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書法教學法(1 / 3)

第一節書法教學的概念與本質

一、書法教學的定義

從辭源看,“教學”由教、學兩個字組成。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學原為敩,“學悟也”;覺悟互訓,“寤也”;“寐覺而有信曰寤;一曰書見而夜夢也”。從辭源角度說,教側重於傳授和接受的行為,學偏重於內心的感覺和所得。綜合來看,教學的基本含義是傳授仿效而心有所得。

在中外教育史上,關於教學一詞的用法一直莫衷一是,很難定於一尊。本教程采用: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主要是傳授和學習知識技能,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活動。書法教學是傳授和學習書法相關知識技能,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活動。

二、書法教學的基本要素及其關係

1.書法教學的基本要素為: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

(1)教師

教學活動必須有教師參與。有教師指導,是教學的重要特征,是教學區別於一般學習活動的關鍵所在。正是由於有專門的教師指導,教學才具有作為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進而身心得到發展的高速路、快車道的特性。教師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方向、水平和質量。

書法教師應該是具有較高思想文化藝術修養和教書育人責任感並且掌握書法相關的知識技能的人。具體承擔設計、組織和管理書法教學活動的職責,在現代社會,書法教師除了人格高尚和身心健康之外,還需要掌握較全麵的教育理論和較嫻熟的教學技能。

書法是一門容易被認為簡單,實際上又十分難於深刻理解和把握的藝術,對書法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比較高。教師須經長期的訓練與知識能力積累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才能真正發揮書法課程弘揚中華優良文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的作用。

書法教學在技能教學和訓練的基礎上,還需對學生實施道德品質、思想觀念等方麵的熏陶與培養,因此作為書法教師,需具備以下基本素養。

第一,必須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及人格魅力和較為正確規範的筆法(包括執筆法、用筆法)以及對結體、章法的把握能力。

第二,應該對中國書法的精神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了解與把握書法中所包括的藝術規律與中華文化的特質。

第三,懂得書法教育的一般規律與基本方法,同時又對書法教育特殊規律有較深入的把握,善於發現與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與困難。

(2)學生

學生即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者,學生是開展教學的一個前提條件。教師必須全麵了解學生,這是從數千年教學實踐中得來的共識。也就是說,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天性,評估學生的動機、品性、行為和潛力。作為書法教師必須對學生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

第一,書法需要反複訓練才能得以提高技能,另一方麵,對學生來說,技能的學習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學生感悟和掌握得比較快,而動作的穩定性、準確性以及深入探究、力求做得盡善盡美的精神不夠,有的同學則學得較慢,而穩定性、準確性和鑽研精神較強等等,因此對學生要有深入細致的了解,能耐心細致地因人而異地進行因材施教。

第二,麵對書法這一門藝術,不同的學生的領悟與把握程度是不同的,應該相信學生都能較好地把握技能,而對藝術感覺則很難做到大多數人都能很快把握。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啟發、誘導等方法,逐步培養。

第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最終要靠其本人努力。教師須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根據教學目標而定的。教學必須有內容,這是不言自明的常識。那麼書法教學的內容是什麼?

第一,書法教育的內容是我國數千年來形成並流傳下來的,包括筆法、結體、章法以及書法的相關理論等等,而不隻是某體某帖。傳統的碑帖往往包含著經典的筆法、結體、章法以及前人對書法的理解。換言之,字帖是載體,我們要學生學的內容是字帖所承載的關於筆法等的規律、方法以及其中承載的精神內涵。

第二,字帖的選擇十分重要,選擇字帖須考慮:字帖作品的技術含量與精神麵貌;學生的興趣與預期的學習效果;是否適合學生的基礎與現實狀況;教師是否喜歡樂意教和善於教。四者要統籌兼顧,缺一就不易達到理想的效果。一般不主張將教師寫的字供學生臨習。

第三,注意避免教學內容的簡單化。一本好的碑帖其承載的教學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該由淺入深逐步發掘與傳授,不可將碑帖中的規律、特點、法則“簡單化”。不然看起來好像能較快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易使學生概念化,不能靈活運用與發揮,從而造成對書法的誤解,對學生以後的發展不利。

