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屈伸之道
做尺蠖的好處在於:不為人注意,避免遭到攻擊,可以贏得發展時間和空間,不至於被強手消滅於萌芽狀態。這種積累式的跬步發展,其實速度很快。等對手注意到了,你的拳頭也該伸到他的下頜了。尺蠖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它的移動是隨遇而安的,跌倒了再來。做尺蠖一樣的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過苦日子。
正像任正非所說的靠一點白菜、南瓜過日子是否可行,才是檢驗企業真正動力的砝碼。
古來成大事者必是能屈能伸的偉丈夫。人生處世有兩種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順境。在逆境中,困難和壓力逼迫身心,這時節應懂得一個“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實力,以等待轉機的降臨。在順境中,幸運和環境皆有利於我,這時節當懂得一個“伸”字,乘風萬裏,扶搖直上,以順勢應時更上一層樓。
何謂屈?何謂伸?何謂能屈能伸,善屈善伸,大屈大伸?
屈,是一種難得的糊塗,一種“水往低處流”的謙遜;“屈”,是在困境中求存的“耐”,在負辱中抗爭的“忍”,在名利紛爭中的“恕”,在與世無爭中的“和”。“伸”,是以退為進的謀略,以柔克剛的內功,以弱勝強的氣概;伸是無可無不可的兩麵思維,是有也不多,無也不少的自如心態。
而從做人上講,能屈能伸就是有剛有柔。人太剛強,遇事就會不顧後果,迎難而上,這樣的人容易遭受挫折,人生苦短,能忍受幾多挫折?人太柔弱,遇事就會優柔寡斷,坐失良機,這樣的人很難成就大事,一味軟弱,終究是扶不起的阿鬥。做人就要剛柔並濟,能剛能柔,能屈能伸,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屈伸有度。
剛強對一個人來講很重要,是人身上最可貴的品質,但剛強也有限度,有了困難和挫折寧折不彎是對的,但卻不可不問原因一味地剛強到底,要知道剛強者不能持久。況且剛強的人都是心勁足、血性大,遇到困難耗盡心血,硬撐死撐,直到精血耗盡,無可再撐,一旦折服很難再有重新站起的機會。
柔弱卻可得長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納百川,就是靠兼柔並蓄的力量吞吐含納。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會遭到欺淩。俗話常講,一個人要是沒剛沒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說一個人要是隻會軟弱,不懂剛強,那麼什麼事情也做不成。無誌空活百歲,柔弱縱能長久,也是白白消耗歲月。
春秋時,越王勾踐夫婦曾被抓做人質,去給夫差當奴役,從一國之君到為人仆役,這是多麼大的羞辱啊。但勾踐忍了,屈了。是甘心為奴嗎?當然不是,他是在伺機複國報仇。
到了吳國後,他們住在山洞石屋裏,夫差外出時,他就親自為之牽馬。有人罵他,也不還口,始終表現得十分馴服。
一次,吳王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裏讓範蠡預測一下,得知此病不久便可痊愈。於是勾踐去探望夫差,並親口嚐了嚐夫差的糞便,然後對夫差說:“大王的病不久就會好的。”夫差就問他為什麼。勾踐就順口說道:“我曾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嚐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有點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會好,請大王放心!”果然,沒過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十分感動,就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後,依舊過著艱苦生活。一是為了籠絡大臣和百姓,一是因為國力太弱,為養精蓄銳,報仇雪恥。他睡覺時連褥子都不鋪,而鋪的是柴草,還在房中吊了一個苦膽,每天嚐一口,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吳王夫差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心,勾踐正好有時間恢複國力,厲兵秣馬,終於可以一戰了。兩國在五湖決戰,吳軍大敗,勾踐率軍滅了吳國,活捉了夫差,兩年後成為霸王,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勾踐所受之辱,所擔之苦,可以說達到了極點。但他熬了過來,不僅報了仇,雪了恥,還成了當時的霸王。正是“先當孫子後當爺”,如果當時不屈,當“孫子”時就死了,還能成“爺”嗎?
大丈夫不應徒爭眼前的得失或貪圖一己的物欲,強出一時的風頭——那是匹夫之勇,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無知。逞雄才於一隅,作威福於一方,顯得意於外表,是那種先老子後做兒子的狂妄。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恥辱。曆史將賦予你重大的任務,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準備,那不僅是命運對你的考驗,也是自己對自己的驗證。麵對恥辱,要冷靜地思考,會不會出現生命的劫難,會不會從此一蹶不振永難再起。如果真存在這種情況,那麼就要三思而後行,而不是魯莽地憑自己的一時意氣用事。因為人在遭遇困厄和恥辱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彼方抗衡,那麼最重要的是保存實力,而不是拿自己的命運作賭注,做無所謂的爭取。一時意氣是莽夫的行為,絕不是成就大事業的人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