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文:以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作為書寫材料,中間穿以繩,編綴為“冊”,又稱“策”。竹製稱“簡”,木成名“牘”。多以筆墨書寫,故直接體現筆意。較甲骨文、金文晚,筆法、結字往往篆中帶隸意、草法。
帛書:與簡牘文近,因寫在布帛縑素之上,無簡牘縱向邊界的限製,便於筆畫放逸,字形舒展,率意中見靈妙。
後世篆書多以筆墨寫於絹、紙材料上,筆法、墨法俱備。紙,尤其是生紙,更便於展現筆墨韻味和意趣,甚至於必然中出偶然效果。
前六種,皆不隻一道工序,書寫之外多了描畫、製作以至歲月造成形變的成分;後幾種,皆落筆成形,沒有工藝上的修飾、改動,純為書寫。學書者應充分注意這種區別。當今以筆、紙寫篆書,雖不像甲金玉石那樣製作,但整體合章法、字字有來曆、筆筆求周到還是不可少的,雖不像行草書那樣恣意揮灑,但意在筆先,落筆果斷、肯定,也是成功的關鍵。
二、秦《嶧山碑》技法解析
《嶧山碑》相傳為李斯所書。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於次年起巡遊各地,先後作嶧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會稽諸刻石。途中登鄒嶧山(亦稱嶧山),立是刻石。原石已佚,且無拓本存世。傳世拓本僅二,一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鄭文寶據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的“長安本”,一為元申屠駟據鄭文寶本重刻於紹興的“紹興本”。這些摹刻本字跡雖與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異,線條更圓融勁拔,結字更端穩典雅,亦可視作秦篆典範。以下說到的小篆,主要指《嶧山碑》篆書。
1筆法
小篆的各種點畫都包括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從筆法來講,小篆比較單一。尤其是玉箸篆,強調的不是變化而是統一,皆逆鋒起筆,中鋒鋪毫行筆,回鋒收筆。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用筆須筆杆直立,筆筆中鋒;藏頭護尾,清潤圓融;橫平豎直,用力勻和,使轉流暢。看似簡單,但這種筆法的實現卻需要平和的心氣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達到簡靜、清雅的境界。
篆書屬於古文字。在楷書出現之前,並無“點、橫、豎、撇、捺、鉤、折、挑”的筆法。所以初學時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筆法。小篆線條大致可以直線、曲線、接筆來概括。
2直線與曲線
直線:直線包括橫、豎、斜。橫畫須嚴格水平,豎畫則絕對垂直,如“土、在”。斜畫須注意控製其方向角度。斜線條在對稱結構尤其是“×”形結構中多強調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對稱的有“寴、薦”,前者互相平行,後者則呈上緊下散之放射狀。有的斜線挺拔中帶有弧度,或極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較明顯,亦可歸入曲線類。仔細觀察,“野”的兩個三角形,線條為上直下弧。
曲線:曲線按行筆的大方向分為順時針弧、逆時針弧和連曲弧。
3接筆
