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師生關係——老師你是伯樂還是劊子手(2 / 3)

並非老師對我多麼特別,她是第一年來我所在的中學教書,對班裏的同學一視同仁,又是那麼的負責。她的努力在高考中得到了我們的回報,我們班的英語成績全校第一,我們班重點錄取率也是全校最高的。

現在回想起來,不同的兩個老師給我的感覺全然不同,沒有我的老師,也許我今天的成就就會打折扣,感謝您——我的老師,是您幫我把潛力發揮出來,您是我的伯樂。

我想很多同學也有自己欣賞的老師,這些老師對你也還不錯,那為什麼不嚐試著為了這樣的老師改變一下自己呢?你也可能是下一個千裏馬!前提是你自己要成為“千裏馬”才行。

有一個故事至今讓我深有感觸,或許,你也會受到啟發:

有一個自以為是全才的年輕人,畢業以後屢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社會感到非常失望。多次的工作碰壁,讓他傷心而絕望,他感到沒有伯樂來賞識他這匹“千裏馬”。痛苦絕望之下,有一天,他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他正要自殺的時候,正好有一位老人從附近走過,看見了他,並且救了他。老人問他為什麼要走絕路,他說自己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沒有人欣賞並且重用他……

老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年輕人看了看,然後就隨便地扔在了地上,對年輕人說:“請你把我剛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

“這根本不可能!”年輕人說。

老人沒有說話,從自己的口袋裏掏出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也是隨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後對年輕人說:“你能不能把這顆珍珠撿起來呢?”

“當然可以!”

“那你就應該明白是為什麼了吧?你應該知道,現在你自己還不是一顆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別人立即承認你。如果要別人承認,那你就要想辦法使自己成為一顆珍珠才行。”年輕人蹙眉低首,一時無語。

也許,你會說你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沒有好的老師識別你這匹“千裏馬”,可事實上,你自己是“千裏馬”嗎?也許,你具備這個潛力,但是還沒有表現出來。

我的班主任就是一個好例子,為何有些同學考好了,升入了不錯的學校,有些沒有呢?並非老師在偏袒那些學生,給了他們足夠的照顧,說實話,是由於我們自身的水平還不足夠,我們還需要去努力,自己還是一粒“沙粒”,還沒有成為“珍珠”。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有時候,你遇到了好老師,也需要你自己努力成為“珍珠”,變成“千裏馬”始終是你的努力,如果你不朝這個方向發展,“伯樂”也就不會成為“伯樂”了。

讀懂老師的心

有一則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常常想是否當年也誤讀了老師的心。我希望每個同學看後,也想想自己是否讀懂了老師的心,有時候老師的“歧視”也是一種美麗。

高考落榜,對於一個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輕人,無疑是一個嚴重的打擊。8年前,我的同學大偉就正處於這種境地。而我剛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學。

當我進入大學三年級時,有一天,大偉忽然在校園裏找到了我,原來,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員了。

“祝賀你,大偉。”我說。

“是該祝賀。你知道嗎?兩年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完了,沒什麼出息了,可父母對我抱有很大的希望,我被迫去複讀——你知道‘被迫’是一種什麼滋味嗎?在複讀班,我的成績是倒數第五……”

“可你現在……”我迷惑了。

“你聽我說。有一次那個教英語的張老師讓我在課堂上背單詞。那會兒我正讀一本武俠小說。張老師很生氣,說:‘大偉,你真是沒出息,你不僅糟蹋你爹娘的錢,還耗費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學,全世界就沒有文盲了。’我當時仿佛要炸開了,我‘噌’地跳離座位,跨到講台上指著老師說:‘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學。’說著我把那本武俠小說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數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張老師,告訴他我不是孬種……”

3年後,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訴我:“教英語的張老師得了骨癌”。

我去看他,他興致很高,其間,我忍不住提起了大偉的事……

張老師突然老淚縱橫。過了一會兒,他讓老伴取來了一張舊照片,照片上,一位書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兒鐵塔下微笑。

張老師說:“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個班裏最聰明也最不用功的學生。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像你這樣的學生,如果考上大學,我頭朝地向下轉三圈……’”

“後來呢?”我問。

“後來同大偉一樣,”張老師言語哽咽著說,“對有的學生,一般的鼓勵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用鋒利的刀子去給他們的心靈做手術——你相信嗎?很多時候,別人的歧視能使我們激發出心底最堅強的力量。”

