂山大佛時的藍本“仁壽牛角寨大佛”的人還不多,雖然這兩處大佛相距不到一百公裏。
宋代詩人陸遊為人們留下了一點仁壽大佛的記載:
江閣欲開千尺像,
雲龕先定此規模。
斜陽徒倚空三歎,
嚐試成功自古無。
後人據此理解仁壽大佛應該是樂山大佛的雕刻創作藍本或者試雕品。仁壽大佛完工的時間,依據記載應該是在公元749年之前,而樂山大佛的建造曆時90年,完工的時間,是在公元803年,晚於仁壽大佛。
從成都出發去拜仁壽大佛,經過華陽鎮,半小時左右到三星鎮,翻越龍泉山,下山就到了仁壽縣高家鎮,出鎮口10公裏左右就可以到達牛角鎮大佛,總共也就50公裏左右。但這一段路,卻是變化多端,異於常態,風光如畫。從成都到華陽是8車道的通衢大道,這一帶是成都的城南新區,極具現代城市的魅力。出了華陽進入紅土丘陵,兩旁都是水果帶,種了許多梨、桃、枇杷,這裏更是草莓的產地,地裏大片大片地生長著草莓,吸引著成都人休閑的時候開車來摘草莓,人手一籃,細挑細揀,舒心解壓,品味鮮果。有人把這一帶丘陵稱為“東山”,取“月上東山”之類的意境。又有人在這片丘陵上遍種紅黃玫瑰,命名“玫瑰園”,修了些竹籬草亭,小池石梯,辟為度假村落。出了東山,穿出大果園子,經過一個叫三星的小鎮,就開始翻越龍泉山了。
龍泉山號稱成都的花果山,由於要種果樹,便難容其他樹木,遠處看去,山色是紅土居多。向西的這一麵,與其他幾麵不同,植被極好,越往上走,越有進入森林的感覺,柏樹、竹子、雜木、青草混合成一首綠色交響曲,在風聲的伴奏下,在蟬鳴的合唱中,有一種激動人心的回響,令人想起維瓦爾第的音樂,節奏歡暢。不時可見道旁的竹樹在公路上自然形成一個個巨大的柴扉似的拱門,讓車子從中穿過。在叢林中穿越半小時左右,翻過山頂,再經過幾個回頭彎道,就到了高家鎮。
馬上可以上牛角寨了,有朋友知道這附近有一處很大的水麵,名叫三岔湖。四川是中國的“千湖之省”,這個說法是借鑒的丹麥。即使在四川的“千湖”之中,三岔湖也算一個大湖。十幾分鍾的路程,沿著一條水泥路,就來到了三岔湖,先是從湖麵的一角在一片翠綠當中突然看見碧藍的湖水,然後又看見許多小島,小島上有農舍,紅瓦白牆,柏木鬆林,白鷺飛翔,魚躍水麵,漣漪不斷。因為時值正午,陽光熾烈,照得廣闊的水麵上纖毫畢現,波光粼粼,一碧萬頃。
去牛角寨的山路,很陡,彎也大,路途總體尚好。如果不是沿途都有竹木為牆,稻草為瓦的川西民居出現,會令人以為是上了康藏高原。極目望去,遠山隱逸,若水潑墨,近山蔥蘢,翠柏橫列。在大城市幾十公裏之外,能有這等景致,令人大喜過望,又想到人們出行,都喜歡走知名度高的地方,不喜歡較為偏僻之地。例如,成都通往三岔湖的一條快速通道正在建設,在三岔湖環湖公路上有許多載重汽車奔馳而過,許多人會等待這條通道建成之後再去這成都的後花園大湖泊賞景,而不太願意現在翻越龍泉山,看一些罕見的景致,走一些陌生的道路,而這些道路和風景恰恰是最有味道的。真正到了車水馬龍的時候,就沒有古樸的意境了。
牛角寨大佛石窟的選址,實在是一絕。大佛依山而鑿,麵朝平原,莊稼無涯。背後是古柏參天,藍天白雲。仁壽大佛,與樂山大佛選址的相似之處,在於山和天的背景,不似之處,在於樂山大佛麵朝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彙處,有“智者樂水”之氣,而仁壽大佛有“仁者樂山”之氣。仁壽大佛也麵臨兩個湖泊,大而遠的是三岔湖,近而小的叫佛光湖。從兩尊大佛處遙望世界,均是氣象萬千,一望無際,煙波浩渺,激動人心。任何宗教,都是心教,都是靈魂的工程,外化為物質建築,首先是考慮人心的感受,考慮對心性的陶冶修煉。任何的局促陰暗,氣量狹窄都與廟宇佛塑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