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奉天殿上,身穿五爪金龍袍服的永樂皇帝朱棣一雙冷冷的目光掃視左右兩列文武,朗聲說道:“《文獻大成》格局略小,所篡尚多未備,豈能顯我大明文治?朕決意重新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悉數收錄其中。”原來他對於《文獻大成》隻收錄儒家典籍甚是不滿,終於下定決心重新編篡,命太子少傅姚廣孝,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解縉,禮部尚書鄭賜,刑部侍郎劉季篪等一眾官員分別擔任監修,總裁,副總裁,都總裁之職。
靖難第一功臣的僧道衍可謂當世最為了解這位皇帝陛下心意之人,深知此書須得超越曆朝曆代所有類書之大,方得合乎朱棣心意,當即出列奏曰:“陛下,上至先秦,下至我大明,書籍不知凡幾。微臣請旨朝廷下令,廣召天下才智博學士子入京參與修書。”
“正當如此,愛卿之言合乎朕意。”說到這裏,朱棣轉頭對不遠處的戶部尚書夏元吉說道:“編篡此書所用銀兩,由戶部盡數劃撥。”
朱權眼見夏元吉躬身接旨之時,有些微微皺眉,心中不禁有些好笑忖道:“這個摳門的尚書大人,隻怕又得為了即將流水般花出去的銀子肉痛了。”
黎明時分,解縉坐於書房中,腦海中回想昨日早朝之時,皇帝陛下下旨重新編篡書籍之時,不由悶悶不樂。他自幼聰穎,六歲能詩,在鄉裏被譽為神童。博覽群書,善於狂草。洪武年間鄉試第一,殿試三甲,因上書《太平十策》為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所深為器重,目下身為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可謂文官之首。自有一股傲氣所在,豈料費盡心力率領一眾翰林院博學之士編篡的《文獻大成》竟不為皇帝所看重,重新編書的旨意中,那個醜陋的妖僧竟赫然排在自己前列,豈能使他心服口服?子曰,怪力亂神。道衍雖貴為太子少傅,被皇帝陛下視為靖難第一功臣,卻因白日早朝,夜晚躲在廟裏誦經,將朱棣賜下的宅邸空置,素被文武百官視為怪誕之舉。一眾官員麵上不敢無禮,私下裏卻時常以妖僧斥之。
隨著一陣腳步之聲傳來,一個解府下人向解縉稟報府外有一老僧求見,並奉上拜帖。
僧道化緣實屬平常,這和尚不但來到內閣首輔的府邸拜訪,倒還有拜帖到訪,豈不怪哉?解縉取過拜帖,眼見上書姚廣孝三字,心中雖依舊不忿,還是親自迎了出去,畢竟姚廣孝身為太子少傅,更是編篡書籍之時自己的頂頭上司,禮不可廢。
賓主相見之時,解縉注目看去,卻見身穿月白色僧袍,背負鬥笠,腳蹬麻鞋,容貌醜陋的道衍身側,一個身穿青衫,做尋常讀書士子打扮的青年,赫然正是在文淵閣指斥《文獻大成》不過一家之言的寧王朱權。
朱權笑道:“本王今日與大師相約登山 ,特請大學士同遊。”
解縉聞得道衍來訪,本以為是為了編篡書籍之事,此時眼見對方一派出行的樣子,再聽得朱權此言,不禁麵露詫異之色。
“貧僧少年時遊曆四方,頗長了些見識,近年蝸居鬥室久亦,不禁靜極思動,趁著這把老骨頭尚堪走動,想去登山一遊,特來邀首輔大人同行。”道衍微笑說道。
解縉心知對方此番邀約絕不會隻為了遊玩,略一思忖下便即恭請朱權,道衍在客廳稍坐飲茶,自己卻去內室換過衣衫。
山風掠樹而過,空穀猶聞鳥鳴。山路之上前後行來三人,正是聯袂登山而來的朱權,道衍,解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