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大學生一畢業就找到工作,有的找不到?為什麼有人在今後工作中晉升,有人沒有?你會怎麼想,別人比較優秀,他們抓住了機會,社會不公平……
你能找到多少借口?正如在前麵我給孩子講的,不是因為別人的原因,而是自己的原因。從自己身上總能找到原因,也不否認還有一些社會因素,但是,自身的情況是最不能忽略的。
作為家長,你的觀念和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致命的,當你把孩子讀書學習的目的僅看作是考上大學找到好工作時,他們也隻會死讀書,學書本知識,考上大學然後畢業去找工作。可是,學習僅僅是學書本知識嗎?你是過來人,當然會知道,書本之外的能力有多重要,學習知識,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很多家長是上過大學的,那個時候的大學和今天的又有些區別,你了解今天的大學嗎?今天的大學裏有這樣一種現象:“把一個學期的書在期末考前一個月內看完”、“期末考前在圖書館度過的一個月,一般要完成三件事:預習、學習和複習”、“把老師的PPT拷過來看看背背,期末考準能pass”……許多大學生反映大學的學習壓力僅限在期末考前的一個月。“平時大家基本上都不怎麼看書,等到期末考前一個月,就紮堆到圖書館複習。”這是很多大學生的真實寫照。那平時幹什麼去了?
作為父母,你可以好好想想你需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觀念,孩子為什麼會有那些錯誤的觀念,你在前麵看到的那麼多的錯誤觀念,它們是怎麼來的,有多少是你傳給孩子的。
有時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孩子的觀念錯了,方向錯了,越努力就會造成越大的痛苦,成才將變得異常艱難。
【學子方法——尋找學習的動力】
上學是為了什麼?學習是為了什麼?這是你一定要明白的事情。你知道,火車要有軌道,才能平安地行駛;汽車也要遵守交通規則,才能安全行進。甚至飛機在空中,輪船在海上,它們也有一定的航道,才能彼此相安。你的學習也是如此,你要知道屬於你學習的軌道,如果沒有這個軌道,各種社會現象、各種外界因素都會影響你、阻擋你。
在前麵分析中,你也看到,我一直跟你強調一點——自己是一切的根源。縱然有各種其他原因,可是你自己的原因呢?外界的因素,你掌控不了,可是你能掌控自己。他助不如自助,讀書有沒有用,別人說一千遍一萬遍都沒有用,關鍵還是在你,誰都有自己的道理,關鍵在於你怎麼看。遇到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了問題後卻選擇逃避,選擇抱怨,選擇找借口。
遇到困惑時,最重要的是要思考一下,尋找困惑背後的原因,以及自己能否做些事情消除困惑。尋找困惑的原因(譬如尋找讀書無用的困惑)1.何時出現這個想法2.什麼事件讓你有這種想法3.這個想法和誰相關4.出現這種想法的真實感覺是什麼5.做些什麼事情會讓你感覺好些6.你具備什麼條件才可以避免這種想法7.自己為什麼不具備這些條件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原因也多在自己身上,通過上麵的表格,我給你歸納出自我反思的步驟:
第一步:when——自己何時出現這個問題的;
第二步:what——什麼事件或情景讓你意識到這個問題;
第三步:who——這個問題和什麼人相關嗎;
第四步:how feel——出現問題時你的感覺是什麼;
第五步:how to do——怎麼做才可以消除這種感覺;
第六步:what to do——假如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你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需要做什麼;
第七步:why——為什麼自己不具備這些條件。
學習動力和學習目標息息相關,你可以在第七章中獲得關於目標更多的內容,目標可以讓你更加明確自己奮鬥的意義。動力永遠不是理智的東西,它是和情感相關的,隻有情感才能激勵自己義無反顧的行動。這裏我介紹一個比較靈活的方式便於你思考自己學習的動力,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和經曆不同,情感動力也不相同。
你有很多想法,裝在自己腦袋裏,不太願意和別人分享。不管你承認與否,至少在中學階段,絕大多數同學對於分享做得很差,從現在起你不妨打開這扇門多和同學交流,他們會讓你的思路更明確。
給你介紹一個有意思的方法:頭腦風暴。指一群人(或小組)圍繞一個特定的興趣或領域,進行創新或改善,產生新點子,提出新辦法。“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一群人在一起就一個問題,不停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當然,除了一群人做“頭腦風暴”外,還可以一個人進行,一個人的“頭腦風暴”就是針對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給出一切可能的因素或者方法。
頭腦風暴注意5條原則:
原則一:頭腦風暴會上沒有壞主意。多多鼓勵奇怪的、誇張的觀點。馴服一個這樣的觀點比想出一個立即生效的觀點要容易得多,觀點越“瘋狂”越好。那些奇異的和不可行的觀點,可以引出更多思考與創意。記住:頭腦風暴會上沒有壞主意,無論它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原則二:不對任何主意(點子)作積極或消極的評斷。隻有到頭腦風暴會議結束時,才開始對觀點進行評判。進行頭腦風暴時,不要暗示某個想法不會有作用或它有什麼消極的副作用。因為頭腦風暴會上沒有壞主意,它們都有可能成為好的、有潛力的觀點。
