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觀念——讀書無用(2 / 3)

我們常常被現象所迷惑,卻忽略了背後的東西,我們隻看到了表麵的風光,卻忽略了背後的努力,取得成就哪有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讀書無用是誰的借口?

這個社會公平嗎?不公平!這個社會不公平嗎?又公平!有很多同學抱怨,看某某家裏有錢又有關係,看某某學習真是棒,而自己呢?要家世沒家世要關係沒關係,要學習還沒學習,長的好也行啊,可惜長的也一般,上天對他們還真不公平啊!可是,為什麼不去看看那些人呢,他們和你一樣沒有家世沒有關係甚至還沒你長的好,但是他們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績。

什麼樣的同學會覺得上學讀書無用呢?

第一種是學習很一般,甚至很差的同學。當最初的夢想被一次次的考試、一次次的碰壁打擊後,便開始懷疑自己,經過反反複複的幾次“調整—努力—失望—調整”過程後,他們徹底放棄了,開始否定自己,開始破罐子破摔,上課不聽課、睡大覺,作業也懶得做,成績更是直線下滑。不僅自己不努力學習了,甚至當他們看到一部分學習很努力但成績卻不怎麼好的同學時,還會諷刺他們,譏笑他們這麼努力學習到底值得不值得。

第二種是學習並不差,相反有些還非常優秀的同學——我的北京大學的不少同學都屬於此行列。為何呢?有位同學曾告訴我這樣一件事:他現在讀高三,成績排年級前幾,他有位初中同學,初中一畢業就去打工了,三年後,優秀的他即將考入大學,並且很有可能考上最有名的幾所大學之一。可就在這時,他的初中同學已經掙到了人生的第一筆100萬元,當時,他覺得老天爺在開玩笑,怎麼可能?無獨有偶,從北大畢業後,我的同學走入了各行各業,他們的收入還算可以,每個月都在1萬~2萬元。可是,有幾名同學很鬱悶,甚至痛苦,他們經常向我抱怨:你看大街上烤羊肉串的、擺攤的,還有一些沒上過大學就做買賣的,現在每個月掙得錢比我們還多,在北京幾年了,我們還是“無產階級”,還在為一套房子努力,可是那些人都是“小資”啊,不僅有房有車,要命的是還不止一套房一輛車,太打擊人了!這些思想源自於內心的那份虛榮感,覺得成績好平台高,別人就不能超過自己,他們隻會盯著別人的成績看,從來不考慮別人背後的努力,卻又不能接受不如自己的人在金錢上超越自己,真是可悲。羨慕甚至忌妒並不可怕,隻要能轉化為奮鬥成才的動力,都是好事兒,可怕的是這些都成了你前進成才的阻力,成了你未來的魔障。

第三種是沒怎麼讀過書,沒考上大學,甚至高中都沒讀,直接去打工或做小生意了的同學。他們現在小有成績——有些錢,有個公司,手下有一群為他們打工的大學生。他們天天在喊這些大學生怎麼這麼笨呢,上學都學什麼了,還不如一個沒上過學的人。他們經常譏諷那些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可笑的是,這些人成就沒多大,手下的大學生也不是多麼出色的大學生,拿一些當下失意不得誌又沒能力的大學生概括了所有大學生。說實話,這恰恰表明了這類人內心的自卑,通過諷刺貶低所謂的“大學生”,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平衡,好得到所謂的“自信心”。人常陷入這樣的怪圈——越缺什麼越秀什麼,正因為他們沒有上過大學,這似乎成了他們心中的痛,正如上麵講的如果不貶低他眼中的大學生,他會找不到自身的優越感。也許,這些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覺得現在大學生是不行,不錯,有很多大學生不行,但他們在譏諷時,內心深處隱藏著這一心理。

第四種是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他們認為大學畢業生數量暴增,而社會工作機會太少,實則是自己能力不夠。他們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卻不曾認真思考一下,該如何達到成功。大學生數量是增多了,可是為什麼自己沒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別人卻找到了?問題不在別人而在自己。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愛一個人,讓他去上大學吧,那裏是天堂。恨一個人,讓他去上大學吧,那裏是地獄。”大學是天堂,也是地獄,上天堂與下地獄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自己行為的結果。

有句古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些認為讀書無用的同學,其實是在遮掩自己的痛處,是在為自己找借口!心理學有一個說法叫“合理化”,是說你無意識地用一種似乎有理的解釋,為你的情感、行為或動機辯護,以使其變得可以接受。

“合理化”有兩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隻得到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兩者均是在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當自己努力學習了,卻沒有得到好成績時,就否認學習的意義,認為學習沒有用,這恰恰是自欺欺人的說法。

讀書無用是誰的借口?