2個月後,張老師離開了人世。

又過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偉,讀博士的他正攜女友悠閑地購物。我給大偉講了張老師的那席話……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偉突然淚流滿麵。

在那以後的時光裏,我一直回味著大偉所遭遇的滿含愛意卻又非常殘酷的“歧視”。我感到,那“歧視”蘊涵著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對大偉和那位埃菲兒鐵塔下留影的學生來說,在他們的人生征途中,張老師的“歧視”肯定是最美麗最寶貴的。

【家長之困——老師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

老師也是父母

你一定聽說過很多社會上關於老師的負麵新聞吧,你覺得孩子的老師如何呢?你對老師有什麼意見嗎?在你的心目中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

假如學校對孩子管理不嚴格,學習沒什麼壓力,讓孩子自由成長,你願意嗎?孩子快樂開心了,你放心嗎?我知道很多家長心裏對現在的應試製度很是抱怨,覺得孩子學習壓力大,可是又沒有辦法,別的孩子都學了,自己孩子如果不學習,就考不上大學。假如孩子自由空間多了,你會擔心他的成績是否下降,可是他學習刻苦時你又特別心疼他,多麼無奈而又矛盾啊。

有個故事講得很諷刺:一位在大學裏深受素質教育“熏陶”的年輕老師畢業後在山裏一個初中任教,初到學校他開始實施他的“素質教育”,班上每周至少兩次活動,如讀書、演講、辯論、體育、勞動等競賽;發動學生出點子,於是又有了工藝展示、廣告策劃、金點子行動、時裝模特秀等;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於是班上的各種發明創造小組又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可是,期末考試班裏的成績卻是年級倒數第一。這時校長開始教訓他說:“年輕人,山裏群眾哪一分錢不是從土裏刨出來再用血用汗洗出來的?你知道人家是怎麼生活的嗎?人家就是害怕孩子再重複自己的生活才硬是從牙縫裏擠出幾個錢把孩子送到學校的。人家要的是分數——分數,你懂嗎?”校長把桌子拍得轟響,“你倒好——素質!素質!素質有個球用!上大學是靠分數說話的!”與此同時,學生們寫了一份集體簽名信:“老師,我們的家長都說你害了我們,要給我們轉學或調班……老師,你真的不能再搞素質教育了……”

矛盾不矛盾?

在本節的“情景再現”中,有一位媽媽說了自己的苦惱,她是老師,但又是媽媽,當自己的孩子被別的老師誤解甚至不公平對待時,她很是痛苦,不能告訴孩子真相,隻能塑造老師的形象。其實,每個老師又都是父母,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又接受著別的老師的教導,發生在你們身上的事情,同樣也發生在這些老師身上。

說實話誰願意跟孩子過不去啊,能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又省心的為什麼不做。

一位小學老師在他的博客中寫道:“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教了幾年都怕了,這製度全是偏學生的,學生知道了政策,老師大聲說句話他就反說:‘信不信我告你恐嚇罪,信不信我報警,信不信我找人打你。’老師大聲說話了就是對學生心靈的摧殘,傷害了學生的心靈,老師錯。全是老師的錯。出了問題隻會調查老師。哎,現在上課就這樣,就告訴學生你不要吵,學不學沒關係。”

孩子變得不能碰了,渾身都是刺。為什麼呢?作為家長,你是否要反思一個問題,誰給了孩子這麼大的權力。其實,你把孩子交到學校期望老師能夠嚴格管教,所謂嚴師出高徒嘛,可是當自己的孩子被“不公平對待”後,你又不顧一切地抱怨起了老師,埋怨起了學校。

在日本,一個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譬如爬山,如果自己不小心摔傷了腿,孩子的父親母親,不會大吵大鬧地找學校,讓學校賠償,相反,他們要教訓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別的孩子沒事兒,就你出問題了,不用想是你自己的問題!反觀我們中國的父母,假如出了這事,絕大多數是找學校討說法。

誰給了孩子這麼大的膽子?父母真是“功不可沒”。

作為老師,他要麵對全班的同學,作為父母又要麵對自己的孩子,老師生活在夾縫中,無數壓力迎麵而來,你覺得老師好受嗎?你覺得現在這個社會老師的地位高嗎?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覺得現在的情況是這樣嗎?不用說孩子了,就連家長自己都對老師怨聲載道。

你是甩手掌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