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山初春采甘露(2 / 2)

那小男孩更是在皇家貢茶園中拔腿飛跑,追春,鬧春,撲春,驚得懷抱著嬰兒的母親連呼小心。而那魁梧雄健的牛仔般的父親卻笑意盈盈,毫不介意,仿佛回想起了自己兒時在西部牧場春天裏的撒歡奔跑。

山間,淡淡的薄霧牽著人衣。遠近橫著幾間山居,土牆斑駁,黑瓦青苔,淺淡幾枝細竹,在風中搖曳,透過薄霧看去,若隱若現,頗有仙風道韻。略遠,墨綠色的茶樹環繞,恰似藩籬。

這些山居,以前是茶農居住,現在都成了可以食宿的“農家樂”。在蒙山,人人都可以像鄭板橋那樣:“掃來枯葉烹茶葉,劈開鬆根煮菜根。”

茶壺,在四川話裏因有“福”字的諧音,自古就有祈福的意思。蒙山人在山上製作了一把直徑10米的茶壺,據說這是世界第一大茶壺。從壺中飛瀉而出的“茶水”,頗有蜀人李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誇張。一群外國朋友爭先恐後跑去大茶壺下合影。看見這種人比茶壺渺小的藝術效果,頗覺四川人之詼諧。

蒙山皇家茶園,是唐朝以來供奉皇家的茶葉基地,充滿了神秘色彩。直到1958年,毛澤東在品嚐了蒙山茶之後說了一句:要讓蒙山茶走到民間。這才慢慢開始擴大產量。不過其後也還是國營農場的體製,茶的質量有保證,但數量卻一直很少。真正大量的生產,是近20年的事情。現在蒙頂山的好茶,已經上千元一斤了。

蒙山上名為甘露的貢茶,在古代采摘時有很多講究。諸如祭天祭祖,焚香沐浴之類。但現在已經完全不同,又因為是中外友好文化活動,今天的采茶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茶女們換上了白底青花的春裝,腰上掛一個小竹簍,站在深綠的茶叢中男女對唱山歌,白色的玉手在嫩綠的茶叢中靈動翻飛,悅耳動聽的歌聲在茶園裏繚繞。這時茶園裏突然騰起了大霧,這是著名的蒙山霧,來無影去無蹤,幾米開外看人若隱若現,歌聲時起時伏,置身其中,更是恍如仙境。

據說西蜀著名的“三雅”——雅女、雅雨、雅魚當中的雅安美女,就得益於這種蒙山之霧。蒙山霧滋潤皮膚,帶有山花的淡香,吸之入肺,沁人心脾。

薄霧中,歌聲裏,外國朋友仿照著茶女的動作,采摘春天的第一片嫩芽。外國人一般手掌較大,加之又從沒采過茶,麵對細小的尖芽,有點不知所措。特別是那些個“牛仔級”老外的動作,笨笨的,傻傻的,十分的憨態可掬,不時引得茶女們朗聲歡笑。

置身於仙霧、雅女、新茶當中表演“采茶舞”的老外,似乎拿出了在美國西部馴服野牛的勁頭,執著地對付那些活躍在春之枝頭的嫩芽精靈。此時,無論你是哪個國家的人,置身在蒙頂山,蒙頂初春采甘露,你都會深深地感受到天府之春的美妙,感受到中國西南茶馬古道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