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漢高鐵旅遊完善對策之探析(1 / 3)

武漢高鐵旅遊完善對策之探析

服務貿易

作者:張軍 匡耀求

高鐵的開通成為武漢市旅遊強有力的推動要素,改變了武漢市原有的旅遊狀況,同時也對武漢作為城市旅遊目的地的各個方麵產生了影響,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分析了高鐵開通對武漢市旅遊地位帶來的深刻轉變,指出了武漢高鐵城市旅遊中出現的各個方麵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使武漢市作為高鐵旅遊目的地能夠進一步完善並具有更為強勁的發展潛力。

一、高鐵開通對武漢城市旅遊帶來的深刻變化

自2009年起開始運營的武廣高速鐵路,給武漢市的城市旅遊帶來了深刻的、具有曆史意義的轉變。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武漢市的城市旅遊呈現“井噴式”發展。2010年,武漢市旅遊人數達到8852.34萬人,同比增長39.18%;2011年旅遊人數達到1.18億人,同比增長24.98%。已投入運營和即將相繼建成的四縱四橫高速鐵路(京廣、京滬、京哈、杭深、滬蓉、滬昆、徐蘭、青太)都是以武漢為圓心向全國輻射,而且高鐵發車頻率非常高。以武廣線為例,廣州到武漢高鐵“公交化”密集發班,發車時間最長間隔20分鍾,最短間隔9分鍾。這使武漢在湖北省,甚至整個中部地區旅遊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在一地的旅遊發展條件中,旅遊資源和旅遊區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高鐵開通之前, 武漢位居華中交通中心,區位條件雖好,但離我國三大旅遊客源地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區較遠,對這些旅遊客源地的遊客吸引力不足;而在旅遊資源方麵,武漢市同國內著名旅遊城市相比,資源特色不夠突出,市內著名景點如黃鶴樓的遊客主要為外地人,其他景點如歸元寺、東湖的遊客為當地遊客與外地遊客間雜,新景點如江灘公園等以當地居民觀光休閑為主。高鐵開通之前,武漢是典型的過路型城市,而非旅遊接待地,該地的旅遊客遊量及旅遊業收入也與這種情況相吻合。2008年,武漢市旅遊業總收入占武漢市GDP的9.08%;2009年占11.01%,這一比例明顯低於我國主要旅遊目的地的一些城市。

高鐵開通成為改變武漢城市旅遊地位的關鍵外部因素,使武漢市城市旅遊中的需求關係發生了轉變。高鐵不僅提升了武漢的旅遊區位優勢,更使武漢成為了高鐵旅遊4小時經濟圈的中心,國內許多與湖北省不相鄰的重要客源地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都進入了4小時旅遊圈的範圍。高鐵的可到達性和其“公交化”密集發班方式更適合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遊客的周末出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讓湖北漸漸成為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後花園”。據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春節期間,武漢市共接待旅遊團隊351個,同比增長160%,這一數據表明,自1998年以來,武漢第一次出現遊客量“進”大於“出”的現象,說明武漢市旅遊市場性質有了曆史性的轉變。再以2012年武漢市“十一”黃金周為例,由於國慶和中秋雙節疊加,假期時間延長,遊客出遊意願增強,又值鄭武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加之武廣高鐵公交化運營常態化及多個方向增開動車臨客,使遊客量明顯增加,全市納入統計的47個景區共接待遊客851.24萬人次,同比增長29.49%,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34.56億元,同比增長50.43%;旅行社地接接團3492個12.47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4.46%和8.28%,全市住宿設施平均客房出租率達到73.94%。由此可見,武漢城市旅遊因交通條件的改變而發生了變化。高鐵帶來的交通條件的改變加之休假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使客流量大量增加,武漢由過路型旅遊城市轉變成旅遊接待地。

二、武漢高鐵旅遊中之問題分析

近年春節黃金周和梅花節、櫻花節、清明節的高鐵旅遊高峰來看,武漢市作為旅遊目的地,在各個方麵都暴露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旅遊目的地綜合管理方麵。據新華網報道,2010年武漢櫻花節期間,每個周末到武漢賞櫻花的旅遊團達300多個,約4萬人,創外地遊客曆史之最。但旅遊接待方麵的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市內交通成為高鐵旅遊的短板。在黃金周、櫻花節、梅花節等旅遊高峰階段,造成了“行易遊難”的局麵,旅遊大巴在路上一堵就是幾個小時,許多團隊為了趕回程的高鐵不得不放棄了賞櫻的行程。武漢市內居民也因為櫻花節帶來的擁堵,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叫苦不迭。除此之外,旅遊旺季住宿困難、就餐困難、景區停車困難、返程訂票困難等問題也十分突出。旅遊接待能力也是一個問題,旅行社和相關服務行業工作水平不高,致使遊客投訴增加。除此之外,從武漢市各大旅行社的接團數據來看,武漢高鐵旅遊表現出的季節性太強,除櫻花節,黃金周等幾個旅遊旺季之外,其他時間到訪人數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