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換個角度把問題看透(3 / 3)

也許,現在的你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也許,現在的你沒有好的起點,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問題的轉折點你會不會選擇麵對和解決。有句話說的好:人的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有夢就“會紅”,愛拚才會贏。隻要不把自己束縛在心靈的牢籠裏,誰也束縛不了你去展翅高飛。問題是一雙翅膀,讓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翅膀;問題是一雙水晶鞋,讓灰姑娘變成美公主的水晶鞋;問題是一個機會;問題是一次轉折。

敲碎思考的惡習

現實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們老師這麼說的”“時間根本就不夠用”“我就是沒辦法啊!”“我就這樣了怎麼著吧!”“我一直都這樣做啊!”“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這絕對不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陷入了一些誤區,我們甚至常常不加思考的就回答一些問題,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譬如,“我們老師這麼說的”,這意味著對老師的依賴,老師說的一定對嗎?“時間根本就不夠用”,真的是時間不夠用嗎,難道我們擠不出一點時間了嗎?我敢說隻要我們安排好總可以找出些時間,路上、等候中、蹲廁所……我們總可以擠出幾分鍾,每天我想你至少能擠出1~2個小時。“我過去就是這麼做的”,過去如此將來就要如此嗎?父母過去的成長經曆或者教育經驗還適合現在的孩子嗎?孩子也許過去考試不好,那將來也會考不好嗎?過去的經驗隻代表著過去,它不能成為未來的主宰。“大家都去了,所以我也去”,這是什麼道理,因為別人做了你就一定要做嗎?很多人都擺脫不了從眾心理,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想去做,他根本就沒有考慮自己是否適合做,是否能做。就如同不少父母看到人家的孩子報了某個班,學了某樣樂器,就趕緊給自己孩子報班,讓孩子也學習樂器,父母並沒有考慮孩子是否願意;很多孩子看到別的同學在玩兒,他也就想著玩兒了。很多同學有這樣的困惑,班上的某某同學也沒見他在課堂上如何努力啊,也經常玩兒啊,可為什麼就是比自己成績好呢?他隻看到了同學玩兒的一麵,卻沒有看到人家努力的一麵。

我們的思考經常染上諸如上述的惡習,說白了就是思考時喜歡放棄,以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逃脫,要麼就是泄氣或者賭氣;思考時喜歡依賴,依賴於某個權威,依賴於某些過去的經驗,依賴於“大眾”——大家一起闖紅燈,從而迷失了自己;思考時又容易陷入片麵、扭曲中,隻看到了事情的局部,便開始以偏概全,其實,自己並沒有看到問題的全貌。

所以,要注意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要讓自己陷入種種思考的誤區,染上思考的惡習。

原來的方法不一定差

我知道很多同學和家長都在不斷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似乎總在追尋最新最有效的方法。不斷的尋找新方法,一般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原有的方法給你帶來的效果不大,另一個是獲取新方法總比應用已有的方法來的有趣些。事實上,新方法讓你獲得的收效並不如你想象的那樣,結果又導致了你不斷地去追求新方法,腦子裏似乎有個聲音在告訴你,總還有更有效更好的方法。

我們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現在社會獲取信息和知識來的越來越容易了,電腦、報紙、電視……隻要我們想獲得一些信息總是可以得到。可問題就出來了,正是由於信息的超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樂此不疲的追求新東西、新方法,而實際采用方法,並把它認真執行下去的卻又少了很多。我們似乎總沒有足夠的耐心,一個方法實施了沒多久,沒怎麼見到效果便開始懷疑這個方法是否管用,於是,又開始尋找新方法。

看看孩子的學習,他們不斷地做題,不停地上課,甚至不停地參加各種輔導班,但真的解決了多少問題,真的提升了多少成績嗎?沒有!很多家長看了一本又一個的教育書籍,知道了一個又一本的教育理念,可是孩子問題解決了嗎?沒有!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我們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信息有些超載了。這麼多東西真正實施的卻不多,總覺得這個方法不錯那個不錯,每一個方法都沒有認認真真的執行到底,這不能怪方法,要怪我們自己。

我們很清楚一點,我們采用任何一個方法所獲得的成效總比最初預想的低,這是因為每個方法我們執行的還不夠,所以,並非一味的追求新東西就是好的,一味的學習知識就是好的,我們需要停下來好好的消化下,把“吃”進去的東西,真正變成我們的“營養”,而不是直接排泄出去。

不妨好好的看看正在采納的方法,不一定是方法的問題,而是自己本身出了問題,知道了更要做到,這點在下一節,也會有更多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