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嬰說:“諸呂勢大,如果我當麵抗命,我死事小,誤國事大。他們改派他人,勢必有一場大的廝殺,而我卻可借機行事,消此巨禍。”
灌嬰做出積極備戰的樣子,諸呂都對他不疑。呂產的一位謀士擔心灌嬰不忠,於是他向呂產說:“灌嬰忠心漢室,為人正直,他這樣痛快領命,不是很可疑嗎?萬一他中途有反,我們就被動了。”呂產不以為然,他傲慢地說:“我們呂家權傾天下,識時務者是不會和我們做對的。灌嬰在朝日久,此中利害他自會知道,有何擔心呢?”
呂產的謀士說:“灌嬰一旦領兵在外,我們就控製不了他了,難保他不會生變。為了安全起見,大人當派心腹之人征討才是。”
呂產自恃聰明,拒不接受謀士的勸告。
灌嬰率兵到達滎陽,傳命就地駐紮,不再前行。不知情的將領追問灌嬰緣由,灌嬰以各種借口搪塞。私底下,灌嬰召集心腹說:“諸呂存心篡漢,我們身為漢家臣子,絕不能聽命於他們。
我現在將大軍引領在外,就是威懾諸呂,諸呂都是色厲內荏的小人之輩,有我們在,我想他們是不敢妄動的。”
灌嬰駐紮滎陽不動,諸呂果然慌亂起來,呂祿催促呂產謀變,呂產卻說:“灌嬰大軍在外,已是我們的敵人了,他這個人善於打仗,我們不是他的對手啊!現在形勢大變,於我不利,還是從長計議的好。”
諸呂有了顧忌,灌嬰趁機加緊聯係劉氏諸王,準備合力討伐諸呂。他在給劉氏諸王的信中說:“諸呂不怕天譴,卻怕眼前的禍患,對他們隻有合力同心加以討伐,才是救朝廷的唯一途徑。
他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他們抱有幻想,心懷觀望。”
劉氏諸王深受觸動,暗中響應。與此同時,京師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陳平也聯起手來,在未央宮捕殺了呂產,繼而將呂氏家族一網打盡,安定了漢室江山。
無望的抗爭,有時不如默默等待。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把迫在眉睫的災禍消除,將來才能擔起更大的責任。
處於弱勢時,強攻絕非良策,此時不妨變通一下,做策略性的讓步,這才是聰明人的選擇。而策略性讓步的要旨是,一方麵原則仍要堅持,目標仍不放棄,但不可硬碰硬而徒惹禍患,而應暫退一步,在退的假象下尋找合適的時機。
成大事者,須“退而結網”
世上讓人們羨慕的事很多,不少人隻停留在羨慕之上,並不靠努力去爭取,結果他們終生有恨。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就是要求人們不要空想,要真抓實幹。人生是有限的,機會也是不等人的,隻有抓緊時間努力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
三國時期的名臣諸葛亮,幼年喪父,他便帶著弟弟諸葛均來到了叔父諸葛玄的門下。
諸葛亮很有誌氣,一次他和諸葛玄談論了很長時間,訴說了自己的遠大理想。令他感到奇怪的是,諸葛玄隻是端坐而聽,卻沒有說一句話。
諸葛亮有些難堪,他對叔父說:“我說得不對嗎?為什麼你不肯指點我呢?”
諸葛玄說:“你年紀還小,不知道做大事的人是不會像你這樣誇誇其談的。我看你說得雖好,但讀起書來並不認真,以後靠什麼去實現你說的話呢?”
諸葛亮深受觸動,他從此讀書刻苦,再不以空談為能了。
諸葛亮長大以後,學問日漸精深,但他從沒有滿足的時候。
一次,諸葛玄對他說:“你學問有成,應該有所作為。荊州牧劉表和我有交情,看在我的麵子上,他一定會收留你的。”
諸葛亮說:“我的才能還隻是小有所成,如果輕易出山,雖然可得一時的富貴,但終不是我的誌向。”
他沒有答應諸葛玄的要求,仍是鑽研學問,苦讀不止。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隱居到隆中,親自耕種土地,磨礪自己的意誌。有人勸他不要浪費自己的才能,諸葛亮說:“現在天下大亂,沒有大才的人是不能平定天下的。我不是不想出山,而是擔心我的才能不夠啊!”
諸葛亮日夜苦學,他的學問早超過了眾人,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了。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於是諸葛亮憑著自己的卓越才能,建立了豐功偉業。
諸葛亮勤奮務實,苦練本領,在以後的軍事生涯中才能智計無窮,建立大功。他是個實幹家,他的業績也就不是虛幻的了。
在真刀真槍的人生戰場上,隻有真本領的人才有獲生的希望。人們對此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行動要落到實處,否則就難以生存了。
東漢時,廉範拜博士薛漢為師,跟隨他學習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