我們知道,兩線條之間的關係,大致可以有三種情況:斷、連和交。工整的秦篆,對筆畫的銜接有較高的要求,但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實”字。
實際上有兩種情況,一是一個看似連貫的線條,有時用兩筆相接,二是兩個獨立線條的相接。對應於這兩種情況,須采用對接和側接的方法。無論哪種接法,筆畫都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對接,即筆畫“頭對頭”的相接,一般應使前一筆的末端略收細,墨不能太足太濕,要較果斷地抽提收筆,或謂空回,後一筆末端墨亦稍幹,待準確地覆蓋前筆末端即抽提離紙,如上“口”、“目”的下部。側接,即“頭頂腰”的相接,第二筆筆尖含墨不宜多,在前一筆墨線中快速逆鋒起筆,旋即按筆鋪毫行筆,不可在前筆墨線中多逗留,致使墨水洇開;若收筆插入前一筆中,亦須幹脆地抽提,如“上、追”。接得好,讓人感覺天衣無縫,也就無所謂筆順的絕對規則了。
5筆順
小篆雖然很規範、嚴謹,但當時有沒有筆順方麵的要求,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用現代的楷書筆順去推測篆書筆順,實際上是愚蠢的。這樣做,最多隻能算是為了讓今人學古字而架設的“橋”。今天的篆書家總結出的一些小篆筆順,不是一種絕對的準則,各家說法也不全一致。一般來說,我們應掌握以下原則:
①因為是右手書寫,通常須從左而右,自上而下。
②為方便將字寫得勻整、對稱而選擇和應用筆順,所以有時也會從下到上,從右到左。
③考慮筆畫銜接上的因素。
④熟練後應能向各個方向上自如運筆,可減少接點,減少筆畫數。
二、結體
小篆是秦始皇“書同文”的產物,也就是規範化的成果,所以在結體上比較統一。與甲骨文或金文相比,它有明顯的規律可循。
1基本特征
①字的外形基本上為長方形,高與寬的比例大體是三比二,也有二比一或七比五的,明顯較楷書、隸書要狹長。
②小篆有許多字主體較集中,或上部緊湊,向下伸出垂足,《嶧山碑》中有“思”、“具”等;或下部密布,向上探頭舉臂,如“曰”、“止”。書寫要求適度強調疏密對比,使線條舒展。
③筆畫勻稱。多數字保持自身和相互間橫畫的等間距,少數字橫畫極少或極多,可適當增大或減小橫間距,但應保持自身的勻稱。
④小篆是漢字各體中對稱性最強的一種字體,它有多種對稱形式。筆順的處理有助於實現對稱結構的精確書寫。
⑤在規矩中求自然。根據字形特點,各字的大小並不絕對地一致,也不必求完全一樣的長寬比例。其中,“初”、“臣”、“始”、“理”等字就近於為正方形,“日”和一個“久”字更為扁方形。且同為“久”字,另兩個就作正常的長方形。碑文後半部分為秦二世時追加,字形總體上比前半部分來得瘦。另外,一字中的參差關係,也是一任自然,似乎還有意避免上下齊平。
2部首
漢字的部首,是組成漢字合體字的一些基本的相對定型的構件。篆書屬於古文字,其部首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形態同作為獨體字時基本一致。這同楷書等今文字約束偏旁、收中宮的要求及牽帶意連的筆勢等,有很大的差別。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偏旁可以占到相當大的位置,如“討”中之“言”、“初”中之“衣”;二是有偏旁形的高矮、排布上的上下,但與同字的楷書有時並不一致。
小篆也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包圍結構等,但具體到字,它同楷書也不一致。有的部首,在楷書中是字頭或左右偏旁,但篆書中是半包圍結構。
宀:如“害”、“定”;月:如“明”;戶:如“所”。
有的在楷書中是半包圍結構,而在篆書中原為偏旁或字頭。
辶(辵):如“道”、“逆”。戈:如“武”
其實篆書在勻滿這一結構原則下,是可以隨機應變,作靈活處理的。如“功”與“動”。
