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書法技法(3 / 3)

(4)點

隸書點的形態變化不是很大,有斜點、捺點、橫挑點,或者用短橫、短豎來代替。隸書的點往往寫成橫勢,如三點水,一般寫成三短橫點。“小”字兩邊往往寫成橫勢。

(5)挑

隸書中的挑基本是水平狀的,往往右邊回鋒而重按,收筆出鋒。

(6)折

篆書有轉無折,折畫是至隸書才產生的。漢碑的折筆往往是另起一筆,當然也有直接轉折的筆畫,但與唐楷中的轉折在用筆上有所不同。隸書轉折更質樸、含蓄一些。

(7)鉤

嚴格地說漢碑是沒有鉤的,往往是省略或以其他筆畫代替。向左鉤,即豎畫或豎彎;向右鉤,即捺畫挑筆;寶蓋頭的鉤即折筆。如果說有鉤的話,那就是有時出現的弧度不大的彎曲鉤,如“子”,或略有鉤的筆意,如“月”。

2.結構特點

隸書的結構有自己獨特的規律,概括起來,隸書的結構特點有以下三點:

(1)形體方扁,字取橫勢

隸書的字形方扁,中間收緊,要壓縮上下的高度,盡可能使筆與波挑向兩邊伸展形成豎短橫長之勢。隸書和楷書一樣是隨字立形,所以不是所有的字都是扁方。如“龔、疊”等橫向筆畫多的字,就可以寫成長方形。

(2)筆畫平直,布白精巧

楷書雖也強調“橫平豎直”,但實際上橫畫是左低右高的。真正橫平豎直的是篆書和隸書。點畫的分割是比較勻稱而整齊的。單個字看,一般是中間密而左右較疏朗。

(3)波磔撇畫,左舒右展

“波”是橫畫的挑筆,“磔”是捺畫的挑筆,波磔的“燕尾”是隸書區別於其他字體筆畫的獨特之形。

隸書的撇向左盡情舒展,與右挑的波磔相呼應,形成左右伸展之勢,既能取得字勢的平衡又能獲得活潑流動、翩翩起舞的藝術效果。

隸書的結構組成分為四類,亦各有特點。

(1)獨體字

這些字講究點畫穿插的生動巧妙,結體較靈活多變。

(2)上下結構

這類字大多是較瘦長的,上與下的中心對齊,決不偏斜。注意不可寫得太長。但有時筆畫多可以寫得略長一些。

(3)左右結構

這類字要注意兩邊的顧盼呼應,中間相交處不強調挑筆,長撇也要穿插得當。

(4)包圍結構

全包圍的字要略收外框,避免笨拙呆板,半包圍的字要注意配合相宜。

第四節行書

一、行書的基本特征

行書的基本特征可用下麵兩段話來說明:

唐虞世南《筆髓論》雲:“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如蟲網絡壁,勁而複虛。右軍雲:‘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又雲:‘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這是從行書用筆而言,因為行書是楷書之小變,所以,虞世南說是略同於真(楷書)。“若猛獸之搏噬”、“若秋鷹之迅擊”,是說明行書用筆的節奏要比楷書強烈得多。因為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的一種快捷而易識的書寫形式,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行書相對於楷書而言,更強調使轉的用筆,這樣就要對楷書的點畫結構進行改造:一是點畫的減省,這樣便於運筆的連貫;二是增強體勢,所以行書特別強調運腕。“覆腕搶毫”、“按鋒而直行”這是兩個連貫的動作,隻有腕的力量用上了才能“覆腕”、“搶毫”,“按鋒直行”才有力量,同時這也是點畫銜接的一種方式。“內旋外拓”、“環轉紓結”是用筆或運腕的另一種情況,即運筆使轉形成的弧線要有外拓的張力。並且,這種用筆與筆勢要“環轉紓結”,即連貫轉換要圓轉有致。行書特別強調點畫的連帶,多以牽絲相連。這在《蘭亭序》裏就表現得特別明顯。用筆不單有旋轉,還有翻轉,有順有逆。所謂“內轉鋒”,其方向角度的變化也是多種多樣的。“掉筆聯毫”就是用筆使轉牽帶的意思。形成的點畫就像玉石和陶器上的紋路一樣,合於自然之理,又像長空遊絲、蟲網絡壁,虛實有致。

唐張懷瓘《書議》雲:“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製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製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行書是最不確定的一種書體,一般認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都稱為行書,所以行書的書寫較為自由,可變性較大,這樣留給書家的創作空間就很大。又由於其極強的實用功能,曆代書家對其更是情有獨鍾。羲之晚年,“獻之嚐白父雲:‘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其意就是讓其父在行書上作進一步的創新。《蘭亭序》應該就是這種變體的代表之作,其特點就是“無藉因循”、“從意適便”,所以,《蘭亭序》中“之”字個個寫法不同,就是根據上下字的筆勢“臨事製宜”的結果。由於這個原因,行書被認為是最為自然風流的書體,成為魏晉尚韻書風的代表。

二、晉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解析

1.用筆特點

楷書的筆法曆來被認為是各體書中最為豐富的、最具法度的,如“永”字八法。因為幾乎每一筆都講究起承轉合,都要體現抑揚頓挫。就折筆來說就有內與外拓之別,所以楷書用筆的豐富性,似乎是無以複加的了。行書為適應快速書寫,在用筆的豐富性上自然要加以削弱,主要是以轉筆代折筆。而王羲之晚年的改體在體現行書用筆的同時,豐富了其用筆的內涵,這在他的《蘭亭序》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首先,重側勢。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雲:“王羲之書《蘭亭》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可見是一種彈性極好的筆,屬硬毫。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於唐宋之後,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隻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書論》所雲:“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麵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麵的運用。後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其次,用筆牽引並多用翻筆。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蘭亭序》點畫的牽引既複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後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遊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最後,用筆多露鋒。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雲:“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序》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2.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序》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於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正如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雲:“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雲:“適我無非新”,就是說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3.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係,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係,再是整行與整篇。《蘭亭序》是一篇序文,介於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於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鬆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麵多平和,後麵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湧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於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於行楷,後半部分偏於行草。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發出的一種字體,似乎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序》無形中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後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發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序》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

