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習慣幫你實現夢想(1 / 3)

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

在美國某公司的一次促銷會上,銷售經理請與會者都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麵有什麼東西。結果每個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麵發現了錢——最少的撿到一枚硬幣,最多的有人撿到了100美元。

這位經理說:“這些錢誰撿到就歸誰了,但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這樣做嗎?”與會人員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換了意見之後,麵麵相覷,不明白經理的用意。最後經理一字一頓地說:“我隻不過想告訴你們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甚至忘掉的道理: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

“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知道了卻不去行動,是不會有結果的。孩子知道很多道理,他們從來都不喜歡父母和老師的說教,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卻總是做不到;父母也明白怎麼做是對孩子好,怎麼做會對孩子成才有利,可就是難以遏製自己的情緒,知道了卻做不到,做的少,或者能堅持下來的少。

我想你可能聽說過中國所謂的“知道文化”——什麼都知道,說起來一套又一套,談起來一個比一個頭頭是道,但就是做不到!“知道文化”並不是我國所特有的,但是在我國卻最為明顯,最為厲害。前幾年,我曾看過一篇報道,寫的是泰國某著名旅遊景點一些醒目的中文警示。

“此處不能進去!”

“此處不能洗手!”

“請不要騎上馬背!”

“請不要騎上大象!”

“請保持清潔!”

“請上前一小步!”

一個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全世界的遊客都有,卻獨用漢字寫著這樣令人刺目的警示,難道我們不“知道”不應亂闖嗎?難道我們不“知道”不應在碧水中洗手嗎?難道我們不“知道”不應騎那些專供觀賞的木馬、石象嗎?難道我們不“知道”應該保持清潔嗎?難道所有男同胞不知道小便要上前一小步嗎?我們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但為何人家用如此刺眼的方式專門向我們警示呢?都是“知道文化”惹的禍!

說實話,現在的社會很浮躁,年輕人工作多是眼高手低,大的做不了小的不願做,不是不知道道理和方法,就是做不下去,一上手就想出成果,似乎隻要“我”做了就要有成果,哪來的那麼簡單,沒有積累會有什麼成果?其實,孩子學習也是如此,很多同學明顯帶有浮躁心理,總希望得到“靈丹妙藥”,希望一下子“得道成仙”解決自己所有問題,自己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覺得這個方法不是最好的,有時候即使明明知道了方法,又覺得執行起來太辛苦,想找一個省力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其實,這些方法可能就是好方法,隻不過你隻是“知道”了卻沒有“做到”,假如你認真的做了,結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令你滿意。父母對孩子的教導更是如此,大大小小的親子書籍沒少讀,可就是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講起道理來比一些專家還像專家,可為什麼孩子的問題就是解決不了呢?知道的多了,說的多了,做的少了!

難怪有了“2004年傑克·韋爾奇與中國企業高峰論壇”上的一幕,當時有2000多名中國工商界精英參與,許多人都希望從傑克·韋爾奇那兒得到“一招靈”式的秘訣。當時有一幕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中國企業家問:

“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卻那麼大?”

這位通用電氣前總裁、20世紀全球最傑出的經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說:

“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

學習也好,教育孩子也好,知道了永遠是不夠的,隻有行動才可以把想到的變為現實,也隻有做到了才會讓你的夢想成真。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一個人獲得知識很容易,相比之下實踐每一個知識反倒困難了。以前我們是缺少方法,現在是有了方法,卻不能把每種方法執行到底。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做筆記,這是我們在學校都堅持的事情,可一旦離開了學校有多少人還會記筆記,還能堅持記筆記?現在的人喜歡參加各種輔導和培訓,在輔導和培訓中,我們往往會學習大量的內容,僅靠聽是不可能完成整個學習過程的,除非我們能夠擁有一對照相機般的耳朵。聽到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不做筆記會很受傷,記了筆記過一段時間,至少我們可以溫習,可以讓以往的學習內容重現。但這不是應付公事,不能當做任務來做,而應該成為自己的習慣,也許起初不易,但時間久了重複多了也就容易了。