有的楷書本無上覆下之勢,篆書卻有。如“立”、“去”;有些則相反,楷書上覆下,而篆書卻成了純粹的上下結構。如“登”。
(1)對稱與平衡
許多後世基本對稱的字,在小篆中曾經是高度對稱,如《嶧山碑》中的“皇、帝、立、高、自”等;一些現在看不對稱的字,當時也完全對稱,如“不、五、莫、樂、登、無”等。
小篆有多種對稱形式,包括獨體對稱、同體左右對稱、上下對稱、左中右對稱、上中下對稱、同體三角形對稱、異體三角形對稱、四角對稱和複雜型對稱等等。人自身是一種對稱的結構,所以對於對稱是非常敏感的。寫篆書稍有不準,就很觸目。因此要有大量的練習,同時筆順適當也有助於提高對稱性。
(2)收放
小篆雖說追求高度工整,但並不顯死板,這同它的結構在統一中講變化有關。就收放而言,我們看到它在橫向上,並不都是充滿的。如“不”字,下部不是向左右撐開;“矣”字,上下皆收,中部放,“登”字,上下放,中偏下的兩豎,相當地往內收。
(3)參差
參差通常指縱向上的錯落。如“能”字,左高右低,且有相倚相讓的關係,“所”字也是這樣;有些齊上不齊下,如“刻”、“討”。結構的參差處理,避免了由於字字平頭齊腳而過於刻板。
(4)疏密
小篆因為字的大小基本一致,所以在章法上,字形繁者,線條必密,字形簡者,線條必疏,形成一種天然的對比。在一字中,通常是勻排各橫各豎,如“臣”;也有不少字,須重心上提,形成上密下疏的格局,如“皇”、“樂”、“登”;縱向的,有時不隻是豎線,還包括弧線,要注意視覺上的空間關係,力求疏密合宜,如“因”字;大塊的空,一般須同外界(字外空白處)相通,而不是包在封閉的線條或結構內,如“嗣”、“以”、“曰”。
(5)揖讓
小篆在結構上一般比較工整,各部分比較獨立、定型,但少數字也用揖讓、穿插的安排。典型者亦如“能”、“所”,又如“滅”、“嗣”;上下結構的,如“襲”。這可以使得字的結構緊湊,也顯得生動。
三、章法
小篆的章法,多數是非常規矩的縱有行、橫有列形式,《嶧山碑》也屬於這一類。初臨《嶧山碑》,要采用與原帖比例相等的界格。字的高和寬,比例為7∶5.5。字的大小要基本一致,字的中軸線上下對正,字字端正而居中。行列整齊,才能使全幅字具有整飭感。以秦篆風格創作,可以用界格,也可不用界格,但字的比例大致還是這樣。字距、行距也以合古法為宜。
臨摹《嶧山碑》,建議參考《王福廠書說文部首》和秦《泰山刻石》,以便理解篆書的結構和筆法。
課後作業
1通過《說文解字》查下列各組字的小篆形態,比較相同或相近楷書部首的字在小篆中的差異:
王、玉;幹、於、千、牛、午;未、末、本、朱;奉、奏、春、泰、秦;京、市、方、言、六、交、主;口、曰、甘;兼、並、前、首、美、益、酋;差、羞;表、素、責、青;嶽、兵;塞、寒;抽、袖;秉、重、乘、垂、乖;津、律;甜、活;戒、戎。
2通過《說文解字》查下列各字的小篆形態,並盡可能記住:
克、曹、晉、蝶、蜂、蜜、模、愛、啼、溺、村、抱、猿。
3臨摹《嶧山碑》,先選字臨,後成句、成段臨。
4嚐試放大臨摹《嶧山碑》。
第三節隸書
一、隸書的概念與種類
1隸書的名稱及流變
隸書是繼篆書以後的新興書體。“大小二篆生八分”,隸書是由篆書發展變化而成的。衛恒《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隸書者,篆之捷也。”“隸人佐書”,就是說隸書是徒隸們所寫的書體。最初是篆書的較便捷的輔助書體,所謂“篆之捷也”。
隸書上承篆書遺脈,下開楷書之源,無論從應用文字或書法藝術方麵看,隸書的出現都是中華文字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
2隸書的種類
漢代隸書主要有兩類:漢簡隸書和漢碑隸書。
(1)漢簡隸書
漢簡中有隸書、章草和篆書。以隸書的簡牘而言,其用筆有行草意趣,結字富有變化,自由開張,可以看出書家書寫時的情緒是直率而輕鬆的,富有抒情性。