教學內容的取舍和教學內容深淺的把握,須從教學的目標出發。

2.書法教學基本要素之間的關係

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相互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矛盾關係。

(1)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關係

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關係,映射著人類社會文明傳承的一個基本矛盾:即書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具有全麵性、豐富性和抽象性,與人類個體發展的有限性、滯後性之間的矛盾。書法作為極度美化表述情感的藝術形式,可以較容易地被中國人所理解與接受,而從遺傳的角度看,對書法的掌握與較正確深入的理解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通過後天的努力才能習得。如何讓學生與書法相配合,即選擇怎樣的內容以怎樣的方式來傳授就成為書法教學的重要問題。書法學習對一個學生來說,抓住關鍵的本質性的內容深入學習訓練對自身的學習過程是極為重要的。不乏由於認識上的偏差、選擇主攻內容方麵的失誤而耽誤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事倍功半的事例。在內容的選擇上,老師負有主要的責任。有書法大師說自己的高明之處在於能為學生正確確定學習內容,從而鋪平今後學習書法的道路,此話是有深意的。

另一方麵傳授的方式,由好的老師以個別輔導的方式傳授不失為可行的辦法,但從正規、係統以及傳授效率和學生互學等方麵來看,課堂教學還是有十分明顯的優勢:中國美術學院20世紀60年代初就開設了書法專業,幾十年來培養了為數眾多的書法人才。現在全國許多高校有書法專業,中小學、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機構及書法家個人也辦有難以計數的書法培訓班。

教學的內容及側重麵、教學的方法各不相同,目標不完全一致,效果也各不相同。

從教學內容看,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主客體關係,學生是認識與掌握教學內容的主體,教學內容是學生認識和掌握的客體。也就是說,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學生的學習是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知和情意的操作加工,進而使客體內化為主體,進入自身的心理結構。教學內容製約著學生的認識與操作方式,起到建構主體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習內容是學生發展的重要條件。

(2)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在教學各要素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師生關係或者說教與學的關係是教學的主要矛盾關係。

在教學工作中,師生關係有業務關係、倫理關係和情感關係等不同層麵。

師生之間的業務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分工合作關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係,即教師教導學生、學生在教師教導下學習的互動關係。這是最基本的教學關係,是教學得以進行的基礎。一般來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設計者、組織者、授業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對整個教學活動負責;學生的角色一般是受業者、參與者、學習者和管理對象,同時又是學習的主人和自我提高的主體。

合理組織師生業務關係,使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是搞好書法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師生業務關係上,應該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體力量,有效形成教學合力。

在書法教學中,教師講解與示範要與學生的領悟與練習相結合,在學生領悟和練習水平的基礎上教師作恰如其分的“導”。教師的“導”必須關注學生是否能跟上步伐。

倫理關係是師生關係的重要方麵。在書法教學中,師生組成一個特殊的道德共同體,遵守著一定的倫理原則,承擔著一定的倫理責任,也享有一定的道義權利,這種特殊的道德責任和道德權利聯係,就是師生之間的倫理關係。在傳統的書法教學中,師尊生卑是倫理關係的基調,具有明顯的等級性,師生倫理關係在倫常禮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天地君親師並列,尊師重道成為基本的社會倫理標準,學生對老師要絕對服從。在現代社會中,應倡導師生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和教學民主的倫理關係基調。教師要以自己嚴謹的治學態度、刻苦向上的精神教育感召學生,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熱愛,很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要尊重愛護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

師生情感關係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自然形成的態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心理聯係。在書法教學活動中,師生因信息交流、互相了解和評價而形成特定的情感關係。學生通過對教師的言行舉止的觀察和對教師教育水平的評價而形成尊重、親近或敬畏、疏遠等態度;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過去、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會對學生個體和群體形成一定的態度,例如喜歡、滿意、不滿意、失望等等。師生的情感關係伴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而自然形成,是教學活動中一種客觀而基本的師生關係,它受到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直接影響,富有魅力的教學過程和高效優良的教學結果,會促進師生情感關係更加融洽和諧,反之,則可能使師生情感關係惡化;同時良好的師生情感關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

新中國書法教育的早期先賢們,多能與自己的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讓學生尊其人、重其術。老師有鮮明的高超的學術見解;學生耳濡目染,被帶入藝術的較高境界,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