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舉棋不定(3 / 3)

戶科給事中卓敬眼見朱元璋望向自己,忙即躬身奏道:“微臣以為,陛下乃我大明朝開國之君,立儲若是非嫡非長,豈非亂了規矩,使得後世子孫無所適從,難免有覬覦皇權者趁勢作亂。想那匈奴,蒙古雖則逞凶一時,然一代雄主死後便即內部征戰不休,究其根本便是爾等蠻夷之輩不論名正言順之正統,隻較各人兵力強弱。故此微臣以為陛下萬不可亂了規矩。”他雖則在四人之中最為年輕,但論智計卻非是黃子澄,方孝孺可比,深知朱元璋乃是雄才大略,目光深邃之人,所考慮立儲之事,非是隻為一代,兩代打算,是故有此一說。

朱元璋聞得卓敬如此言語,心中不禁極是沉重,皺眉沉吟不語。要知他之所以一意孤行,不顧一眾朝臣反對,讓諸王就藩各地,統領不同數量兵馬,其意乃是與廢除丞相如出一轍,便是未雨綢繆,萬一後世文臣中出現權臣把持朝綱之時,諸王可以率軍清君側,今日聽卓敬如此言道,不由得使得他暗自心驚,若是他日朱棣登基,那身為皇後嫡出的秦王,晉王的後世子孫又會不會以朱棣一係子孫庶出的由頭造反作亂呢?思慮及此,心中也不禁頗為矛盾,左右為難,隻得沉聲言道:“茲事體大,非朕倉促之間可以決斷,你等暫且退下,容朕細細思量再做打算。”

遠方天際漸漸露出了魚肚白,洪武皇帝朱元璋駐足窗邊遙望天色,不禁微微歎息。儲君之事牽扯之處千頭萬緒,彷如斬不斷,理還亂的一團亂麻,竟頭一次使得這位昔年千軍萬馬的統帥,今日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失去了往昔的殺伐決斷,陷入了左右為難之境,暗自思忖道:也罷,待見過六部尚書,侍郎,禦史台等一眾官員再作打算。

十餘日後,北平城燕王府中,朱棣端坐書房中,回想昔日小時候被父親狠狠責打之際多有賴大哥朱標求情,情不自禁的對身前那個著黑色袈裟,容貌醜陋的道衍歎道:“不想大哥英年早逝,此中沉痛,倒教本王難以言表。”回想朝中一眾文臣素來敵視自己,昔日多有賴這個身為太子的大哥在父皇及一眾文臣之間轉圜,今後沒了這個寬仁的兄長從中斡旋,隻怕自己更需處處小心為上。

道衍乃是朱棣的心腹之人,對他可謂知之頗深,此時眼見朱棣神情言語全然不似作偽,也是不由得暗暗動容,正欲說話之際耳中傳來一陣腳步之聲,轉頭看去之時卻見一個神情彪悍,身穿甲胄的漢子來到門外躬身稟道:“啟奏殿下,應天有錦衣衛前來王府傳陛下口諭。”

朱棣聞言不禁一鄂,轉瞬之間已然禁不住麵露喜色,答應一聲後站起身來,緩緩朝外走去。自從獲知身為太子的大哥朱標逝世後,午夜夢回之際,朱棣也禁不住悄悄設想儲君之事,此時聞得錦衣衛前來傳父親口諭,內心之中也是難以抑製的一番波瀾,縱然是平日裏裏身為大軍統帥,養成了極為沉穩的性子,但此時可謂關心則亂,雙手也禁不住在袖中微微顫抖起來。

獨坐書房的道衍聽得朱棣腳步之聲遠去,心中不由暗自歎道:該當來的,終究還是來了。他深知燕王朱棣素有韜略,當今皇帝陛下兒子雖則眾多,然秦王朱樉,晉王朱不堪造就,縱然是諸王之中軍權最重的朱權,雖則論將帥之才不遜於朱棣,無奈少年心性,逃不出情義糾纏,隻從他忤逆當今聖上心意,和魏國公徐達之女拜堂成親,由此可見一斑,非是人君之選。道衍自從獲知懿文太子朱標逝去的消息之後,已然猜到了洪武皇帝朱元璋為穩定朝局,勢必盡快對儲君之位做出決斷,那麼在諸王之中,自己輔佐的燕王殿下當是不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