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做事要明於判斷——見微知著辨真偽,能謀善斷不吃虧(1)(1 / 3)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伴之而來的是大量信息的產生和傳播。那麼,在我們個人的事業和人生中,也會遇到很多需要處理的信息。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哪些信息對我們有利的,哪些信息是能夠傷害我們的。隻有通過正確的判斷才能做好區別,從而保證自己免受侵害。

審時度勢方能順勢而為

在做事的時候,我們要懂得適時地運用因勢利導法。善於把握事情的形勢走向,使其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暗裏操控時勢的主動權,讓事情順著你的思路走。我們做事要時刻把握住全局的主動權,讓別人跟在你後邊走,而不要受製於對方,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

當某個人,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有權勢者,成為了事情發展的障礙的時候,由於他們具有一定心理優勢,不會輕易采納他人的建議,這時,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戰術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因為如果講究說話策略、通過誘導,最後讓對方自己說出我們想說的話,那麼事情的形勢就相當於被完全扭轉了。

戰國時,魏王問張旄說:“我想聯合秦國攻打韓國,如何?”

張旄回答說:“韓國是準備坐等亡國呢,還是割讓土地、聯合天下諸侯反攻呢?”

魏王說:“韓國一定會割讓土地,聯合諸侯反攻。”

張旄說:“韓國恨魏國,還是恨秦國?”

魏王說:“怨恨魏國。”

張旄說:“韓國是認為秦國強大呢,還是認為魏國強大呢?”

魏王說:“認為秦國強大。”

張旄說:“韓國是準備割地依順它認為強大的和無怨恨的國家呢,還是割地依順它認為不強大的並且心有怨恨的國家呢?”

魏王說:“韓國會將土地割讓給它認為強大並且無怨恨的國家。”

張旄說:“攻打韓國的事,大王您應該明白了吧!”

在這段對話中,張旄沒有直截了當向魏王指出不應該聯合秦國攻打韓國,沒有像一般遊說那樣,先亮出自己的觀點,然後論證自己的觀點。他把觀點隱藏在最後,甚至到最後也沒有直接說出來,但魏王已經心領神會。采取這種設問的遊說方法,可以強化論點,使對方心服口服。設問實際上是將直接遊說方法倒置的一種方法。先通過互相問答一步步論證、一步步接近論點,最後自然而然地亮出自己觀點。這種富有謀略特色的遊說方式,我們善加運用,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戰國末年,燕王想和秦國修好,共同反對趙國。為了表示誠意,燕王主動派太子丹到秦國去當人質,還希望秦國能派一位大臣到燕國做丞相,輔佐自己討伐趙國。

消息傳到秦國,秦王和呂不韋打算派張唐到燕國為相。不料張唐卻不願意前往,拒絕了前來勸說的呂不韋。呂不韋很不高興,但張唐曾多次立過大功,又不好拿他怎麼樣,隻得將此議作罷,憤憤離去。

當時,呂不韋有個年僅12歲的門客叫甘羅,他說:“區區小事,丞相何必認真生氣。待小人前去勸說,管保張唐老頭兒乖乖地上路。”

呂不韋不相信,心想這小孩不知天高地厚,且讓他試試吧。

甘羅來到張唐家中。張唐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裏,懶洋洋地問道:“小娃娃來幹什麼啊?”

甘羅知道張唐看不起自己,就有意氣他:“前來為大人吊喪!”

張唐勃然大怒,厲聲說:“娃娃放肆,竟敢到老夫門上撒野!別說老夫還活著,就是死了,也輪不到你來吊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