製約成才的兩大弱點

我們的人性中有兩大弱點:知而不行和行而不恒。也正是由於無法克服這兩大弱點,大多數人無法取得自己設想的成就。在上文,我講了我國的“知道文化”,說白了就是我們人性兩大弱點的一種——“知而不行”。很多人知道了,同時也開始做了,但為什麼仍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呢?這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弱點了——“行而不恒”,我們知道了一種好東西後,也行動了,但是沒有堅持下去,隻是“三分鍾熱度”,開頭熱了兩三天,就是所謂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是我們人性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經常設置目標,在知道了方法之後,之所以沒有實現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沒有持之以恒,任何一個過程都是從量變到質變逐步實現的過程,孩子學習、孩子成才都是這樣,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離開了積累,離開了行動一切都會是空談。

周士淵老師是我國習慣養成研究最具權威的大師,也是我的“恩師”。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讓我深刻的意識到習慣的重要,最重要的是幫我身體力行。他有一本書《知道更要做到》講的是如何養成習慣,如何解決“知道卻做不到”問題,假如你有機會一定要看看,對你養成習慣有莫大的幫助。

習慣是這樣養成的

習慣,尤其是好習慣容易養成嗎?恐怕很多人都會說比較困難,我們很清楚這點:所謂的好習慣,必然是和自身的某些不良習慣作鬥爭,讓自己更優秀,從另一個方麵說那是糾正自己的不足,而這又意味著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痛苦,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知道寫日記是件好事,每天寫兩頁日記,養成習慣,過一年之後再拿出來看就非常有意義。可是有多少人能堅持天天寫日記?也許小時候、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會堅持,可是長大後離開了學校後還有多少人堅持?看書不是一件壞事,對於孩子來說上學就是天天都在讀書——學習的課本,那對於父母呢?有多少父母會讀書,甚至喜歡讀書?我敢說絕大多數人讀書最多的時候是在學校裏,可是我們忽略了一點,有成就的人幾乎都是終生學習的。所以我希望每個人(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都能堅持看書。隻要對自己有幫助的書都可以看,不一定讀很多,每天看10頁,一個月就把它看完,一年下來就能讀12本,十年就能讀120本。如果告訴你去讀120本書吧,你覺得多不多?太多了,可是分解下來每天看10頁又相當輕鬆了,關鍵是能天天堅持。

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很簡單,不斷地重複、重複、再重複!譬如學習,一開始我們可能並不是特別喜歡,遇到了困難也總想著逃避,可是不斷重複養成了習慣後,我們又會樂於去學習,遇到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也將是去解決問題。習慣是有規律的,我的“恩師”周士淵,研究習慣一輩子,發現了習慣的“五動理論”:起動——百動——自動——恒動——樂動。

起動: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光在腦子裏轉,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這個習慣養成的,還必須動,必須起動。正所謂“關鍵在於觀念轉變”,一旦我們有了觀念的良種,不要隻是將它們堆在庫房裏,而要對它們進行精心篩選,選出其中最適合自家水土、氣候的良種;選好後,就要將它們適時播下去,就要立即起動,千萬不能明日複明日,千萬不能隻在腦子裏轉。如果是那樣,那這習慣是永遠不可能養成的,這金秋沉甸甸的穀穗也永遠不會是屬於你的。

