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製勝之道何在?從島村的成功中我們可以發現:
1.要有先見之明,要善於捕捉商機。島村早就預料到紙袋流行的時代一定會到來,所以他才能夠抓住先機,最終成就自己的商業帝國。
2.“吃虧就是占便宜”。島村的原價推銷法隻賠不賺,虧了自己,“肥”了他的客戶,使客戶從他那嚐到了“甜頭”。於是,島村芳雄獲得了成百上千的訂單。而吃虧經營感動了為島村供貨的廠商,使他們主動壓低供價;也感動了客戶,使他們主動要求抬高購買價格。他的原價推銷法使他得到了商業界的信任,顧客自動替他宣傳,使他無往而不利,幾年間就從一個窮光蛋變成日本繩索大王。
見縫插針,尋找契機
成功的機會總是千載難逢,稍縱即逝。因此,我們要善於見縫插針,鑽空乘隙尋找成事的契機。我們知道,機會永遠在尋找者手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任是自己再小再弱,再愚再癡,天下豈無立足之地?工夫不負有心人,關鍵要善用慧眼,乘虛而入,見人之未見,做人之未做,如此必可新辟蹊徑,以小博大,化弱為強。
清朝的大太監李蓮英,可以說是臭名遠揚,他是如何躋身權貴的呢?靠的就是苦鑽梳頭技術,得到了慈禧太後的寵愛。李蓮英,河間縣人,家庭貧困,自幼喪父,曾因私販硝磺(製火藥的主要原料,屬違禁品)被關進縣城監獄。出獄後,他以鞣製皮革,修補皮鞋為生,外號“皮硝李”。
李蓮英有一個同鄉叫沈蘭玉,此人在宮中當太監發了家,李蓮英到北京去找他,托沈蘭玉介紹他入宮當太監。沈蘭玉答應找機會介紹他入宮當差。但是,李蓮英相貌醜陋,年齡又大(超過了16歲),進宮的機會非常小。李蓮英並不死心,還是時常到闥闥房(內監的公共場所)找沈蘭玉拉關係。有一天,他在闥闥房聽見幾個梳頭太監正在聊天,說西太後要梳一種很時髦的新巧發髻,前後換了好幾個梳頭的太監,都不中她的意,那些人天天挨打,連“護身符”都快打爛了。
那時,清代宮廷對內監的管理非常嚴格,稍有差錯,甚至毫無過失,但是隻要聖上或主子心情不好,看著不順眼,也要“板刑”或“杖刑”侍候。慈禧心狠手辣,喜怒無常,責打太監是家常便飯,有時一日之內,她懲罰了上百名太監。她還實行“連坐法”,一個太監犯錯,當班的同類太監也要陪著受罰。太監們為了減輕痛苦,當班時都在大腿上綁兩塊一尺長、五寸寬的牛皮,這兩塊牛皮被太監們稱為“護身符”。
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李蓮英心想:這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悄悄地走出闥房,到妓院、娟家那裏去學梳頭。那裏有最會梳妝打扮的能手。李蓮英心靈手巧,嘴巴又甜,而且這門手藝關乎他一生的前程,他怎麼能夠敷衍了事?他很快學會了這門手藝,並請沈蘭玉推薦他進宮。梳頭房太監總管,聽說來了一位梳頭巧手,會梳時尚的最新發式,就非常高興。李蓮英旗開得勝,第一天當值班侍候“曉妝”就贏得了慈禧的歡心。從此以後,給慈禧梳頭就成了他的“專差”,也免去了梳頭太監的“杖刑”、“板刑”。以至當他休息時,那些太監都心甘情願地掏錢賄賂他,隻求他不要休息,仍負責侍候西太後的“曉妝”、“午妝”。
李蓮英還善於察言觀色,洞察心理,慈禧太後最怕梳頭掉頭發,李蓮英就一邊給慈禧梳頭,一邊講笑話或新鮮的趣事,借此分散慈禧的注意力,而把梳掉的頭發,悄悄地裝入袖筒之中。這樣他梳的頭發又時尚,又好看,又不掉頭發,深受慈禧太後的喜愛,就這樣,李蓮英靠他的梳頭技術當了內務府大總管。
李蓮英不學而有“術”,他的“術”就是敏於觀察,從而有縫就“鑽”、無縫硬鑽也能鑽出一個洞來。
觀人於微而知其著
我們知道成功的人,往往很善於了解他人的性格特點,掌握他人的悲喜、嗜好以及優缺點。這種技巧在一般人看來有些高深莫測。其實我們隻要學會了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識,加上平日的經驗和摸索,也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那些善於識人的人,隻不過平日裏對別人常常忽略的細節、瑣碎之處都非常留心罷了。一到真正用人時,他們便會根據一個人過去做什麼,現在做什麼,還有其性情表現出來的細節,來判斷這個人的人品、性情,並據此推斷他以後會做什麼,遇到關鍵問題時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