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嘎山的雄偉山勢和一片金光,成就了峨眉金頂。這瓦屋山就平實了許多。從峨眉山頂望去,是一塊墨綠的巨大平台,浮現在雲霧裏,並無險峻雄奇之處,用時尚的語言來說,很像太平洋裏的一艘航空母艦,相信登過峨眉山頂的人都看見過。但正是這種平實,要比貢嘎山可望而不可即的仙氣要樸實和實惠許多。瓦屋山地處四川眉山洪雅縣與雅安榮經縣交界處,最高海拔3522米,青衣江從瓦屋山下的洪雅流過,在古代,如果說臨邛(古地理包括成都周圍的四川盆地邊緣的若幹地方)為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是交響樂的第一樂章,那麼這條古道往西南延伸到名山、雅安、天全、蘆山、滎經、漢源、洪雅等地之後,就有些像交響樂的第二樂章,用古代做文章起承轉合的結構來說,就是“承”字。
馬道鳥道
瓦屋山由於盛產竹木,野物,藥材,山下又有名叫花溪和柳江的河流,將山上的物產盡數運出山外,供奉茶馬古道南來北往的人馬流物資流。所以,瓦屋山在古代,並不以幾十裏路外的峨眉山那樣的奇峰異嶺和香火寺廟聞名,而是以出產的豐饒和為西行南下的馬幫提供給養而在茶馬古道上聞名。這瓦屋山到底什麼模樣,隻要信手拚湊幾句生長在瓦屋山麓眉州府的蘇東坡的山水詩,就八九不離十:“長鬆千樹風蕭瑟”,“此身不覺到雲間”,“日月星辰任我攀”,“午夢任隨鳩喚覺”,“早朝又聽鹿催班”。
雖然這不是專寫瓦屋山的,但是據我多次上得這瓦屋山的經曆,這些詩都很貼切精彩。還有“山鳥叫喚白日夢”一句,更是通神的。至今,這瓦屋山仍是大西南的一座觀鳥聖殿,國內外的觀鳥者,沒有不以到瓦屋山看鳥為人生一大樂事的。雖然此文是寫茶馬,但是茶、馬、鳥這幾樣東西,是有緣分的。就像已經寫過的竹、月、日、江、雨、船、魚等等一樣,這些物象,共同構成了茶馬古道神奇生靈和自然的宏大景象與魅力。
記得去年這瓦屋山舉辦了一次觀鳥大賽。瓦屋山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綠色布穀鳥”等,吸引了來自千萬裏之外的觀鳥者,在成都的德國總領事夫婦、美國總領事夫婦等都手提望遠鏡上這瓦屋山觀鳥。觀鳥又稱賞鳥,是指在自然環境中利用望遠鏡、鳥類圖鑒等在不影響野生鳥類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觀賞鳥類,目前已經是世界上風靡一時的人類親近自然,放鬆心靈的活動。茶馬古道途中的瓦屋山,現在是國際重要鳥區(IBA)和國際著名的觀鳥勝地。
“小鳥依人”不是隨便說的,鳥是大自然中最親近人類的野生動物,在茶馬古道也是如此。鳥的羽毛美麗,儀態萬千,鳴聲婉轉,是美的象征,也是茶馬古道上的精靈。可以設想,在千年茶馬古道上,如果沒有這美麗的精靈,古道該是多麼的枯燥乏味。即使是枯藤、老樹、昏鴉,也是一幅圖畫,雖然淒迷荒涼了些,但如果畫麵上少了鳥,隻剩下枯藤和老樹,也就沒有了生機活力。現今來瓦屋山的觀鳥族,已經用上防止手臂抖動的高科技望遠鏡了。當時茶馬古道人卻是用他們在大自然中練就的一雙火眼金睛觀鳥吧。那綠布穀鳥、翠金杜鵑一類的啼鳴,一定就是馬幫早行的晨鍾,夜宿的暮鼓,縈夢的鈴鐺,牽魂的韁索。當時的瓦屋山麓,應該是“鳥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在瓦屋山用望遠鏡觀鳥,也要用到參照的方法。觀鳥者要觀察鳥兒附近的物體,一束鮮花、一塊岩石、一叢灌木都可以作為鳥的參照物,用望遠鏡先找到它,再慢慢移到鳥的位置。這和世間一切事物相同。
從一位鳥友的記錄,你就可以知道茶馬古道的瓦屋山上鳥類的豐富,並分享到觀鳥的喜悅:
你們如果去瓦屋山的話,請注意四個地方:
1.住宿的象爾山莊,山頂部分鳥種的90%以上在該山莊的300米範圍內可見。
2.鴛鴦池附近看暗色鴉雀和小熊貓,小熊貓就在路邊30米遠的大樹上睡覺,不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