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隱身的堅忍之道:要想挺住先要忍住(4)(1 / 3)

為人處世,忍讓為本。但律己寬人同樣是種修福德的好根由。為人在世,誰也保證不了不犯錯誤,誰也難免得罪人,但能得到人家的寬容,你自然會感激無盡。當然,人家也會衝撞於你,冒犯於你,若你能寬容待之,人家就會認為你坦誠無私,胸襟廣闊,人格高尚,於是你的身邊會摯友雲集,為你赴湯蹈火。

有順有讓,處世之道

仁者,忍也,即我們不論何時何地,與任何人接觸,都必須互相仁愛、互相忍讓。

“仁”的思想貫穿了孔子的整個哲學體係,同時也是孔子在生活中對待人際謀略的真諦。《論語》一書談及“仁”者,約有六十處,而他對於人際關係的論述,基本上都是圍繞一個“仁”字來說的。所以,我們借鑒孔子的人際謀略思想,就是突出學習他“仁”的道理。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遍嚐人間百味,曆閱人生百態。在不斷自我超越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並為後世樹立了完美的典範。不過,我們應該知道,在孔子的心目中堪為世人典範者應該具備的條件,正是一個“仁”。因此,能夠體現“仁”者,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才是眾人中的君子,才是學業、事業上的上上智者。

關於“仁”是怎樣的一種概念,孑L子本人也並未提出完整的回答,而是因人、因事,隨機解說。譬如,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他認為:那種即使擁有無礙的辯才,不違背他人心意的應對方法的人,實已遠離仁也。又說:“剛毅木訥,近仁。”他認為,那種言辭魯鈍而心地質樸的人,其行止近乎仁。這裏,孔子正是教給我們一麵鑒察他人言行真偽的鏡子,這就是“仁”理在人際謀略運用中的作用。

再舉個例子:在孔子與弟子的多次對話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仁”的廣泛的、抽象的含義,有個叫樊遲的弟子,曾經問“仁”三次,孔子的回答,俱不相同。樊遲問仁。子日:“愛人。”

再問仁。日:“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第三次,孔子的回答稍微具體一些:“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仔細分析上文中的三種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意思基本上大同小異,坦然地闡述了“仁”的意旨,即“仁”應該在“愛人”、“與人”中方能體現,離開了人,則“仁”之不顯。可見,人際謀略在孔子的思想中,正是展現“仁”的舞台。浩瀚如煙的人際關係,正是施展“仁”的肥沃土壤。

像劉寬就是這種“仁”的思想的一個光輝典範。他是我國漢代的南陽太守,為人仁義高尚。在當太守時,小吏、百姓幹了錯事,他隻是讓差役稍加處罰,表示羞辱。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丈夫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燙著你的手嗎?”

有人曾經錯認了他駕的車,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也不說什麼,,葉車夫把牛解下來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牛送還給劉寬,並且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

像劉寬這樣做太守的官員,有這樣的君子雅量,有理也讓人三分,真可為世人之典範。

唐朝的魚朝恩由一個小太監,到最後位極人臣。在此期間,他暴戾恣睢,任意行事,朝廷官員對他都是懼怕有加,惶惶不可終日。宰相們有時在一起商討政事,由於事先沒有同他商量,他就瞪著眼睛發怒說:“天下的事情,難道可以不通過我嗎?”因此,他的行為到了一個人神共憤的地步。代宗對他十分不滿。魚朝恩的小養子名令徽,十四五歲,開始在內殿供職,皇上因為魚朝恩的緣故,就特地賜給他綠色官服。有次上朝的時候,有個品位在魚令徽之上的同列宦官,在殿前排班列隊的時候擔心自己落在後麵,就搶著往前走。頃刻之間,不小心碰了魚令徽的手臂。

魚令徽認為受到了欺負,回去馬上告訴了魚朝恩,認為是自己官位太低才受了同僚的欺負。魚朝恩想了想也很生氣,於是第二天上朝,在皇上麵前進言:“臣的小兒子令徽,辦事得體有力,隻是官位排在同僚們的下麵,希望陛下特別賜他金章,讓他排到同僚的前麵去。”皇上還沒有答應呢,而魚朝恩自作主張,下令所司捧紫衣而來,令小兒子令徽謝皇恩於殿前。皇帝雖然不願意,也無可奈何,隻好隨聲附和:“卿兒著紫衣,大體差不多。”魚朝恩的專橫氣焰如此囂張,後來代宗決意除掉他,設計派人把他縊死。天下人無不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