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賢聞言心領神會,忙即應道:“微臣領旨。”言罷躬身退出書房之外。
邁步走在寬闊的禦道之上,蔣賢遙望夜色中的紫禁城,心中也不禁一陣輕鬆。
自從獲知太子殿下逝去的消息後,大明王朝未來的儲君花落誰家,這個問題也時時在他心中旋轉。以他對於朱元璋的深知,隻覺不論是秦王,晉王,甚至是手握重兵就藩大寧的寧王朱權,都不會是洪武皇帝陛下的選擇,儲君之爭必然在皇太孫朱允炆以及燕王朱棣之間展開。昔日的太子朱標父子深受宋濂等一幹腐儒教誨,朝中文官素來將自己和錦衣衛視若蛇蠍,若是朱允炆登基之日,隻怕錦衣衛便要煙消雲散,而統帥大軍征討北元餘孽的燕王朱棣,不論為大明王朝立下多少汗馬功勞,也不會被朝中這些忠於太子父子的文臣所喜。試想若是他日洪武皇帝龍殯歸天,燕王登上了皇位,以其當機立斷的性子,則勢必對一眾不肯恭順自己的文臣痛下辣手,隻有如此這般,天子親軍錦衣衛方可如魚得水,得以長存於大明王朝。
深夜之中,朱元璋端坐書桌之後,炯炯有神的目光掃視被自己連夜召進宮來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卓敬四人,沉聲說道:“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古雲: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皇太子,何如?”他深知朝中一幹文官中,當以麵前數人最為忠於懿文太子朱標,是故先行召見,探一探口風再說。
“曆朝曆代,皇位大統皆以立嫡,立長為先。若陛下立燕王為皇太子,將置秦王,晉王於何處?”黃子澄這數日雖則沉浸於朱標英年早逝的悲痛之中,但早有慮及立儲之事,此時聞得洪武皇帝陛下有意立朱棣為儲君,便也不慌不忙,將秦王朱樉,晉王朱拉了出來作為擋箭牌,胸有成竹的言道。
朱元璋聞言心中不禁一沉。原來他雖是兒子眾多,但由慈孝皇後馬秀英所生的卻隻得三個,便是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燕王朱棣以及下麵的周王朱橚等諸王卻是其他妃子所生,並非自己的皇後馬氏嫡出。身為庶出子的身份,無疑將是朱棣繼承大統的一大障礙,朝中如同黃子澄這般想法的人隻怕不在少數。
方孝孺眼見朱元璋默然不語,忙即伏倒在地叩首言道:“平民百姓尚且講究個長幼有序,想我大明乃禮儀之邦,如何可以這般立一個非嫡非長的親王為君?”朱標逝世之前,早有禦史彈劾秦王朱樉修造王府奢靡無度,被朱元璋召回應天軟禁王府之中。方孝孺對這個秦王素無好感,這般言及嫡長之說,卻是心念自慈孝皇後馬氏逝世之後,朱元璋並未冊立其她妃子為後,由此可見身為馬皇後在皇帝心中分量,非皇帝正妻嫡出的身份便是朱棣的最大軟肋。
朱元璋聞言不禁皺眉,轉頭看了看齊泰問道:“你卻又是如何一個說法?”他深知黃子澄,方孝孺二人雖則學問極好,卻難免有些迂腐,相比之下,目下麵前四人之中,自己倒是更為看重這個兵部侍郎的看法。
齊泰躬身奏道:“目下北元已然灰飛煙滅,雖則草原之上尚有韃靼,瓦剌,然其勢卻也難和昔日黃金家族嫡係蠻夷相提並論,且互相牽製掣肘,暫無南侵之力。皇太孫雖則尚幼,卻是懿文太子嫡出,賢明仁厚,繼承儲君之位乃是名正言順,可令文武百官,天下臣民信服。”他身為兵部侍郎,深知蠻夷邊患在朱元璋心中分量非輕,這般訴說大明目下暫無外患的形勢,言語所指卻是意指皇太孫朱允炆雖則長於深宮,不知兵事,麵對目下大明國泰民安之勢,卻暫時不需麵對蠻夷虎視眈眈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