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隱身的堅忍之道:要想挺住先要忍住(6)(1 / 3)

有一個傲氣十足的富商腆著個大肚子來到寺院,站在財神麵前說:“你有什麼?還不是依靠我的供品,你才能活下去?”

禪師聽到後很生氣,就把富商帶到窗前說:“向外看,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

“看到了許多人。”富商說。

禪師又把他帶到一麵鏡子前,問道:“你看到了什麼?”

“隻看見我自己。”富商回答。

禪師說:“玻璃鏡和玻璃窗的區別隻在於那一層薄薄的銀子,這一點點可憐的銀子,就叫有的人隻看見他自己,而看不見別人了。”

富商麵帶愧色地離去。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世人皆知,因此我們唯有謙遜己身,才能讓人進步。“忍”雖然博大精深,但隻要做到製怒與戒囂張,便不難領悟其中的真諦。

“事臨頭,三思為妙,一忍最高。”你應當提高自己控製浮躁情緒的能力,時時提醒自己,有意識地控製自己情緒的波動。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指責別人,喜怒無常,改掉這些壞毛病,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容易接受別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隨和的人。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成大事。

忍中有氣量,也有力量

中國哲學中,關於剛強與柔弱的辯證關係的討論是頗多的。

所謂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實是深知事物轉換之理的極高智慧。

老子曾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意思是,知道什麼是剛強,卻安於柔弱的地位,如此,才能常立於不敗之地。應該說,老子的這種哲學對中國的為政者也影響匪淺。

在中國人看來,忍讓絕非怯懦,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才是最剛強的。天下之人莫不貪強,而純剛純強往往會招致損傷。

忍耐並非軟弱,它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心充實、無所畏懼的表現。古人說:“君子之所以取遠者,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忍是一種強者的心態,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在現實生活中,大凡有真本領者都善於忍耐,忍耐是為了給自己留有餘地,而有了餘地才能掌控住大局。

陸遊說:“小忍便無事,力行方有功。”它說明了忍在人生行事過程中的必要性。

早在元朝,便有兩位飽學之士許名奎、吳亮專門編纂了《勸忍百箴》和《忍經》傳給後人。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出版了《忍字輯略》。這本書中說:“金入火生光,草人火生煙,苦難也。此言耐苦猶耐火也。善忍者成如金,煉去心渣益明,不善忍者反是,怒氣所熏,無不染也。”

又說:“古聖賢豪傑所以立大德而樹立業者,莫不成於忍,而敗於不能忍。”

自古以來,人們對忍已有許多闡釋,吳亮的《忍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但是,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人們關於“忍”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豐富。

具體說到忍的內涵,也是多方麵的。

首先,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而表現出來的克製人性中的卑劣行為和欲望的思想。

其次,為了實現崇高的目標,而表現出的高度自我犧牲精神。

再次,為了某種利益的獲取而主動退讓。

最後,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特定人物身上表現為計謀的運用。

忍是一種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質。那些表麵上盛氣淩人、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人,內心實際上是空虛軟弱的。忍,有時看似吃了虧,其實一個人敢於吃虧,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種事事處處都想占別人便宜、不願吃虧的人,到頭來往往隻能收獲些蠅頭小利,從大處看則反而吃了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