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隱身的堅忍之道:要想挺住先要忍住(4)(2 / 3)

魚朝恩強人所難,炙手可熱。盡管皇上一時也不能拿他怎樣,卻從此埋下了禍根。最後,他還是被代宗皇帝設計縊死。

因此,我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尊重他人的意願,懂得順讓之道,不強為排逆,因為那樣對誰也沒有益處。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

古人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權勢過高,物極必反,所以要忍權勢,不要過分貪戀高官厚祿。權力在握,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權應該正確地行使。否則胡作非為,為所欲為,置民生、國家於不顧地爭權奪勢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自古以來官場之上相互傾軋,有因妒忌別人,進讒言害人的;有貪圖利祿,不能全身而退,以至於遭到殺身之禍的;有得到權力,就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為自己謀一己之私利的;有大權在握,不顧百姓死活,亂施暴虐的,這些人都是不能忍耐的,因而也導致了他們自身的滅亡。

大凡權勢這種東西,對君主有利,對臣子不利;對等級名分有利,對大臣奪權不利。隻有蠢人才把權力攬在自己手中。

西漢的霍去病,是漢武帝時的驃騎將軍,攻打匈奴有功勞,他的弟弟霍光做了大司馬、大將軍,受漢武帝的遺托輔佐太子。

遺詔上寫:“隻有霍光忠實厚道,可以擔當重任”,並讓黃門畫了周公輔佐周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圖畫賞賜給他。他輔佐漢昭帝當政14年。昭帝死,霍光迎接昌邑王劉賀入官,當了皇帝。劉賀淫逸玩樂,沒有節製,霍光廢掉了他,又迎立漢武帝的曾孫為孝宣帝,政權都歸霍光,並另有加封。等到霍光死了,孝宣帝才開始親理朝政。霍光的夫人和他的兒子霍雲、霍山、霍禹等謀劃廢掉太子,事情被發現,霍雲、霍山自殺,霍禹被腰斬,霍光夫人和她的幾個女兒、兄弟都被殺頭示眾,家族遭到株連,因此被殺的有幾千家。司馬遷說:“霍光輔佐漢朝皇帝,可以說是很忠誠的,但是卻不能保護他的家族,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權威、福分是君主的東西,臣子掌握它,長期不退,很少有不遭到災禍的。”

司馬遷對此評論說:“小人的智謀足夠完成他的奸計,其勇力足夠完成他的暴行,這就是老虎又長上了翅膀。”

權勢到手,確實令人振奮,也實在可以令人風光一回,似乎更可以光宗耀祖。但是稍有不慎,大禍臨頭,權力旁落,後果自然也就連普通百姓不如,反而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極大的災禍。

對於權勢不可過貪,應該克製這種占有權力的欲望,不讓它盲目膨脹,忍耐住,不去落人爭權奪利的陷阱,為長遠利益著想。

追求名利、地位,本來無可非議。立於天地之間,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社會,獲得社會的公認,從而得到名利、地位也是應該的,隻是不要單純為了貪圖名利、地位而不惜一切地去追求。

名利地位競爭中的忍,就是要不貪權力,不仗勢欺人,不妒忌他人的成功,不挑剔別人的不足,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成功了不自傲,失意了也不妄自菲薄。得寵不得意洋洋,受辱也不驚慌失措。隻有這樣才能經得住大風大浪的考驗,而戰勝艱難困苦,立於不敗之地。

人之大誤就是一個字:“欲”!古人雲:“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事業有成固然可喜,安貧樂道又何嚐不可?所謂成功,有一個回合,足矣,天下的機會都不放過則為欲。

知足者常樂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足者常樂”。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話:“養心莫善於寡欲”,是說希望心能夠正,欲望越少越好。他還說:“其為人也寡欲,雖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則仁心存,欲多則仁心亡,說明了欲與仁之間的關係。

自古仕途多變動,所以古人以為身在官場的紛華中,要有時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是要能進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準時機,跳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切。

怎麼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趨淡呢?“仕途雖紛華,要常思泉下的況景,則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說則可貫通得失。比如,看到深山中參天的古木不遭斧斤,蔥鬱蓬勃,究其原因是它們不為世人所知所賞,自是悠閑歲月,福澤年長,“方信人是福人”。中國的古代,自漢魏以降,高官名宦,無不以通禪味解禪心為風雅,可以在失勢時自我平衡,自我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