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天,魏征對他說:“齊文宣帝要任青州長史姚愷為光州刺史,姚愷不肯去,文宣帝氣憤地責備他,他回答說:‘我先任大州的官,隻有功勞沒有罪過,現在卻讓我任小州的官,因此我不去。’
文宣帝就饒了他的罪。”唐太宗說:“盧祖尚雖然沒有盡一個做臣子的道義,我要是殺他也是太殘暴了。由此看來,我不如齊文宣帝了。”馬上命令恢複了盧祖尚的官職。
“狂犬吠影”這個成語出自《說法經》中的一則“吠犬投井”的寓言:
有那麼一隻狗,在井邊汪汪地叫。它一低頭,看到井裏也有一隻狗汪汪地叫,瞪著好大的眼睛,全身的毛都聳立起來,一副怒不可遏的樣子。
井邊的狗以為井裏的狗是要和它打架,不禁大怒,便狂吠著向井裏的狗影子撲去,最後自己葬身在水井裏。
寓言的旨意在於宣揚忍辱以度憤恨的佛理。佛家認為:世人由於不明而常生憤恨,無端仇怨別人,故造出許多惡業。井邊之狗不知萬物為虛有,對水中之影狂吠,可見是憤恚之心太重,葬身井底也就勢所必然了。
要想得到證果,就須常念“忍”字訣,不但是要忍別人所加的侮辱詈罵,而且要在窮困痛苦的逆境中,能忍頹喪卑鄙之念不生;在富貴順遂的順境裏,能忍驕矜沉迷之心不起。這樣才能做到根除煩惱,心靜如水。這與“人能百忍自無憂”的道理是相通的。
忍一時風平浪靜
許多人都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信奉著一個字——“忍”,雖然信奉“忍”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它內涵的卻少之又少。許多人將一幅幅的“忍”字字畫懸掛於客廳、臥室、鑰匙扣……之上,然而他們就像“葉公好龍”一般,喜歡的不是真“忍”,而是書畫上的假“忍”。
忍辱是製怒的一部分,在麵對一些無理取鬧之人的諷刺與侮辱,能夠釋放於心外才能製怒。
要知道,如果我們欲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時刻注意學會製怒,不能讓浮躁憤怒左右我們的情緒。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很多人為了一點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滿麵,甚至與其他人大打出手,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情緒是人生的一大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克製憤怒是人生的必修課,那些怒火橫衝直撞而不加抑製的人是難成大器的。
我們分析一下明朝幾經沉浮官員李三才失敗的根源,就不難發現這點。
明神宗時曾官至戶部尚書的李三才可以說是一位好官,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他極力主張罷除天下礦稅,減輕民眾負擔;而且他疾惡如仇,不願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汙,甚至不願與與那些人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詣卻太差。
有次上朝,他居然對明神宗說:“皇上愛財,也該讓老百姓得到溫飽。皇上為了私利而盤剝百姓,有害國家之本,這樣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說話也不客氣的行為激怒了明神宗,他也因此被罷了官。
後來李三才東山再起,有許多朋友都擔心他的處境,於是勸他說:“你疾惡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鏟除,也不能喜怒掛在臉上,讓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對抗不能隻憑憤怒,你應該巧妙行事。”
李三才則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那樣做是可恥的,他說:“我就是這樣,和小人沒有必要和和氣氣的。小人都是欺軟怕硬的家夥,我要讓他們知道我的厲害。”沒過多久,李三才又被罷了官。
回到老家後,李三才的麻煩還是不斷。朝中奸臣擔心他再被重新起用,於是繼續攻擊他,想把他徹底搞臭。禦史劉光複誣陷他盜竊皇木,營建私宅,還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結朝官,任人為私應該嚴加治罪。李三才憤怒異常,不停地寫奏書為自己辯護,揭露奸臣們的陰謀。
他對皇上也有了怨氣,居然毫不掩飾憤怒情緒,對皇上說:
“我這個人是忠是奸,皇上應該知道的。皇上不能隻聽讒言。如果是這樣,皇上就對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賊。”
最後,明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奪去了先前給他的一切封賞,並嚴詞責問他,於是,李三才徹底失敗了。
古人常說“喜怒不形於色”,而李三才卻不明白此點,不分場合、不分對象,隨意發怒,自然隻能產生失敗的後果了。
“忍”的內涵除了製怒,還有一點就是戒囂張。囂張是由傲氣引起的,因此戒囂張的根源就在戒除傲氣上——戒除了傲氣就戒除了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