百動:就是“起動”後,要不斷地“動”、足夠地“動”、一直動到習慣養成為止。習慣養成就像燒開水,要不停地燒、不斷地燒,燒到90度不開,99度不開,99.9度不開,99.99度也不會開,隻有燒到100度才會開。在習慣培養上也完全如此,必須動到足夠量,習慣才能養成。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缺乏耐心,水燒到40度就煩了,到50度就沒有耐心了,再到60度就失去信心、認為燒不開就放棄了。而放棄的結果就是水又涼了。可當我們又渴了又想喝水時,又開始燒水,又60度、70度、80度地燒,結果又沒耐心,又放棄,水又重新變涼,周而複始的循環,卻在抱怨自己沒能養成習慣。正如20世紀全球最傑出的職業經理人傑克·韋爾奇所說的一句經典名言:“一旦你產生了一個簡單的、堅定的想法,隻要你不斷地重複它,終會使之成為現實;提煉、堅持、重複,這是你成功的法寶;持之以恒,終將達到臨界值。”

自動:當我們堅持不懈,做到了“百動”,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使我們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就養成了,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神奇的現象——“自動”。無須監督,無須壓力,自己就會動,仿佛是你的本能一樣,自然而然的重複行動起來。如同我們在物理學中學到的“慣性”,任何事物都有慣性,同樣一旦習慣養成了我們就具有了慣性。

恒動:當我們養成了習慣,我們就會按照習慣辦事,自覺地堅持下去——“自動”,而“自動”的結果又會讓我們“永動”,如同我們常說的“毅力”——總在堅持,總在自覺地堅持,總在經年累月地堅持,總在默不作聲地堅持。

樂動:當習慣到了最高階段,按照習慣辦事就舒服,不按習慣辦事就不舒服,更甚者會感到內心不安。

習慣是很神奇的東西,周老師的“五動理論”恰恰說明了習慣的特性,習慣養成開頭難,堅持難,一旦養成了習慣,則會自動、自發、自樂其中。我身體力行了好些習慣,對此深有體會,譬如我養成了下列習慣:

我每天堅持做俯臥撐;

我周一到周五工作時間堅持6:30起床,7:00開始寫文章;

我每天清晨要列好今天要做的所有事情,將其按急緩輕重分類,先做最重要緊急的事情;

我每天晚上又要反思這一天的安排,作出第二天的計劃;

我每天堅持看至少一個小時的書;

……

那怎麼養成習慣呢?

在談習慣養成之前,我們還要明白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形成習慣性動作。同理,同一個想法,重複21天,或重複驗正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從前邊提到的“五動理論”中我們也可以隱約看到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刻意不自然階段(通常1~7天左右,需要十分刻意的提醒自己改變,做起來有些不自然不舒服)、刻意自然階段(通常7~21天左右,仍需刻意提醒自己改變,但是做起來會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已經可以適應了)和不經意自然階段(通常21~90天左右,不再需要刻意的意識控製,做起來十分自然,這是習慣的穩定期)。

我的“恩師”周士淵老師在養成習慣中提出了“三二一”模式,指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要注意的三個“性”、二道“關”、一個“數”。

三個“性”:即要把握習慣培養的三個“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

二道“關”:即要闖過習慣培養的二道“關”——開頭關,信心關。

一個“數”:即要牢記習慣培養的一個“數”——21。

我結合周士淵老師的“三二一”模式、習慣養成的三個階段和自己習慣養成的經曆,提出了養成習慣的五個訣竅,同時給出養成習慣的通用步驟。

習慣養成的五個訣竅。

訣竅一:做好習慣的開始工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擺脫一種舊習慣,起初會感到很難受,這是由於舊有習慣“慣性”的原因。培養一個好習慣,特別要注意開頭,開頭是個難關,尤其是前七天。