將所有的觀點都記錄下來,延遲再對它進行評判。一是避免幹擾和妨礙參與者暢所欲言;二是任何評估都是需要花費腦力和時間的,所以不應該在過程中抽出時間來進行評論。
原則三:注重數量,而非質量。在頭腦風暴時,應該尋求的是觀點的數量。要在給定的時間內,提煉出盡可能多的觀點。提出的觀點數量越多,最後反思時,就更容易產生高水平的創意。
原則四:在他人提出的觀點之上建立新觀點。在別人的觀點上進行拓展,使用他們的觀點來激發自己的。通過相互交換成員的想法,從而實現創意的碰撞與結合,可以將討論引往意想不到的方向。
原則五:每個人和每個觀點都有相等的價值。每個人都有對事情和解決方法的獨特視角,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參與進來。隻有每一位成員都自由地、自信地貢獻創意和觀點,頭腦風暴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
建議你跟同學或父母做一個關於“學習動力”的“頭腦風暴”,將所有對讀書、學習有幫助的事情列出來,將所有能夠讓你產生動力的事情列出來。不需要有任何顧忌,在橫線上寫出所有能讓你對學習產生動力的事情。
每個人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動力源,之所以以前沒有意識到,是因為你沒有把它們一一列出來,而且,沒有視覺的衝擊。在所有的動力源中,我覺得自己最想實現的目標是最大的動力源,把這個目標寫到紙上,貼到自己能看到的地方,每天都要看看自己的目標。
給你一個建議,如果有了目標動力源,你最好再想象一下,如果實現了這個目標你會收獲什麼,我想這是很快樂的事情。所以,把你想象中實現目標後的收獲寫出來,讓自己經常看到,它會不斷刺激你的內心,讓你時刻有動力!
【家長方法——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明燈】
現實很殘酷,困難很無情,當你屈服於現實,向困難低頭,那也隻能成為殘酷中的一員。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很多,最根本的一點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目的,不讓孩子被外界種種現象所迷惑,教給孩子怎樣透過現象看清問題背後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你,會從你身上尋找答案。
不要將你的無奈灌輸給孩子,你要做孩子前進路上的明燈,將他們的“黑暗”驅走,為此給你幾條建議:
建議一:不要做“抱怨型”父母。盡管社會上有很多不公平、黑暗的地方,但是,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隻會讓你自己越來越想不開,甚至走向歧途。不要總是在孩子麵前抱怨,這會給孩子內心植入各種陰暗麵,讓孩子覺得學習的作用不大,讓孩子學會抱怨。請記住:抱怨隻會讓孩子更糟糕,成才最忌諱抱怨。
建議二:要做“學習型”父母。人活著就不會停止學習,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父母也總會遇到問題,學習會幫助你解決問題,你要做一個帶頭學習的模範,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作用。請記住:沒有學習,成才就是空想。
建議三:定期舉行熱點或問題討論會。可以拿一些社會上好與不好的問題來討論和分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孩子思考他/她自己能做什麼,其實,很多不好的問題都是由於當事人自己沒做好。而優秀事跡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優秀的個人,這恰恰是一個學習對象。問題討論,不僅限於家庭成員,也可以是孩子同學、身邊朋友;討論的問題也可以多種多樣,要記住這個原則:所有的討論都要嚐試從自身找原因。
建議四: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動力。動力不是理論,也不是道理的說教,情感的東西更能讓人產生力量。孩子總有喜歡的東西,總有想實現的夢想,幫助孩子尋找這些東西,你可以跟孩子一起開展“頭腦風暴”。
建議五:不要給孩子灌輸單一化和功利化的思想。不要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想法:上學的目的就是考大學,成績好就是成功,掙大錢就是成功,有地位就是成功。不要讓社會的功利思想汙染了孩子學習的心。孩子在學校學習就像你在單位工作,你會考慮你的工作沒有用嗎?不會,因為你的工作有工資作為回報。孩子的學習沒有工資作為回報,一旦被你的功利思想衝垮,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會受挫。
建議六:可以不上大學,但是不能不學習。無論是上學還是工作,都是為了讓自己具備一種本領或能力以便更好地生存。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考上大學,也不是每個考上大學的孩子,都會學習。你需要讓孩子明白學習能力才是生存的根本,隻要我們肯學會學,便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