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親子關係——家,如何成為避風的港灣(1 / 3)

【情景再現】

愛與恨的鬥爭

留守孩子的痛苦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四川遇到了這樣一個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國外做小生意,他跟他的“娘娘”(四川某些地方管姨媽叫娘娘)一塊兒住。孩子很內向,抽煙、喝酒、上網全會,學習成績卻也不差。這個孩子在跟我聊天時,說出了“我沒有父母!我恨他們!我沒有家”的話,為什麼?

9歲孩童驚人的造句

海口一個9歲的孩子語出驚人,“如果我有一顆炸彈,我就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會殺死我的媽媽。”

【學子之惑——為何家會傷人】

煩人的家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

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臉上流著眼淚隻能自己輕輕擦

我好羨慕他受傷後可以回家

而我隻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我的家

雖然我不曾有溫暖的家但是我一樣漸漸的長大

隻要心中充滿愛就會被關懷

無法埋怨誰一切隻能靠自己

雖然你有家什麼也不缺為何看不見你露出笑臉

永遠都說沒有愛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紀不同的心靈

讓我擁有一個家

潘美辰的《我想有個家》道出了很多人對家的渴望。我們都渴望有個家,可家是什麼,有人說家就是吃飯睡覺的地方,有人說家是可以哭泣的地方……不同的人對家的理解不同。

伴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原來溫馨的家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小時候你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膩在爸爸媽媽身邊,那個時候仿佛他們什麼都知道,好厲害!可是隨著你年齡的增長,你發現,父母與你的分歧越來越大,他們似乎不理解你,你也很難跟他們溝通到一塊兒。你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是他們偏偏讓你按照他們的方式來。

我想很多同學,聽父母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哎,真是越來越難管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啊……”似乎長大後你就變得不聽話、難以管教了,為什麼?為什麼你也會覺得你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變得遠了?

隨著你的成長,隨著你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隨著你經曆的事情越來越多,漸漸地你對待一件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而這個看法又往往和父母的看法有衝突,即使沒有衝突觀點是一致的,又總陷入“嘴硬”不肯承認的對抗狀態。

在我講座、谘詢甚至網站上我做了很多調查,發現同學們對父母的反感主要集中在下麵幾點:

父母總是拿你和別人比較

父母說了一遍又一遍總是嘮叨

當你的意見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時,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父母總是對你不滿意

父母總是用以前的觀念去教育你

父母不理解你的真實想法

父母總逼著你學習

父母不信任你

隨著你的成長,你的煩惱越來越多,而和父母的溝通是越來越少,到了高中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學習,而父母有時候又不得不為了生活去辛苦工作,溝通的時間少得可憐,即使有了溝通的時間,彼此也很難張開口,因為你們彼此不知道談些什麼,仿佛兩個世界。你發現自己想找一個溫暖、舒服的家都很困難了。

真是煩死了!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嗎?

你對父母了解程度的測試你能數出父母的10個優點:你能數出父母的10個缺點:父母對你的期望、對你的愛、對你的愛的方式是:父母認為你能為他做的最令人滿意的事情是:附加一個問題:你心目中理想父母的樣子:當你寫出答案後,建議你給父母看看,當然,在“家長之困”中我也會建議你的父母做一份測試,他們回答完畢後也會給你看看。

也許,你不記得你父母的生日了,但是,我敢肯定他們一定記得你的生日,甚至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們都會記得。也許,這些事情你覺得都是小事,可是這些小事卻是讓你們關係能否融洽的大事。

你覺得父母煩死了,也有很多的理由,可是你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呢?你覺得父母總是拿你和別人比較,甚至當你的同學來你家玩兒時,他們不停詢問同學學習情況,還令你難堪,可是,你想過沒有你也不斷地在做這樣的事情,你難道沒有攀比過嗎?人都有虛榮心理,這是正常的現象,你們又何嚐不是在攀比中度過。

當父親開著很普通的車去接你,而你同學的父親開奔馳、寶馬時,你還樂意你父親來嗎?

當別人都穿著耐克、阿迪達斯名牌運動鞋運動衣時,你願意穿著普通運動鞋和衣服嗎?

當別人的父母可以請同學去大酒樓吃飯,而你的父母隻能請同學吃大排檔時,你還願意他們請嗎?

當別人炫耀自己的父母是何種職位做何種工作,掙多少錢時,你還能把自己“平凡”的父母說出口嗎?

當別人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無一不滿足時,你是不是也想讓自己的父母對你如此?

可以舉出太多的例子了,你也愛攀比啊。看看父母為了你的攀比在做什麼吧。有一次在北京,我乘出租車去講課,跟司機聊著聊著,就談到了他的女兒。孩子上高二了,他開出租車一個月才3000多元,而他女兒買的衣服和手機都遠遠超過了這個數,為啥?用他的話說,她的同學都有了,她沒有會多傷心,當父母的自己可以吃點兒苦,可不能再讓孩子吃苦了。為了讓孩子成績提高,為了孩子的愛好,更是什麼班都報,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父母的真實想法。