錯誤的學習觀念

你的觀念決定你的行為,我絲毫不會懷疑你的各種舉動。讓我們看看各種錯誤的觀念吧。

第一種錯誤觀念:成功就是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有財富有地位。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但這是一個事實:人類社會是一個功利的社會,人為了名利不斷地努力。考上名牌大學,未來有錢有地位,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同學和家長的心聲。可問題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考上名牌大學,這是現實。你還得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上不了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並不意味著不能獲得財富和地位。我想說的是,不要把自己成功的模式單一化、片麵化,未來的成功並非考上大學一條路,追求財富地位沒有錯,可是不要被這些所控製。我的老師曾經告訴我:“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不斷超越自己——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進步,做最好的自己,去影響更多的人。你可以在做事上成功,但更要在做人上成功。也許,事業上的成就會讓人羨慕你,但是人格上的偉大卻會使人親近你、銘記你!”

追求財富、地位沒有錯,但千萬不要被這些所束縛,認為成功的世界隻有此兩件,那你將活得很辛苦,即使你實現了這些也算不上真正的成才。

第二種錯誤觀念:讀書的目的就是考大學。假如你有這樣的觀念,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既然我考不上大學,那讀書對我來說還有用嗎?所以,幹脆就不讀了,這樣還可以節省費用。其實,你還沒有認清讀書的目的,我想你得承認,你對未來有過想法,上學讀書,是在為實現這個想法做準備,考上大學,也僅僅隻是意味著你走好了第一步,為未來做了更好的準備,這不是句號,僅僅是個逗號。

第三種錯誤觀念:讀書人是文化人,大學應該是“精英教育”。中華民族千年來都傳揚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考上大學那就是有文化的人了,身份自然就高人一等。可事實並非如此,大學擴招,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大學生,這種優越感一下子沒有了。更為不幸的是,計劃經濟年代,落戶口、包分配的製度早就沒了,讀完大學一切都回到起點,戶口回到原籍,工作要自己找,收入還不見得比打工的多。雖然,行業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學生在身份上並不比民工高尚,但是這種錯誤觀念卻讓人產生了各種想法。

第四種錯誤觀念:上了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就等於有了出路。我們的教育,從高中到大學完全是兩種教育,高中是老師管理、家長督促,整個人都受到嚴格控製,受的熏陶都是要考高分,我是全班第一就是比你牛。到了大學完全變了,就是北大、清華的老師也不會天天督促著你讓你學習,學習成為一種自覺,你隻要把每門必修課、選修課過了,基本上就可以畢業。很多大學生尤其是普通大學,甚至差一點的大學的學生,大學幾乎是混過來的,還談什麼出路。大學並不是終點,不要以為到了大學就解決了所有問題,食物放在你麵前,你不吃,一樣填不飽肚子,你不能抱怨食物不好。

第五種錯誤觀念:學習成績不好、上不了大學就是失敗,就是沒有出息。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可以考上大學,可是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出息嗎?有很多人沒有讀過正規大學,但是,他們後來一樣自學成才。為何如此?人都是這樣——書到用時方恨少,隻有真正需要的時候才會努力學。所以,沒有失敗一說,隻是暫時不成功罷了。你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

【家長之困——上學困住了誰】

上學的用處還大嗎?很多家長被殘酷的現實迷惑了,尤其是生活在小城市、縣城、農村的家長,原本期望孩子考上大學,就可以有出路了,可是現在好像考上大學也未必有出路,這大學讀的讓人心酸啊,不讓孩子上學吧,別人的孩子都在上學,可是讀了吧,孩子未必就會有好的未來,何去何從?

我常常想中國的家長是不是最辛苦、最可憐的,因為他們總是想著替孩子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希望自己能幫孩子做好一切。我在想是不是父母因為吃了太多的苦,才不願意讓孩子再吃苦,所以希望自己能幫孩子做好能做的一切?

很多家長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大學要上就要上名牌,名牌才有出路。於是,名牌中學火暴了,因為好的中學才更有把握考上好的大學。為了孩子讀書托關係,辛苦奔忙,渴望孩子能進名牌小學、名牌中學,為孩子選學校不惜血本,目的幾乎都是為了孩子將來能考入名牌大學,成為“有用”的人,能找到好的職業。所以名牌學校也多了,沾名牌學校光的也多了。

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有一天動物園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裏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它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麵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麵,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

“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很有意思吧,袋鼠跑了,卻認為是因為籠子高度不夠。其實,很多家長就像動物園管理員,孩子考不上大學,會覺得孩子不夠努力,或者不夠聰明,考上大學找不到工作,會抱怨這個社會不公平,機會太少,工作壓力太大。家長隻看到了問題,卻沒有看到問題背後的原因,沒有找到根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