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創建於1989年,主要從事建築工程、能源工程、環境工程和交通工程的設計與製造,2011年進入世界500強。它的國際化起步於2000年,實現了從產品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再到資本走出去的三步走。對外直接投資始於2002年,首先投資6000萬美元在印度生產和組裝各種工程機械產品,且產品銷售到印度、南亞和中東一些國家;2006年又在美國投資6000萬美元建立美國三一有限公司。迄今為止,它已成功設計製造出專門銷售於美國市場的起重機、挖掘機、泵車等產品。2010年,三一重工又投資兩億美元,在巴西聖保羅建設56萬平米的產業園區,其產品供應拉美地區。
2012年1月3日,三一重工總共花費近5億歐元買下了在全球工程機械排位第一位的德國工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公司。由於該公司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擁有世界第一品牌以及分布於世界各國的銷售渠道,三一重工的這一並購完成後,因為掌握了全球工程機械領域產業鏈高端最先進的專利技術和品牌,使之轉身成為全球工程機械領域最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目前,三一重工已在歐洲、美洲、印度、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的13個國家設立了30多家海外銷售中心,15個物流中心、產品覆蓋了110個國家和地區。
四、建立境外工業園區,推動產業供應鏈集中向海外市場延伸
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到國外建立工業園區,以推動企業集群式地走出去。2006年,中國海爾集團在巴基斯坦建立了“巴基斯坦海爾——魯巴工業園”,成為我國政府批準的首個“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建立20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總額已達到600億元人民幣。中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正是通過建境外工業園區的辦法,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走出去,把產品供應鏈的各生產環節轉移到境外,把產品銷售到海外市場。
(一)越美集團公司的實踐
這是一家主要從事紡織品生產銷售的小型民營企業。2000年,企業的年收入隻有3000萬元,到2011年則達到了35億元;2000年,越美公司在西非尼日利亞的港口城市(LAGOS)設立了境外第一家紡織品銷售公司,並輻射到周邊國家;2004年,越美公司在尼日利亞投資100萬美金,建立紡織品加工貿易生產企業;2006年,又在塞內加爾投資500萬美金,建立了第二家境外加工貿易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2007年,越美集團又投資5000萬美元在尼日利亞的自由貿易區內建立了越美(尼日利亞)紡織工業園,這一工業園區建立以後,吸引了中國國內首批14家的紡織集群式進入,形成了集紡紗、織造、繡花、針織、服裝生產與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2011年1月,越美集團還斥資1億歐元收購了鄰國馬裏共和國的國有棉花公司,該公司擁有數百萬畝的棉田和17個棉花加工廠,通過引進中國優質的棉種、加工設備,並在當地建棉紡廠,從而形成了紡織業上遊包括從原料到紡織、印染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2011年,越美集團的年銷售收入已達35億元,不僅實現了自身發展,還帶動了國內10億美元產品的出口。
(二)中策集團公司的實踐
這是一家專門生產船用柴油發電機組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12家子公司,產品批量出口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上世紀90年代末,中策公司通過合作夥伴在非洲開展業務,拓展市場,至今已先後在尼日利亞、蘇丹、利比裏亞、加納、乍得、布隆迪等國建造了111座電站,並為客戶提供全麵及時的技術維修服務。
2006年,中策集團與尼日利亞最大的華人集團李氏機構合作,投資6-10億美元,在尼日利亞奧貢州建立了占地3.3平方公裏的中國工業園區,吸引了國內外50家企業入園,並計劃通過5-8年的建設,使園區形成完整的規模化工業產業帶,最終建成柴油機、發電機、船舶修造、機械製造、輕工、建材、紡織、貿易流通等產業集聚發展的產業園區。通過這種建工業園區帶動產業集群式投資,不僅將有效地推動尼日利亞的工業發展,而且其工業產品還會銷售到非洲各國及非洲以外的廣闊市場。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已經在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的實踐中成長起來,並將進一步成長為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