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裏,忍耐也是一種美德。這一觀點盡管與現代這種競爭社會不合拍,但是,很多學者已經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裏有些東西並沒有過時,相反,其中的學問博大精深,如果運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必將使人們受益匪淺。其中,忍耐就大有學問,包括很多種。當與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忍耐可以化幹戈為玉帛,這種忍耐無疑是一種大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我傷我,嫌我恨我,則奈何?”拾得和尚說:
“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忍耐裏透著的是智慧和勇氣。
人生不可能總是風調雨順,當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災難時,一個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發揮出奇製勝的作用。很多時候,因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這是得不償失的。
三國時,諸葛亮輔佐劉備在祁山攻打司馬懿,可司馬懿就是不出來應戰。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極盡所能地侮辱司馬懿,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侮辱總是置之不理。總之,司馬懿就是不出來與諸葛亮交鋒。等到諸葛亮的糧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國,戰爭就這樣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司馬懿之所以不戰而勝,就是因為一個“忍”。
與別人發生誤會時的忍耐,那隻是一時的容忍,比較容易做到。難得的是在漫長時間裏,忍受著各種各樣的折磨,而隻為完成心中的理想。這種忍耐力是難能可貴的,但也是做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
人們常說,忍字頭上一把刀。這把刀,讓你痛,也會讓你痛定思痛;這把刀,可以削平你的銳氣,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氣。
小不忍則亂大謀。隻要我們仍然身處種種算計和爭鬥裏,有些紛擾就永遠不會結束。
有人說,忍耐就是一種妥協。其實,妥協不是簡單地讓步,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達成的一種共識。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妥協都不僅僅是為了“家和萬事興”、“安定團結”,而且還隱藏著一種堅持,這種堅持實際上就是一種堅定的決心。
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下,如果互相謾罵攻擊,不僅有傷風化,使你斯文掃地,還破壞了社會的文明形象。當然,有時要做到忍,也的確不易。雖然忍耐是讓人痛苦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甜蜜的。因此,遇事要冷靜,要先考慮一下後果,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去化解矛盾,我們就不至於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糾纏不清,更不會使矛盾升級擴大。
人,貴在能屈能伸。伸,很容易,但屈就很難了,這需要有非凡的忍耐力才行。隻要這個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幹,不管他忍耐多久,終究會有出頭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會更加富有魅力和內涵。人生很多時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誤解,忍耐寂寞,忍耐貧窮,忍耐失敗。持久的忍耐力體現著一個人能屈能伸的胸懷。人生總有低穀,有巔峰。隻有那些在低穀中還能坦然處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過低穀,前麵就是海闊天空。回過頭來,那些在低穀裏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難中掙紮的日子,那些在寂寞裏執著的日子,都會顯得彌足珍貴。
能忍的人總是快樂的
有的人,尚未起床,就開始為這一天發愁;有的人,剛幹些事,就想著盡快結束這一天;有的人,未過午,就已經墜入夜幕之中;有的人,三更已過,還為這惱人的一天輾轉……在這些人那裏,日子是敵人,日子是泥坑,日子是愁山,日子是恨穀……700年前,一位名聞四方的女尼卻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在一個月朗氣清的圓月之夜,雲門文偃禪師對眾尼說:“十五以前的事情莫問,十五以後的事情,大家卻說一句試試看。”
不等別人開言,文偃禪師便滿懷深情地說:“天天都是好日子。”(“日日是好日。”)文偃禪師講到這裏,深為感動,於是她深有感觸地說:“‘天天都是好日子’,這一句話把佛法和世間法都說盡了。沒有必要去刻意尋求幽邃玄奧的意義,隻管每天吃飽兩頓飯就行了。”
天天都是好日子,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開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這種心態,還有什麼不能忍耐?
唐太宗貞觀二年,河內有個叫李好德的人有心病,經常亂講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相張蘊古去察訪此事。張蘊古回奏說李好德確實是有心病,而且有檢驗結果,不應當坐牢。
治書權彈劾張蘊古,因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張蘊古是討好順從他,考察結果不符合實際。皇帝大怒,此事讓魏征去處理,皇帝暗地裏很後悔。因為萬紀等人都有罪,按照詔令從今以後都得處死,雖然命令已經做了決定,還仍然複審了三次,這才施刑。在這一年,唐太宗因為瀛洲刺史盧祖尚文武雙全、清廉公正,征召他進朝廷,告訴他“交趾久久沒有適當的人去管理,現在需要你去鎮守安撫”。盧祖尚拜謝出來後,不久就感到後悔,於是托病推辭,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讀詔書,盧祖尚堅決推辭。皇上大怒說:“我派人都派不出,那還怎麼處理政務?”要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殺了,不久又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