訣竅二:開始一個習慣要注意三個策略:逐個擊破(聚焦)、從易處小處著手和從好習慣開始。

養成一個習慣要講究策略,需要知道從哪一類習慣開始、先挑哪一個習慣突破,這習慣培養怎麼一步步打,才使我們勢如破竹、節節勝利。我們常犯這樣的錯誤:希望自己在很多方麵得到提升,於是,一口氣開始了N多個好習慣,一個出問題也帶動了其他的出問題。所以,不要急於求成,要聚焦從眾多習慣中挑出一個,全力盯住它,在一個月內就養成這個習慣,這就是聚焦、逐個擊破。好習慣有很多,也有難易之分,養成習慣也需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所謂“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從易處開始,從小處出發,更容易養成好習慣。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好的習慣,克服一個壞習慣,比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更為困難,所以,不妨從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開始。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同學很喜歡玩遊戲,但是直接克製遊戲不容易,所以限製不玩遊戲就顯得困難了。不妨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譬如每天堅持背20個單詞,更重要的是可以從遊戲中學習新單詞,這反而容易些。一旦一天中有意義的事情做的多了,自然就會減少玩遊戲的時間,慢慢的也就會限製無節製玩遊戲的惡習。從養成好的習慣入手,會幫助你克服惡習,從而更有利於自己成長進步。

訣竅三:養成一個習慣要注意四個可行性:習慣要具體化、習慣要數字化、習慣的門檻不要太高和習慣要符合自己實際。

養成習慣要注意實施的可行性,既然我們決定了要培養這個習慣,就要明白怎樣培養才可行、才科學、才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將習慣培養成功。常有人跟我說,他要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可是這個一點都不具體,怎樣鍛煉?是跑步,籃球,羽毛球,遊泳,還是爬山啊?不能隻想著“鍛煉”二字,就沒有下文了。也有不少同學告訴我,要養成好好學習的習慣,可是啥是好好學習啊?一點都不具體,至少要在後邊加些實際行動的目標,如背20個單詞,做10道數學題之類的。養成習慣,一定要有數字,用數字量化習慣,就如同我前邊提的20個單詞、10道數學題、每天半個小時看書之類的,如果沒有數字,沒有量化,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很容易似做非做,容易不認真,量化後至少知道了目標。養成習慣的門檻不要太高,習慣數字化要適當、要量力而行、要適可而止、要讓自己做起來不太費勁。培養孩子的習慣,門檻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容易做到;容易做到,總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孩子就會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就會對此興趣日濃、信心日增;興趣日濃、信心日增,自然就更樂於在培養習慣上下工夫……這就是一種良性循環。好習慣有很多,但是一定要貼合自己,從自身實際出發,譬如周士淵老師身上很多習慣很好,每天堅持清晨4、5點鍾起來寫作,可是我要工作到晚上零點,不可能在4點半起床,周老師每天要去遊泳、保健,而我不喜歡遊泳,加上時間也不允許,所以我選擇了每天晚上堅持做俯臥撐。所以,千萬別僵化和教條化,不要看別人養成了什麼好習慣,而是別人好習慣背後遵循了什麼。無論是周老師還是我自己在養成習慣上都遵循著規律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讓自己更有效的工作,讓自己更能進步,更是為了讓自己更強大。

訣竅四:養成習慣要注意提醒、監督和考察。

在前文,我講了習慣養成有一定階段特征,尤其最初的階段,需要我們不斷地提醒自己,在沒有達到習慣的穩定期,需要經常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在養成習慣時,經常拿一張紙,上邊寫上醒目的提醒。譬如,每天我都有一到兩個小時是專注工作的時間,紙上會寫著“這兩個小時隻專注一件事”;每天早晨7點鍾我要寫文章或修改文章,我會在鏡子上貼一個紙條,“6:40~6:50洗刷;6:50~7:00吃早餐;7:00鍾準時開始寫作!”這會提醒我。可有時候盡管提醒自己了,但真正做的時候可能還是忘了。所以,還需要監督和考察。一般來說,自己對自己往往不夠狠和嚴格,不妨請同學、朋友、父母幫助監督檢查,最好的是這些人也培養良好的習慣,大家相互監督。每天進行監督檢查,譬如我今天7:00開始寫作,堅持了兩天,後天開始7:10開始寫作,如果不監督不考察,那慢慢的習慣培養就會失敗。所以,每天要對養成習慣所做的事情進行監督考察,必要時要學會懲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