第五節草書

一、草書的基本特征

草書的基本特征可用以下兩段話來說明:

漢崔瑗《草書勢》雲:“草書之法,蓋先簡略,應時諭旨,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竦企鳥跬,誌在飛移,狡獸暴駭,將奔未馳,或黜點染,狀似連珠,絕而不離,蓄怒怫鬱,放逸生奇;或淩遽而惴栗,若據槁而臨危,傍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杖;絕筆收勢,餘虯結,若山峰施毒,看隙緣山戲,螣蛇赴穴,頭沒尾重,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即一畫不可移,纖微要妙,臨事從宜,略舉大較,仿佛若斯。”草書肇自秦末漢初,由於秦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而小篆已不能赴一時之急,於是就形成一種簡便的字體,即隸書。隸書之草率即為“隸草”,此草書之濫觴,其初之意在刪難省煩,務從簡易,臨事從宜。至章帝始有草法,史稱“章草”。漢末,草書逐漸脫離實用功能,而具有純藝術之特性。這是由於一大批士大夫的傾心投入,如杜度、崔瑗、張芝等,有所謂筆法的研求,賦予其獨特的審美內含,使本來“急而速”的草書變得“難而遲”了。到東晉王羲之,今草之體基本定型,此時的草書已具備縱情快意的抒情功能。至唐人更發展至極點——狂草,成為書家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手段。草書的魅力到底在哪裏呢?就在於書寫的不確定性,需要書家“臨事從宜”,雖然草書也有規定的寫法,但由於點畫簡略,所以不確定,可變的空間仍然極大。在這個大空間中,書家可以將自己的性情與字勢進行不斷地謀合,並在特定的狀態下對自然人生的感發在瞬間以筆墨的形式跡化。這是一個適意暢懷的過程,性情與筆墨形式的相融無間,即“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即一畫不可移,纖微要妙,臨事從宜”。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雲:“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需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複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草書至獻之創為“一筆書”,即一行一筆完成,中間不停頓,又稱“連綿體”。特別注重點畫及上下字的鉤連,就如行進中的龍蛇,有時身體為雲氣、草木所遮擋,卻有首尾連貫之意。用筆的“棱側起伏”指側勢運腕,點畫在使轉中起伏振動,如驚蛇入草,飛鳥出林。同時草書要有篆隸用筆之意才有古意,才能避免用筆的浮薄。

草書可以說是最能寄托書家胸臆的字體,是書法的極則。能讀懂草書,才算真正體悟到了書法的真意。

二、唐孫過庭《書譜》技法解析

1.用筆特點

孫過庭草書宗法二王,《書譜》不單是一件小草巨跡,同時也是書論精典,理論與實踐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統一,這在書法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對於草書用筆,就先讓我們看看他自己是怎麼說的吧!“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變起伏於峰杪”指起始用筆,《書譜》亦如《蘭亭序》多露鋒,露鋒取勢,決定於入鋒的角度。入鋒又決定了之後的用筆起伏。當然這不局限於一筆一畫,點畫之間亦是如此。注意入鋒出鋒的方向是極為關鍵的。“殊衄挫於毫芒”的“衄”指筆既下行,又往上去的用筆,“挫”指頓後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以離於頓處的用筆,主要指點的寫法,點是見書家情性的用筆,要寫得活潑生動,節奏明快。“衄挫”是頓中有轉,使運筆有振動跳躍感。

用筆入鋒後,接下來的就是使轉,“草貴流而暢”是在運筆有力度的情況下說的。那麼如何才能使運筆豐富而有力度呢?用羲之的話說就是用筆要“棱側起伏”。用虞世南的話說就是:“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右為內,起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筆髓論》)“棱側起伏”指用筆取側勢,側鋒使轉形成自然起伏之狀。如何才能使轉有起伏呢?虞世南所說就更具體了,即“覆腕轉蹙”、“柔毫外拓”,指運腕的翻轉及運筆的向外拓張,這樣的連續運動就是草書使轉的精髓。

2.結構特點

雖然草書有固定的寫法,但因其點畫簡略,為形體結構的變化提供了極大的空間,正如宋薑夔《續書譜》所雲:“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態,非苟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注重字間點畫的連帶呼應,並合於用筆使轉之理。不然點畫結構就會顯得散亂無章。筆勢的連續轉換就形成字勢,草書特別重視字勢或稱體勢,可以說勢是草書結構的內核。

3.行氣章法特點

唐張懷瓘《書議》雲:“然草與真有異,真則字終意亦終,草則行盡勢未盡,或煙收霧合,或電激星流,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有類雲霞聚散,觸遇成形;龍虎威神,飛動增勢。……是以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觀之者,似入廟見神,如窺穀無底,俯猛獸之牙爪,逼利劍之鋒芒。肅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字勢的組合即為行氣,行與行的組合即為章法。在各體書中,草書是最重行氣與章法的,因為草書結體無常形,若坐、若行、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等等之狀,所以行氣也往往跌宕起伏,變化莫測。如“雲霞聚散,觸遇成形”,“觸遇成形”生動地道出了草書行氣章法的特點,不是事先約定或有規律可循的,而是隨勢相生,因勢而變的,是有常理而無常形的,所以不可言宣,完全取決於書者的臨場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