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海納百川(3 / 3)

文淵閣大學士解縉朗聲說道:“海納百川方為大,兼容並蓄始為真,我等協力編篡的這部書籍,功過是非,便留予後世子孫去評判吧。”

奉天殿上,一個年過四十,麵容清瘦的男子跪倒在地,向大明皇帝朱棣哭訴道:“臣不才,竊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請,伏望陛下哀矜。”

矗立不遠之處的寧王朱權眼見此人的哭訴,心中卻沒有絲毫惻隱之心,反倒有些好笑的暗自忖道:這廝遊說我大明去管安南的閑事,倒也做了一番功課。

原來此人命叫裴伯耆,乃是安南前國王陳日亙手下一將。已然被朱棣賜封為國王的胡一元父子興兵作亂下殘殺陳日亙子孫時,將領兵在外作戰,效忠於陳氏的裴伯耆的父母家人一並殺之,他得知消息後遁入深山避禍,後喬裝為商人,輾轉來到大明。他所說效仿的申包胥,卻是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伍子胥率吳軍攻伐楚國報仇之時,此人前往秦國借兵複國,在秦城牆外哭訴數日,終於使得本不願多事的秦哀公出兵夾擊吳軍,解了楚國之危,後堅辭楚昭王厚賞,帶一家老小隱居深山,被後世曆朝曆代奉為忠臣典範。

朱棣耐著性子聽完裴伯耆的哭訴,心知對方有借助大明之力複國之意,心中卻實在不願多生事端,一來胡一元父子自接受自己詔書冊封後還算恭順,更為重要的是帖木兒大軍雖離奇轉道回國,此事卻提醒了他,目下大明所要麵對的主要威脅,還是西域,北方草原之上的帖木兒國,韃靼,瓦剌之流遊牧部族,故此並不願在南方多此一舉,當即傳令禮部官員賜予裴伯耆衣食宅邸,好生安置,對於出兵之事隻字不提。

出乎朱棣,朱權君臣二人的意料之外,此事並未作罷,二十餘日後,由老撾宣慰使刀線歹遣人護送的前安南國王陳日亙的嫡親孫子陳天平來到了南京。

奉天殿之上,文武百官注目之下,卻見這個鬢發斑白,滿麵滄桑之色的陳天平向朱棣哭訴道:“賊臣侵思明府,奪其土地,究其本心,實欲抗衡上國,暴征橫斂,酷法淫刑,百姓愁怨,如蹈水火,陛下德配天地,億育四海,一物失所,心有未安,伐罪吊民,興滅繼絕,此遠夷之望,微臣之大願也。”言下之意,顯見得又是來向大明借兵,以求奪回本屬於自己的王位。

朱棣看過老撾宣慰使刀線歹的上書,力證此人身份後,不由皺起了眉頭,好言安慰了陳天平一番,對於出兵助其複國之事還是不予答複。

禦書房中,身穿蟒袍的寧王朱權對朱棣躬身奏道:“陛下,以微臣之見,安南之地國王是張三亦或李四,對我大明並無不同,安南百姓是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我大明何幹?不如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至於這個陳天平,賜於宅邸住在南京,以示陛下您好生之德也就罷了。先行拿回丘溫,慶遠等五縣之地方為上策。”說到這裏,微微一頓後麵露微笑接道:“若是他日胡一元父子在邊境起釁,惹出什麼事端來,自然又作他論。”原來胡一元父子雖答允歸還侵占的五縣之地,卻以遷徙百姓需待時日為由,一直拖延至今。

“又作他論?”來回踱步,身穿龍袍的朱棣聞言也不覺有些好笑,在書桌後落座,沉聲問道:“以你之意,若是胡一元父子恭順我大明,就讓陳氏一族在南京自生自滅,若是他父子日後膽敢在邊境尋釁滋事,便以陳天平亦或是其子孫之名出兵伐之?你小子就是一肚子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