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計劃是什麼,其實計劃就是設定目標,以及決定如何達成目標的過程。簡單說便是“設定目標,指明路線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標的思考與設定,執行方案的構想、比較與決策,組織內外的溝通協調,必要資源的分析、統計與組合,以及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解決等。計劃的過程本身充滿挑戰,對思維能力是極大的考驗。
有這樣一個人,他從26歲開始,即從1916年的元旦那天起,每天都會對自己所用的時間進行核算,每個月做一次小結,年終的時候做一次總結。這樣的習慣他堅持了56年,一直到他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
他所采用的方法是記日記,沒有什麼能將他的這一習慣打亂——休息、看報、洗漱,甚至於心愛的女兒問他問題這樣的小事,他都會記在紙上,做好標記,一絲不苟地記下自己用了多少分鍾。
他想方設法對自己的每一分鍾進行計劃:在乘電車的時候,可以將從前學習的知識進行複習;在排隊的時候最適合思考問題;散步的時候可以捕捉一些昆蟲;如果非要參加一些意義不大的會議的話,正好可以將習題演算一遍……對自己的讀書時間他更是進行了仔細地盤算:“清晨的時候,頭腦是最為清醒的,我可以看一些如哲學、數學類的較為嚴肅的書籍;在學到一個半小時或兩個小時之後,便要學習一些曆史性、生物學方麵的著作;腦子累了之後,可以看一些文藝書籍。”
不僅如此,他甚至推算出,自己在一個小時之內的看書進度:數學書4~5頁,其他類書20~30頁。而他自己最感覺滿意的則是在1937年7月,“這個月我工作了316小時,平均每天7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增加25%~30%。我逐漸改進我的統計”,他對自己在1966年所用的基本科研時間統計之後發現,總時間為1906小時,超出了原計劃6小時,平均每天工作5小時13分;與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時。1967年他77歲,他對這一年時間的統計是:讀俄文書50本,用去48小時;法文書3本,用去24小時;德文書2本,用去20小時;遊泳43次;娛樂65次;同朋友、學生交往用去151小時……
在他看來,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寶貴,甚至是唯一有價值的東西。他將其視為神的賜予。於是,時間也給予了他豐厚的回報。這個將時間牢牢駕馭、時時有計劃、事事有準備的人,便是當代最為傑出的昆蟲學家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長期計劃的運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你去好好把握,把握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這些細節不但意味著你的處事方略,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你是否能夠成功,因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個整體的職業或生活計劃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經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究其原因莫不是因為自身缺少必要的計劃。那些成功者永遠都懂得如何去設計自己的未來,甚至於他們的每一步都有精密的設計,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工作才會更加順利而高效。他們會認真地計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人,想做些什麼,最終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而明確地寫出。他們將每一步都分得很清楚,以此作為決策指導。這種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的行動,會使自己堅持原來的既定方向,不受他人或者外界環境的影響。按照所製定的方向,一步步地接近目標,便可以輕鬆地達到成功,所以對生活與事業進行長期與短期的計劃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羅伯·舒樂博士在1968年的春天下定決心要用玻璃建造起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設計師菲力普·強生表達了自己的構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間建造一座伊甸園。”
強生問他有沒有具體的預算,舒樂博士堅定而明快地說:“說實話,我現在連一分錢也沒有,所以,在我的眼中,100萬美元與400萬美元的預算對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最為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有魅力的捐款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