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範時刻不敢偷懶,常常學習到深夜。一次,薛漢勸他不要過於辛苦,廉範說:“我天生並不聰明,如果不用勤奮彌補,那麼就沒有指望了。”
薛漢誇他有出息,於是把自己的學識傾心傳授,沒有一絲保留。
廉範學習期間,有地方官府征召他做官,廉範都以學業未成而回絕了。他對薛漢說:“若隻想做個小官,我現在的學識應該可以應付了,這樣一來我就失去了做大事的機會,請求您讓我留下。”
廉範學業大成之後,隴西太守鄧融請他到官府任職。廉範知道鄧融為官不法,便毅然推辭。鄧融想報複他,廉範於是隱姓埋名跑到洛陽,做了一名獄卒。
後來鄧融事發獲罪,廉範正巧負責看管他。他對鄧融悉心照料,卻不肯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
有人知道了實情,勸廉範不要幹這樣的傻事,說:“對鄧融有心是很難得了,為什麼還要關照他呢?”
廉範說:“我讀書很多,如果明白了書中的道理而不加以實行,那麼我就是白白讀書了,和一般人有什麼區別呢?聖賢教誨我們要仁愛對人,我現在正是學習仁愛啊。”
鄧融在獄中得了重病,廉範沒日沒夜地在他身邊侍候。又有人怕他招來非議,對他說:“鄧融是朝廷重犯,如果人們誤會你和他是同黨,你不是很危險嗎?”
廉範說:“仁愛本是不講得失的,否則就不是仁愛了。我的行為若給我帶來麻煩,隻要不是我的錯,我都可以坦然接受。”
鄧融死在獄中,廉範親自趕車把他的靈柩送回他的家鄉,把他安葬了。
廉範的義舉漸漸傳開,贏得了天下人的敬重,百姓紛紛寫信向朝廷薦舉他,朝廷也多次征召他。一時之間,廉範成了天下最有名的人物,被尊為當時的聖賢。
廉範不沽名釣譽,注重身體力行,這是他成名的根基。他做事不是給別人看的,完全出於本心,人們才會真正佩服他。
有些人不幹實事,總以為幹了實事也得不到好的回報,這是他們的虛榮心太旺盛了,也是他們不相信世人的緣故。有這種想法的人是自私和偏激的,他們的講究實惠與懷疑一切,使他們喪失了做事的原始衝動和責任意識,隻能被動地應付了,而這恰恰是失敗的根源。成功容不得雜念和猜疑,人們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對待它。
不爭而爭,後來居上
從表麵上看,“不爭”似乎有悖進化規律,然而其背後有更深層的道理。“爭與不爭”的辯證法,透露著一個天機:不爭而爭、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善勝,乃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公理。
所謂“不爭而爭”,並不是說什麼也不爭,而是棄其小者,爭其大者;棄其近者,爭其遠者。所以,不爭是相對的,爭則是絕對的。所謂“不爭”,是指小處不爭,小名不爭,小利不爭;倘若是大處、大名、大利,也許就另當別論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很不穩定,康熙為鞏固清朝政權,安定人心,改變清朝不立儲君的習慣,把他的第二個兒子胤扔立為皇太子。
作為皇太子的胤扔,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希望康熙帝能早日歸天,自己盡快登上皇帝的寶座。為此,他與正黃旗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結成黨羽,進行了搶班奪權的種種活動。這些都被康熙帝發現,康熙下旨殺了索額圖。沒想到胤初更加猖狂,不得已,康熙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廢除胤扔的皇太子頭銜。
皇子們見太子已廢,爭奪皇儲的鬥爭更加激烈。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探聽康熙的意圖,打發皇親國戚到康熙麵前為自己評功擺好,搞得康熙“晝夜戒慎不寧”。沒有辦法,康熙在廢掉太子後的第二年三月又複立胤初為皇太子,好讓諸皇子死了爭奪太子的野心。
在皇太子廢立過程中,諸皇子們使出渾身解數,最成功的是皇四子胤稹。在諸皇子的明爭暗鬥中,胤稹采用的就是不爭而爭之策。
皇太子被廢之後,胤稹沒像其他眾皇子一樣,落井下石,而是采取維持舊太子地位的態度,對胤初表示關切,仗義直陳,努力疏通皇帝和廢太子的感情。他明白康熙希望他們情同手足,不願意看到皇子們反目成仇。
對康熙的身體,胤稹也最為關心體貼。康熙因胤初不爭氣和皇子們爭奪儲位,一怒之下生了重病。隻有胤稹和胤祉二人前來力勸康熙就醫,又請求由他們來擇醫護理。此舉也深得康熙的好感。
諸皇子中奪位最力的是胤楔。胤稹同胤楔也保持著某種聯係,其實他心裏不願意胤楔得勢,但行動上絕不表現出來,表麵上看胤楔當太子,他既不反對也不支持,讓人感覺他置身事外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