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曾有這樣一個傳說:永祿時期,力量最雄厚的是北條氏康,他稱霸於關東地方。有一次,北條氏康在戰場上同長子氏政一起吃飯,可以想象戰時的飯食是很簡單的,隻有米飯湯。然而,氏政吃著吃著又往飯裏加了一碗湯。此事北條氏康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馬上產生了聯想,為什麼氏政連自己飯量有多大都沒有數呢?從吃飯吃到一半時又泡一碗湯看來,至少可以認為氏政是個沒有多少遠見的人。北條氏康的擔心,日後不幸變成了事實。30年後,氏政終於因為缺乏遠見,被豐臣秀吉的大軍圍困,同弟弟氏照悲慘地戰死了。稱雄一時的北條氏從此日趨滅亡。
當我們觀察一個人時,應當留心:他有哪些比較特別的生活習慣?他全神貫注的是什麼?他常常忽略的是什麼?他有何喜怒哀樂?他因何而動怒?什麼事情使他感到震驚?他驕傲的是什麼?他不滿足的又是什麼?隻要能將其性格特征掌握了,我們也就能了解這個人了。
比如,出了事情,或有了困難,一個人究竟如何去做,我們一下子或許難以斷定。但是,如果我們事先對此人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有所觀察和了解,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他以往處事的情形,根據他經曆的或者幹過的事情中去尋找線索,從而預測出他的行為和反應。
魏文侯手下有員將領叫樂羊。有一次樂羊領兵去攻打中山國。這時,恰恰樂羊的兒子正在中山國。中山國王就把他的兒子給煮了,還派人給樂羊送來一盆人肉湯。樂羊悲憤已極但並不氣餒,毫不動搖,他竟然坐在帳幕下喝幹了一杯用兒子的肉煮成的湯。
魏文侯知道後,對堵師讚誇獎說:“樂羊為了我,吃下他親生兒子的肉,可見,他對我是何等的忠誠啊!”堵師讚回答說:“一個人連兒子的肉都敢吃,那麼,這世上還有誰他不敢吃呢?”
樂羊打敗了中山國,凱旋歸來時,魏文侯獎賞了他的功勞。但是,從這開始,總是時時懷疑他對自己的忠心。
魏文侯這樣做不無道理,樂羊的自製力過於嚇人,非老謀深算之人不能為之。堵師讚的說法更有道理,因為一個人的行動可以以小見大,有著驚人的內在一致性。
隻有看穿了對方的內心,我們才能分清在求人辦事時,哪些人可以相信,哪些人不能出語相求,哪些人可以幫大忙,哪些人隻能幫小忙,才能決定自己應當采取何種辦法。不然,若對對方不甚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也就是兵法所說的“不知彼”,隻能是亂打亂撞,其結果是四處碰壁。
對領導也要用心觀察
一個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尤其是跟領導在一起共事,總會覺得戰戰兢兢,無所適從。其實,隻要你能夠做到敏於觀察,善於總結,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因為,領導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情緒、脾氣、偏好等與凡人無異的性格特點。聰明的下屬,想必不難找準領導的這些秉性特征,從而決定自己如何與其相處。
1.暴躁型的領導
有些人天生脾氣暴躁,情緒容易失去控製。這些領導常常為了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甚至公開斥責下屬,叫人難受至極。
對這樣的領導,你最好先研究一下領導的工作習慣。一般來說,他發脾氣是否有一定的規律?他是一直與上級管理層之間有問題呢,還隻是現有的一個特殊任務,讓他緊張不已,才會像吃了火藥一般?
知道了所有問題的答案,你就可以作出反應,防止此類事件重演。
如果你的辦公室裏有人比你更懂得應對領導,那就向他好好學習。
據心理學的推斷,經常令下屬驚怕的領導,隻是權力欲作祟而已。你既然沒有可能請他去看心理醫生,可以做的,就是自我保護了。
當領導大發雷霆時,你不要推卸責任或試圖解釋,最好冷靜地說:“我會注意這情況的”或“讓我立刻去調查”,然後離開辦公室。既然目標物已在眼前消失,領導就沒有咆哮的對象了。
2.優柔寡斷型的領導
你也許體會過“左右做人難”的滋味,因為你的領導經常朝令夕改,叫你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什麼行動都遵照他的旨意,既然有了“隨時改變”的心理準備,凡事未到最後期限,就不必切實執行。例如:做計劃書,隻做好草稿,隨時再做刪改,就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可是很不幸,你發現領導采取這種態度原來是故意的,目的是挫你的銳氣,或弄權,讓你敢怒不敢言。
你自忖不能長此忍氣吞聲,那麼來個怎樣的對策呢?在適當的時候,作出某些反應吧。例如:你遵照領導指示,做妥了一個計劃書,呈給領導時,他竟然力指計劃書之不足,不妨這樣反問他:“一切都是依您意思去做的呀,還有什麼要改的嗎?”
3.集權型的領導
集權主義的領導除了對下屬的工作吹毛求疵外,最叫人討厭的是他們會如暴君一樣,連你的私事也過問,例如:不準你跟其他部門的同事交往,不準你下班後去上英文課,不準你業餘時間與同事一起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