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走出去”拓展國外市場的做法與實踐(1 / 3)

中國企業“走出去”拓展國外市場的做法與實踐

跨國投資

作者:丁曉鴻

過去30多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經曆了十分艱難的過程。統計數據顯示,1991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額隻有10億美元,直到2005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才有所突破,達到122.6億美元。2008年和2009年,由於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分別下降了15%和30%,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不降反升,2008年和2009年的對外全年投資規模都破了500億美元。2010年,中國全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達到668.7億美元,一舉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全球第五大對外投資國。2010-2012年的三年裏,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額每年都超過了600億美元,2012年達到770.4億美元,同比增長28.6%。截至2012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涉及到178個國家或地區,建立對外投資企業超過1.8萬家,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近4000億美元。

到目前為止,盡管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總體規模不大,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企業,能夠成功地“走出去”,能夠不斷地拓展國際市場、培育國際競爭力優勢,這裏麵有很多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本文通過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拓展國外市場的做法與實踐的分析,旨在推動我國企業更成功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更成功地去拓展國際市場。

一、在發達國家投資建廠,通過深耕細作的方式不斷拓展發達國際市場

發達國家市場是一種成熟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但如果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形成品牌產品,企業就有機會做大做強,就有能力不斷拓展發達國家市場,成長為跨國公司。中國有些企業“走出去”,從一開始就是在發達國家市場的夾縫中求生存並發展起來的。

(一)海爾集團公司的實踐

這是一家中國最早的家電企業,也是我國企業最早“走出去”的代表。1992年,海爾公司進軍美國市場,首先建了一家銷售公司,摸清美國消費者對冰箱的各種需求後,又在美國南卡州投資建立了一家海爾工業園,生產迷你型家庭冰箱,該產品很快成為美國家電市場的主流產品。接著海爾進入當地的主流渠道,經過多年的精耕細作,海爾品牌已叫響了美歐發達國家市場,獲得了美國“最佳供應商”、“免檢供應商”的榮譽。海爾憑借歐美市場創出的品牌影響力,產品迅速進入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包括在非洲的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肯尼亞、蘇丹、加蓬、剛果等國,並都提供了優質的產品與服務。

現在,海爾集團在全球建立了21個工業園區,5大研發中心,19家海外貿易公司。海爾的用戶已遍布於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銷售量最大的家用電器品牌。2012年,海爾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占到全球市場的8.6%,銷量全球第一。

(二)萬象集團公司的實踐

這家公司最早是在1969年由幾位農民組建的一家鄉鎮農機廠,從生產農業機械零部件開始,後來轉向生產汽車配件“萬向節”這一專用產品,由於產品質量過硬,從1990年開始產品銷售到美國市場。2000年4月,萬象集團第一次在美國投資收購了美國舍勒公司的主要設備、品牌、專利技術和銷售網絡,專門銷售和提供萬向節產品;2001年9月,萬向集團收購了美國的一家上市公司(UAI),該公司主要製造和銷售汽車製動器及零部件,客戶涵蓋了美國所有大汽車零部件連銷店,由此擴大了汽車專用零部件“萬向節”的生產與銷售。到2007年,萬向集團一共完成了對歐美企業的61次收購,後來經過多年的打拚,采用精耕細作的方式,萬向集團公司在發達國家市場中成長為一家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目前,萬象集團已先後在美國、法國、加拿大、瑞典等10個以上國家設立了30多家境外公司,建立起海外生產基地、海外研發中心和覆蓋5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市場營銷網絡。

二、從發展中國家起步,通過“由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拓展全球市場

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發達國家擁有絕對的市場競爭優勢,其市場一般不會讓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涉足,如信息通訊技術領域就是如此。但是在大多發展中國家,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滯後,製約了其工業化的發展步伐,中國企業可利用某些高技術產品的優勢,從發展中國家或中低端市場起步,逐步做大做強,再一步步邁進發達國家或中高端市場,實現全球市場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