可是你在抱怨父母拿你和別人比較時,你想到的是什麼?是不是覺得你父母這麼說讓你很不爽,很沒麵子?說實話,我的父母當時也這麼對我,這是父母的一種通病,他們關心你想了解你周邊的一切,想通過那樣的方式去了解你;和其他孩子比較,固然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但是更多的還是希望你能再接再厲,隻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出了錯。有一點,你可能沒有發現在你討厭父母拿你和別人比較時,你內心是深深渴望他們的愛與認可的,稱讚別人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你無法麵對自己在你父母心中不如別人的事實,說白了你還是在意父母愛你的父母的。

我以前也不喜歡父母在自己耳邊嘮叨,其實誰喜歡聽別人在自己耳邊嘮叨啊。我敢說你的父母也不喜歡的,這都是正常現象。可是為什麼會嘮叨呢?關心和愛,正因為關心才不得不叮嚀,正因為愛才一遍又一遍地囑咐。畢竟隻有一個孩子,隻有一個你,如果損失幾千元、幾萬元人民幣他們可以接受,可是你出了事卻是萬萬接受不了的。現在我的母親已經50多歲快60了,每次通電話她都會把一件事情重複很多遍,甚至前幾天講過的事情又翻來覆去地講。我知道這是母親在惦記我,她說得越多的事情說明她越在意,既然能讓母親找到一個傾聽的對象我又何樂而不為啊。更何況自己每多活一天,自己的母親卻要少活一天,所以,能珍惜的就及時珍惜。我改變不了我的母親了,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為什麼不嚐試著從自己改變呢?

當今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能夠讓家庭更好的生活,你的父母不得不更加辛苦地工作。你可知道你上學花費了父母多少錢,當你考入大學又要花費父母多少錢。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考上大學,考上名牌大學。進入大學你還是一個未知數,是否能學到該學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在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也許你不會考慮那麼遠,甚至你都不會考慮那些,但是你的父母不得不考慮。現在的房價也是一個大問題,北京的平均房價都在2萬元,各個地方也都是漲聲一片,即使你自己心裏麵說這些事情將來你可以搞定,可是你真的能嗎?你能保證嗎?你現在連最起碼的學習,最起碼的生存態度都沒有處理好,他們能放心你的未來嗎?你是他們心頭的一座大山,你聽說過“啃老一族”吧,北京的“啃老一族”多得離譜。

今年暑假我和一位留學生師弟相處了一段時間。他是一位英國留學生,在北大讀研二,學的是物理專業。他會4門語言:英語、法語(大學是在法國讀的)、日語(在日本交流培養了一年)和漢語。他告訴我,在英國當你18歲成人後,父母實際上就可以不再出錢供養他們了,要靠他們自己的努力,當然,你需要錢也可以,但是你需要打借條的。18歲時,我們剛剛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有多少人能自給自足?

可能上麵的這些話你的父母從沒有告訴過你,因為他們怕你擔心,怕給你壓力,現在全中國人都知道“孩子的問題百分百都是父母的問題”,所以父母主動地擔當了這份責任開始去學習、去改變自己了。可是,問題全在父母嗎?我常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是否檢討過自己的問題,你同父母的溝通出了問題,你反感父母,是不是思考過自身的問題呢?

當父母為了能給你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外出打工、辛勤工作的時候,你是否可以體諒下他們的辛苦呢?你能抱怨父母,那父母向誰抱怨,假如有一天看到你的父親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裏,你是否會主動地倒杯水給他,會不會給他捶捶背,會不會跟他說“爸爸您辛苦了”這樣簡單而又溫馨的話?

很多人說中國的父母不懂得表達愛,不會對孩子說愛,可是你們已經不小了,你們懂了嗎?積極主動在父母身上沒體現出來,可是這是很簡單的事情,你肯定能做到的,關鍵是你願意做做嗎?

假如有一天,你的爸爸回來對你或者你媽媽發火了,你是否能夠體諒他,或者安慰他,他為了這個家在外邊打拚遇到了問題遭受了挫折,他也有惱火的時候。你會從他的角度出發看待這件事嗎?

在網上我看到這樣一句話。

老鼠對貓說:“我愛你!”貓說:“你走開!”老鼠流淚走開。誰也沒有看見老鼠走後,貓也流了一滴淚,其實有一種愛叫做放棄!

也許你隻注意到了父母嘮叨你、不理解你的一麵,但是,在這種種的背後你敢肯定自己了解他們嗎。他們也不想讓你為難的,有時候沒有辦法,他們有時候也很可憐。

大多數的父母都在犯這樣一個錯誤:當你自己吃了虧,受了苦,不能再讓孩子吃虧受苦了;當年自己沒有考上大學,不能讓孩子再考不上大學了——父母將他們未實現的夢想“轉嫁”到你身上了。這是父母可悲又可憐的一麵,尤其是現在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更高,因為他們懂得太多了,太清楚優秀是什麼了,腦子裏全是優秀的影子和模子,於是,你成了他們“實驗”、“培養”的對象。

其實,你的父母在你成長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豐富自己,自己跟你一起成長。正如馬克·吐溫說的“在我還是一名14歲男孩的時候,父親是個大老粗,什麼都不懂,隻要他一出現在我身邊,我就無法容忍。可當我快滿21歲時,我吃驚地發現,他在短短7年的時間裏學到了太多的東西”。

父母的愛很深沉,父母也很可憐,你是否願意了解一下他們呢?不要拿自己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作為借口,你完全可以抽出來一兩個小時跟你的父母溝通。請記住,自己是一切的根源,你可以主動起來的。

【家長之困——怎樣做孩子才會接受】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