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隱身的堅忍之道:要想挺住先要忍住(6)(2 / 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它可能是一種平白無故的批評,也可能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指責;它可能來自於同事和朋友們的誤解,也可能是出於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陰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明察事理,立刻進行反擊,則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辦成壞事,而“忍”則有助於我們去處理好這些問題。

“忍”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即使是強者,在問題無法通過積極的方式解決時,也應該采取暫時忍耐的方式處理,這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繼續投人。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時,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機會。也許你會認為強者不需要忍耐,因為他資源豐富而不怕消耗。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勢咬住你時,強者縱然得勝,也是損失不小的“慘勝”。所以,強者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時期,來改變對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軟弱的投降動作,但若從長遠來看,“忍”其實是隱忍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忍耐,畢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忍耐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忍耐,那麼雖然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可以換得“存在”的空間和餘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忍耐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顯然也是值得的。

戰國時代,三家分晉是段有名的曆史。當時晉國最有勢力的大夫實際有四家,最強大的是智伯瑤。他想獨吞晉國,常顯得非常跋扈。當時,趙襄子剛繼父位,立足未穩,在宴請智伯瑤時,智伯瑤當其手下的麵打了趙襄子,趙襄子隱忍不發。但後來當智伯瑤脅逼三家大夫供奉於他時,趙襄子卻首先反對,在使智伯瑤的野心暴露之後,他聯合其他兩家大夫,滅掉了智伯瑤。

這故事說明智伯瑤的純剛招了失敗,而趙襄子的忍韌卻確立了取勝的基礎。對於領導者,為了長遠的利益,為了時勢、情理的轉換,必要的退讓忍韌不是壞事。以退為進,常常屢用屢勝的。一位優秀的政治家,隻有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對細微敏感的小事隱忍不計,不怨不怒,不躁不憂,方能成就大事業。

漢代的張良,曾被高祖劉邦稱道。他讚譽張良:“運籌帷幄之中”,卻能“決勝千裏之外”。但在張良年輕時,曾有這樣的故事:

一次,他漫遊在一座橋上,見到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故意將鞋墜落橋下,然後,叫張良去撿。張良雖有些怨氣,卻沒有發作,老老實實地下去撿起鞋子。

老翁非但沒有感謝,反叫張良給他穿上,張良知道他是故意刁難,但又忍了,便跪著給老翁穿上鞋子。老翁看也沒看張良,哈哈大笑,揚長而去。

張良惱怒是必然的,但望其背影,也隻是搖頭而已。誰知老翁又折回來了,說:“小子可教啊!五天後的黎明,在此等我。”

後張良得到老翁授予他的兵書。正是依靠此兵法,張良學有所成,幫助劉邦成就了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