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旅遊景點建設方麵。在旅遊旺季,一些景點擁擠不堪,如三月櫻花盛開,武漢大學和東湖周邊客流量嚴重超過承載力,為遊客和當地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武漢市傳統的旅遊景點在旺季期間人滿為患,而近年來對新開發的景點如武漢新天地、武漢歡樂穀和楚河漢街等的宣傳力度不夠,未能及時整合到傳統景點中來。除此之外,傳統景點隻能滿足觀光旅遊。高鐵旅遊的遊客中相當一部分為年輕人,單一的觀光旅遊難於滿足他們的需求。景點的管理也存在問題,在門票定價方麵,市內一些景點定價隨意,且門票價格與其提供的服務不匹配。武漢市近年整修和開發的新景點又因營銷力度不夠而未能吸引更多的遊客。同時,武漢現有旅遊產品缺少本地獨特的地域和文化特色,這樣的產品很難實現同目前高鐵客流量相匹配的質量的升華。
第三,旅遊目的地的營銷方麵。首先是旺季和淡季期間缺乏營銷。到目前為止,高鐵帶來的客流量還處於一種自然發展狀態。在“五一”、“十一”、春節和櫻花節期間遊客爆滿,其他時間客流量又明顯不足,缺乏通過營銷手段進行的科學的調節和引導;其次是景點之間缺乏整合營銷,傳統景點和新建景點之間缺乏有效整合,不利於武漢市旅遊景點的平衡發展;再次是武漢市景點缺乏同武漢周邊城市以及高鐵沿線旅遊城市的聯合營銷,使武漢市高鐵旅遊帶動整個武漢城市圈和全省的旅遊產業經濟鏈的功能發揮不夠;最後,缺乏針對港澳和境外的旅遊營銷。各方麵數據表明,同我國出境旅遊相比,我國入境旅遊貿易2009年出現逆差,而且這種逆差有逐年擴大趨勢。武漢市在利用高鐵帶來的機遇,加強境外遊營銷方麵還有待加強。
第四,高鐵係統的旅遊服務方麵。正因為高鐵的開通為武漢市旅遊打開了新局麵,高鐵係統本身的管理和服務就成為決定武漢市旅遊發展的關鍵因素。對此,高鐵係統如何在滿足日常的運輸功能之外針對高鐵旅遊的特點提供相應的服務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方麵的問題首先表現在時間安排上。目前高鐵的“4小時經濟圈”雖然縮短了乘客的旅行時間,但對外出旅遊的高鐵乘客來說,這樣的時間卻不如夕發朝至的在途安排方便、實惠;其次,對於高鐵的定價,武廣高鐵定價偏高是國內民眾的共識,且在春運以外的高鐵運行“淡季”又沒有浮動票價。
第五,目的地綜合管理能力方麵。城市旅遊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任何一個部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影響整個旅遊地的發展。因此,要解決以上的問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武漢市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組織與協調工作,對武漢市的旅遊重新定位,這對武漢市的城市綜合管理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三、武漢城市旅遊動力機製完善與優化對策
(一)強化武漢 旅遊目的地管理
要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最大限度地考慮遊客的需求,如東湖風景區附近的交通、食宿及停車設施等,城區內有專門針對旅遊者設計的市內交通圖和景點示意圖等;在交通管理方麵要盡量考慮遊客在高鐵火車站與市內景點的順利對接,在櫻花節這樣的旅遊旺季,盡量合理安排市內公共交通,采取關鍵路段非旅遊車限行等措施,緩解風景區交通壓力;武漢市的旅行社應提高地接能力,提高市內窗口行業服務質量,使武漢市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形象有較大的改觀;同時,還需加強武漢市政建設,在市容市貌方麵再下功夫,讓外地遊客看到一個美麗的江城。
(二) 突出武漢旅遊景點特色
武漢地處兩江之濱,又是千湖之省的首府,水濱之城的特色非常明顯,武漢需要在旅遊規劃和開發中突出這一特點。武漢市也不僅春天有櫻花,武漢市梅園的很多品種在全國都獨有,春節期間的梅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夏天的荷花規模也很大,一年四季武漢都有花可賞。除了觀光,武漢市還有外地遊客喜歡的龍蝦、大閘蟹等季節性特產。建議武漢市針對以上資源特點,安排不同季節的節事活動,豐富旅遊產品。同時,武漢城市文化豐富且曆史悠久,相關的旅遊資源較為集中,如武漢長江兩岸漢口與武昌遙相呼應,兩岸有古代(黃鶴樓、晴川閣等)、近代(辛亥革命、租界等近代建築)和當代(長江大橋)等旅遊景點,加上與江灘公園相連的江漢路、武漢新天地等,是這座城市曆史發展的高度縮影,也是這個城市旅遊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