漢簡隸書用筆有三個顯著特點:
1)筆意暢快,情緒歡躍
漢簡是漢人的墨跡,是用毛筆和墨直接寫在竹簡、木牘上的,行筆柔媚而暢快,不似漢碑凝重而遲澀。
2)筆法自由,逸趣橫生
漢簡在行筆上較自由,方圓並用,中側鋒兼施,特別是燕尾、挑、捺、挫等筆法均有運用,筆勢飄逸,頗有奇趣。
3)筆帶草勢,章、隸合一
漢碑書丹,規矩嚴格,行距井然,而漢簡往往帶有行草筆意,在點畫的起收筆處有牽引,甚至出現遊絲。
由於漢簡的用筆特點使其在結構上也有自身的特點。漢簡字的大小不一,字的外形也是方圓、三角、不規則形都有,帶有隨意性。竹簡是一簡一行地書寫,木牘有一塊數行的,但都行距大於字距,這與漢碑不一樣,一般來說漢簡的結體是險中求奇,以欹為正,縱逸多姿的。
(2)漢碑隸書
漢碑的用筆一筆不苟,十分嚴謹,而且端正持重,雍容大度,又規範、周到,可為楷模,是學習隸書必須選用的字體。
漢碑中最有特點的筆畫是橫挑,它常常是一個字的主筆,隸書的捺畫也與橫挑相似,隻是傾斜度不同而已。隸書中幾乎沒有鉤,隻有轉筆彎曲的形態。漢碑中的筆畫有方筆、圓筆、方中寓圓或介於方圓之間三類筆畫,方筆較為典型。
隸書用筆寧可略帶篆意而忌以唐楷筆法摻入,略帶篆意可以使隸帶有古意,而帶楷書筆法則顯得別扭。漢碑用筆較唐楷舒展縱逸。
二、漢《乙瑛碑》技法解析
《乙瑛碑》是漢碑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此碑現存於曲阜孔廟。該碑字形端正秀雅,溫柔醇厚,筆法圓中寓方,故圓潤雋利,整碑給人以方正雄偉之感。
清翁方綱說:“是碑骨肉勻適而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
在佳作如林的漢碑中,《乙瑛碑》為人所推崇,是因為它較完美地體現了隸書的風範。在結構上充分用左右分張的筆勢求得整體的平衡。這種在動態中求平衡的結構方法,使《乙瑛碑》的字有伸有縮、有俯有仰、有開有合,非常自在而生動。
《乙瑛碑》的筆畫粗細適中,不論線條粗細都不僵硬而是豐潤而有姿態的。
在結字上,字形或長或扁、或方或圓,各隨具體情況而變化,不作生硬地填方格式的安排,但整體上又維持著方正的特色。
《乙瑛碑》雖出入規矩、備盡法度,卻不是標準化、程式化的產物。
在風格特征上,此碑屬方整的一類。結體生動不受死板形式的束縛,同時不打破整體的平正。它的伸縮、俯仰、開合等等的處理十分有度,在一個比較嚴格的限度裏,不越過這個限度做更多的誇張。
1.用筆特點
(1)橫挑、捺挑
隸書的挑筆又稱為“雁尾”、“燕尾”、“隼尾波”等,可以說是隸書的標誌性的筆畫,除章草中有近似的挑筆以外,其他書體中沒有這種筆法。挑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有流暢飄逸之感。橫挑呈水平波浪狀,捺挑有斜度。
挑畫要明確幹淨,行筆要有節奏,收筆處重按然後輕提,最後略向上出鋒上挑。這是典型的“一波三折”。書寫時要注意使其順暢而有風韻。
橫挑筆中容易出現的弊病有:
1)起筆成銳角狀,如唐楷筆法,妄生圭角。
2)行筆太平,甚至兩頭偏高,而中間偏低或中間太細,氣弱。
3)橫挑中段傾斜太甚。
4)收筆筆鋒向下垂或太瘦長而無精神;收筆太重而臃腫;收筆筆鋒過側而顯得單薄。
(2)撇
撇也是隸書中很具特色的筆畫,它起著與挑筆均衡和呼應的作用,使字的重心穩實,並向左側拓展而使字形呈現橫勢,其行筆取逆勢,不可太快,收筆處漸重並回鋒。也可向上偏右而微出鋒。不可寫成楷書的撇畫。
(3)橫、豎
隸書中沒有挑筆的橫畫寫成略有起按起伏的水平狀線條。豎畫為略帶弧形的基本垂直狀的線條。也需注意其粗細變化。除了《曹全碑》等極少情況外,一般豎畫藏頭護尾,沒有懸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