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同伴關係——莫做沒水喝的和尚(2 / 3)

你需要什麼樣的朋友

你一定要清楚一件事,你需要什麼樣的朋友。有些和你膩在一塊兒的人不一定是真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是心心相通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不一定如膠似漆,不一定事事維護你,不一定處處恭維你,但他能在你需要他的時候自覺來到你的身邊。這樣的朋友也許看起來關係平淡一些,但這樣的朋友才是真誠的朋友、知心的朋友,當然也一定是永遠的朋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位老師給我講了一個他的學校發生的事情:

中考後,兩名學生同時考上了他所在的重點中學,一位是統招生,一位是自費生。上高中後,統招生自以為入學成績好,不再像以前那樣用功學習了。他結交了一批愛吃、愛穿、愛玩的朋友,一有時間就去逛街、上網吧,話題總離不開吃、穿、玩,根本沒有心思學習,結果成績大滑坡。而那位自費生認為自己的成績不理想,再加上自費生比統招生學費又高出很多,如果自己不努力,既難考取大學又有愧於父母。自入學的那天起他就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他結交了一批誌趣相投,有抱負、有理想的同學,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切磋學習,交流思想和心得。這位同學進步很快,學習成績不斷上升。高考揭榜,那位統招生名落孫山,而那位自費生卻金榜題名。

沒有朋友很可怕,可是交了不好的朋友更可怕,所以選擇朋友一定要慎重。在中學你選擇朋友也往往是趣味相投、能談到一塊兒的,既然成為朋友,就應該有作為朋友的覺悟,要時時刻刻互相幫助、互相促進,這才是朋友,而並非為了一己之私,利用別人。

作為同學,在一個班集體中,即使不是真正的朋友也是同學,作為同學,絕不隻是一同待在一個教室裏,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有時候,想想能成為同學應該幸運才對,我一直很羨慕我一個師弟,他是北大藝術專業的,跟著名的體操冠軍戴菲菲是同班同學,大學畢業後,他們每個月都會聚會,甚至在外地的都會來北京聚餐。在高中階段,同學關係一樣重要,中學畢業十幾年了,隻要可能我都會跟同學聚聚,現在回想起高中時期,互相幫助、互助進步的情景真是幸福。莫要等到失去的時候再珍惜,學習本身是件需要努力的事情,暫時不管你覺得它快樂不快樂,總之,需要你堅持。一個人學習很累的,大家一起學習,會帶動整個氣氛,至少當你想放棄的時候,看到這群和自己一起的家夥還在努力,你便不容易放棄了。而且,集體幫助式的學習更容易提高成績,另外,當一個人有困難時,大家一起幫忙又會令我們感到情誼的溫暖。

我們總是希望朋友幫我們解決問題,當朋友不能幫我們解決問題時,似乎又總是抱怨他們,朋友不僅僅是幫助你走出困難、幫你變得更優秀的工具,在彼此進步的同時,你們的心也會更貼近。

正如高爾基說的“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為你高興,而不捧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傷的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你要明白你需要什麼樣的朋友。

你需要明白對方需要什麼

先看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愛默生和他的兒子想把一頭小牛趕進牛棚,但他們犯了一個普遍性的錯誤,他們隻想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愛默生在後麵推小牛,他兒子則在前麵使勁拉小牛。然而小牛犢怎麼也不肯合作,任憑愛默生父子累得滿頭大汗,它就是蹬緊四腿,頑固地不肯離開原來的地方。愛默生的女仆看到了這個僵持的場麵,就跑了過來。她比愛默生更了解牛的性格,知道小牛想要什麼,她把拇指放入小牛的口中,讓它像吮吸母牛的乳頭一樣吮著,結果毫不費力地把它引入了牛棚。

愛默生感歎道:“如果你希望牛和你合作,你就必須先了解牛的需要。其實人與人相處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要想別人與你合作,你就必須了解別人的需要。當你考試考砸時,你肯定不願意看到你的朋友在你跟前不斷炫耀他考得如何好,假如他這麼做了,我想他會很慘。同樣,當你需要別人了解你的時候,也要清楚是否了解了別人,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應該”兩字,“他應該知道的”、“她應該不會這麼做的”、“他們應該來的”……“應該”都是你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是你一相情願的,你怎麼知道別人想什麼?

我們出現衝突,產生矛盾多是因為不了解彼此的需要,所以,不要老是想著別人應該如何對待你,別人應該如何幫助你,你也應該想著如何對待別人,如何幫助別人,你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不要太大大咧咧了。

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與人交往

與別人交往時,我們常常有4種心態,你需要了解的是自己要選擇哪種心態:

肯定自己,否定他人:有人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畫家在美國畫廊示範揮毫,並技驚全場,獲得熱烈掌聲之後,有人舉手:“請問中國畫與日本畫之間有什麼聯係?”畫家回答說:“日本畫全學自中國,但是有骨沒肉,毫不含蓄,不值得一看!”話沒完,觀眾已紛紛離席。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居高臨下地指手畫腳,以“我行你不行”的心態與別人交往,凡事都“我對你不對”,這樣的人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否定自己,否定他人:認為自己不行,同時也認為別人並不比自己高明多少。在這種人眼裏,世界隻有灰色與黑色,常常後悔、自責或者責備別人。這樣的人所發出的信息往往讓人不舒服,別人自然也不會喜歡與其來往,長此以往人際關係自然會惡化。

否定自己,肯定他人:擁有這種心態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是無能和愚蠢的,無論做什麼都不行,而似乎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強得多。與別人交往時,經常把“對、好、行”掛在嘴邊,用一種近乎討好的態度對待別人,唯恐得罪他人。這樣一直戴著麵具生活著,久而久之會讓自己覺得身心疲憊,同時也讓他人感到虛偽。

肯定自己,肯定他人:保持這種心態的人,充分體會到自己擁有一種強大的理性能力,對生活的價值也有恰當的理解。雖然他們並非十全十美,但他們能客觀地接納自己與他人,正視現實,並努力改變他們所能改變的事物。他們善於去發現自己、他人和世界美好的一麵。

三個和尚沒水喝

聽過這句話嗎——“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為什麼和尚多了反而沒水喝了,說白了是人多了合作就差了,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人多了依賴就多了,人的惰性就出來了。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一個病人躺在行人稀少的大山曠野裏時,幾乎每一個路過的人都會主動上前關心;而當病人躺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人行道旁時,則很少有人會過問。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責任分散”現象,即人少時,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就大;當人多時,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就小。所以在大山曠野裏看到病人時,就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關心他,否則就會受到良知的譴責;而在熱鬧的大街上看到一個病人躺著,就有一種“反正有人會去關心”“與我無關”的心理。

在一個集體中最怕的就是這樣,總覺得別人會做,結果沒有一個人做。一些外國人這樣形容我們“一個中國人是龍,三個中國人是蟲”,為什麼單個優秀聚到一塊兒就變成不優秀了?——人心不齊啊!由此可見,我們缺少什麼,我們缺少的是合作精神!在中學我們就缺少了合作,有的是各自的競爭,高考的獨木橋,別人過了我就不好過了,競爭成了“你死我活”。英國有句諺語“一個人做生意,兩個人開銀行,三個人搞殖民地”,恰恰說明了英國人的團結,我們為何不能,你想改變嗎?

三個和尚真的沒水喝嗎?在我看來,新的理念應該是“一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水多的喝不完”,管理學中有這樣的說法:

和尚挑水路比較長,一天隻能挑一缸就累了。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隨後,第二個和尚又遞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裏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製創新”。

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製。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飯加一道菜;誰水挑得少,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拚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