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都江堰,有一句名言:“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其實不僅如此,若要問佛,青城山的佛教,也是極有名氣的。與青城山眾多道觀相對應的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普照寺,就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
我在茶馬古道上的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拜訪過數不清的寺院,都江堰的普照寺在這眾多古寺中間,規模並不算太大,曆史也不算最久,地處青城外山,接近成都平原,森林茂密,廟宇宏偉,依山而建,石階蜿蜒,古跡眾多,卻還並不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但作為川西四大佛教名刹之一的普照寺,卻是以其曆史風雲變遷令人驚心動魄,傳奇故事盛傳使人歎為觀止。
中國西南的茶馬古道是一條向兩頭延伸的古代交通、經濟、文化走廊。它一頭向西南延伸到西藏。一頭向西北延伸到甘肅,最後與絲綢之路交會。這向西北延伸的一頭,以都江堰為起點到達鬆潘古城的這300多公裏,曆史上被稱之為“鬆茂古道”,在秦漢時期,被稱為“冉嚨山道”。
根據茂縣的唐代摩崖造像推測,在公元7世紀左右,這裏已經是溝通川西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的大動脈了。也有曆史學家考證說,都江堰是南向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證據是古代都江堰市的西街交易盛況空前:人山人海,熱鬧非常,毛皮、藥材從騾馬背上卸下來,換成茶葉、花布和雪白的鹽巴,這一切最後都消逝在山間的馬幫鈴響之間。這條通向西南的茶馬古道,可以經過西藏通往印度、尼泊爾。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根據不同的貨物交流情況,有著不同的好聽的名稱,例如“茶馬古道”是體現茶馬交易,“南方絲綢之路”是突出絲綢交易,“麝香之路”是強調香料交易,“駝峰航線”的意義是空中軍事運輸。
從都江堰(灌縣)西進,第一站就是26公裏(高速公路裏程)之外現在名震寰宇的汶川(茂汶)。在古代,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一直是威脅庶民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大患,也是茶馬古道上行走的人們最致命的天敵,信佛教的人們自然就有了請求菩薩保佑的願望。普照寺就是這條“鬆茂古道”起點處的一處著名寺廟。
我們一行人來到普照寺的時候,寺院的住持果正法師恰好外出雲遊未歸,沒機緣聆聽其論佛講經,不過在廳堂裏卻是擺放著精致的茶具和幾種名茶禪茶,供熟悉的朋友飲用。正好我們一行人中有一位著名的茶藝高人,他便使出高超的茶藝沏起了禪茶。“禪茶一味”,在我們是耳熟能詳的話語,但是真正體會其真意,還得來到普照寺這種古寺裏品茗,在大都市的茶樓裏是不會有這種奇異而清心的感覺的。
此時,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藍色蓮花圖案白瓷小茶杯,眼望杯中褐紅透亮的茶湯,從視線的攝入便已經有了直入心脾的清爽,待到用嘴輕啜茶水,更感覺到有一股醍醐灌頂的響應。茶師大概看見有人喝茶姿態沒有入道,便提醒眾人,“品茗”、“品茗”、“三口為品”、“不是喝水,不是喝水”。
我環顧四壁,映入眼簾的首先就是弘一法師那幅千古經典書法“佛”字。這個字,是中國的書法藝術和佛教文化融合的結晶體,字是珠璣,意是溫玉,視之撼人心魄。牆上還有一些淨空法師在普照寺的照片。供台上的供果,一看就是著名的茂汶蘋果,這是茶馬古道上的一種珍果,果子青綠,輕泛毫光,仿若岫玉。有人似乎想取之珍藏於家中,供奉於桌案。又有人說不可不可,供物神聖,不可擅動念頭。種種的佛物,便使得人心裏有佛,禪意濃鬱,所以這茶湯便混合了虔誠向善,氣定神閑的意趣。這也正是佛教修行講究的食用茶飯之時所必需的願想。茶飯在佛教修行中,不單純是果腹和養生,而更是精神的蘊蓄和意念的提純。誠所謂“修行無處不在”。
普照寺是一處充滿傳奇的寺廟。從普照寺甚至可以管窺幾百年間的曆史風雲。據光緒年間的《普照寺源流記》記載,“寺曆數朝,世有傳人,明末火於獻。”這就是普照寺的一大劫難。張獻忠的大開殺戒,烈火屠城,罄竹難書。伴隨著肉體的消滅,當時民眾的精神寄托——寺廟也被付之一炬。
又有傳說:明末清初給張獻忠藏寶的部下來到一個小廟削發為僧,後將其改建為普照寺。這個部下在張獻忠覆滅後,直到自己死去也沒有說出藏寶的地方。這又為普照寺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似乎在這裏還有一些沒有被發現的巨大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