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其他皇兄,胤稹也在康熙麵前多說好話,或在需要時給予支持,康熙評價他是“為諸阿哥陳奏之事甚多”。當胤禧、胤穗、胤梅被封為貝子時,胤稹啟奏道,都是親兄弟,他們爵位低,願意降低自己世爵,以提高他們,使兄弟們的地位相當。
在眾皇子為爭奪皇太子之位鬧得不可開交時,胤稹卻似乎悠閑於局外,沒有明火執仗地參與其中,而且還替眾兄弟仗義執言,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中,特傳諭旨表彰:
前拘禁胤初時,並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胤初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偉人。
胤稹在這場諸皇子爭奪皇太子之爭中,不顯山、不露水,以不爭之爭的鬥爭策略取得了成功。一方麵胤稹贏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康熙的私人感情。康熙一高興,把離暢春園很近的園苑賜給了胤旗,這就是後世享有盛名的圓明園,康熙秋獵熱河,建避暑山莊,將其近側的獅子園也賞給胤稹。
另一方麵,胤稹在爭奪儲位的諸皇子之爭中,使其他皇子們認為他實力不夠,對他不以為意,不集中力量對付他,使他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
結果,康熙在病重之際,把權力交給了胤稹,胤稹後來居上,脫穎而出成為雍正皇帝。
“爭”,需要對手;而“不爭”,是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善勝敵者,不爭。”不爭最終是為了更好地去爭,不是和對手爭,而是和自己爭,和自己爭就是要戰勝自我。這樣做的天之道,在於以“不爭”泯絕那些形名之爭,而得潛在的大勢態,“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把握“進”與“退”的時機
“進”與“退”都是處世行事的技巧,是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進與退的判斷標準,是進是退都有章法。
該進的時候不進會失去機遇,該退的時候不退會惹來麻煩,甚至是禍害。
進退之術,古人多有闡發,像“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以進為退”,如此等等。
然而,近年來,這些“金玉良言”卻被人們忽略了,當做了“耳邊風”,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般說來,不外乎有這樣兩種原因:一種是身處逆境之人雖能識之,但不能做;另一種是身處順境之人雖能做之,但不能識。
身處逆境,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擺脫眼前不利局麵,力爭早日振作起來,因此,他們腦子裏縈繞最多的便是“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思來想去,總覺得自己背水一戰,退無可退。那麼隻能向前踏進,而結果,依然是落了個“山窮水盡”的地步。
相反,身處順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則是如何抓住眼前紅紅火火的大好局勢,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盡管也時時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但是,他們當中又有幾人能想到“退”字呢?
你或許還不太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好,且讓我們來舉例說明。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拉鏈門”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克林頓采取推脫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了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將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經承認了錯誤,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於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結果表明,克林頓勝利了。
同樣是美國總統,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輕易地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影響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的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
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地繼續進攻了,顯得對手沒有一點風度。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