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篆刻簡史(1 / 3)

第一節印章的起源

關於印章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我們認為,“印”或謂“鈐抑”是印章的第一本質屬性。印章首先是以其特殊的使用方式和效用區別於他種物品。

印章最初可能由古人鈐抑實踐得到啟發。比如手印、足印,可能是一種色澤差異的印痕,也可能是一種凹凸的正負形印痕。前者相當於後來的用印泥鈐朱,後者相當於鈐封泥。兩種方法,都能達到同形複製的目的。

河南永城造律台出土的“陶印模”,一般被認為是古璽印的雛形。先民用這種印模在陶坯上可以反複鈐壓出同形的花紋。它的使用原理和方式,與鈐封泥的方法,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它們也都由印體和印麵組成。現在能見到最早的鈐朱式用印是戰國時期絲織品上留存的印跡。

印章的另一本質屬性是以漢字為主構成印麵內容。

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的一些陶器,表麵有刻畫或彩繪的多種符號,如仰韶文化刻畫符號、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刻畫符號、良渚文化刻畫符號。這些符號,在形態上與古漢字非常接近,一般認為就是漢字的雛形。

於省吾的《雙劍古器物圖錄》中著錄了河南安陽出土的三方銅璽,可能為殷商時期之物。這三方銅璽,印麵看來似在圖、文之間,後據李學勤考釋,分別為“亞禽氏”、“瞿甲”和“旬抑直”。它們可能是當時部落首領的名印,也可能就是當時的族徽。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三方肖形璽,一方作龍紋,另兩方作鳥紋,大致為西周至春秋早期之物。

印章區別於一般印模的,是它的再一本質屬性,即取信。這也是它的意義所在。古代文獻中最早有這樣一些記載:

《周禮》:“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鄭注:“璽節者,今之印章也。”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末句一作“追也”,又作“追而遇之”。)

《說文解字》:“印,執政所持,信也。”

《後漢書·祭祀誌》:“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彫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唐杜佑《通典》:“三代之製,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為鈕。”

當一種鈐抑工具能利用其文字同形複印的功能而達到取信目的時,真正意義上的印章也就誕生了。古璽印在春秋中葉已經用於封檢公文,這同印模主要用於裝飾美化有本質上的區別。目前我們可以見到的是流傳下來的大量戰國璽和秦漢印。

第二節戰國璽印

戰國璽占了傳世先秦古璽中的絕大多數。當時的“璽”寫成“尒”、“”、“鈢”。

戰國時代,由於封建社會的發展,社會交往頻仍,璽印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百姓生活中應用日益廣泛。具體用途包括器物記名、金幣專用、標準量器專用等等,還包括鈐於陶器和烙馬、烙木、烙漆。

當時的“璽”是無論尊卑,人皆可佩的。大量私璽的存世印證了應劭《漢官儀》“璽,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的記述。現在我們一般將戰國璽分為四大類:官璽、私璽、成語璽和圖形璽。

官璽主要是作為政治權力的憑證信物。在先秦古籍中記載的許多官名,如司馬、司工、司徒、司寇、大府、行府、相邦、嗇夫,在戰國璽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實物。戰國璽風格樣式很多。有帶邊闌的白文官璽如“都右司馬”、“區夫相璽”,有朱文小官璽如“戰丘司寇”、“右司馬”,有長條形的多字印如“東昜洝澤王勹鍴”,也有字數較少的如“左軍丞鍴”。“都萃車馬”為烙馬巨璽,約有7厘米見方,一般認為是傳世古璽中最大的。

私璽形式多樣:有朱有白,有方有圓,有橢圓有長方有扁方,還有心形的、花瓣形的等,有寬邊有窄邊。朱文璽多鑄。

成語璽多為祈福,求平安、吉利;或為警詞,有自勉之意。常見的有“正行”、“得誌”、“安官”、“可以正下”、“正行亡思”、“日利”、“中身”、“修身”、“敬”、“敬事”、“敬其上”、“敬之”、“敬守”、“悊”、“悊上”、“悊事”、“千秋百萬昌”等等。

圖像印內容也很豐富,包括龍印、禺疆印、帝俊印、武士印、夔印等。陰文的圖像印,其實當時是鈐封泥用的。現在以陽文封泥來觀賞,才能看清其本來麵目。

朱文大璽、巨璽多有邊闌,其中的條狀璽邊闌貼緊印文,有些因年久殘損,變得好像沒有邊闌;朱文小璽多寬邊,文字線條細勁,形成寬邊細文的強烈對比。白文有的無邊闌,有的加邊闌,也有的再加界格。有的不求每行的字數一致,排疊緊密,似亂石鋪街,行距稍大,接近書寫的格式。

戰國璽的文字,過去人們認為是采用金文。其實,包括六國璽在內的古璽,用的是“璽文”,它們與金文有極大的關聯,但並不等於金文。

因為國家不統一,印文與形製都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加之審美取向之差異,造成了戰國璽形式格外豐富的局麵。

第三節秦漢印章

秦漢時期,印章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它是中國篆刻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而其審美取向的確立,為後來文人篆刻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兼並六國,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之後,命丞相李斯整理文字,“罷其不與秦合者”,在戰國秦係文字的基礎上整理並製定規範勻整的小篆字體。這在兩大方麵影響到印章:一是從權力意義上,自上而下各級普遍用印以行使職權,官製造就了相應的印製;二是在印用文字上,從戰國璽文改變為秦書八體中的“摹印篆”。

印製表現在許多方麵。衛宏《漢舊儀》稱:“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這種等級製度除印材質料、印章名稱外,還包括印章(印麵)的大小、印鈕形製,甚至綬帶顏色、封泥顏色等也有專門規定。

典型的秦印是一批有邊闌有界格的白文印,方形用田字格,長形用日字格,相當於方形官印的一半,即“半通印”;私印中有方形印,二字作橫日字分割的,還有一些圓形印,有二字,也有三字作扇形分割的。秦印文字采用摹印篆,字形和線條為適合印麵而較李斯小篆為方,與秦詔版、虎符、權量篆法較接近,與漢印文字比,則顯得圓融、細勁。

秦印的印文排布,除自右而左豎讀、自上而下橫讀外,也有交叉讀的。

漢印在中國篆刻藝術史上有至高的地位。正如清西泠八家之奚岡所雲:“印之宗漢,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

印製的變化實際上不會與改朝換代齊步。漢初印章基本上沿襲秦代舊製,其特征為:印麵尺寸略增大;用邊闌界格,但較秦時規整;印文趨於方正而求充滿字格;布字有了回讀的形式。西漢官印多為鑄造而成,將軍印和分賜少數民族的官印則多為鑿印。

西漢中葉後,印章的製作工藝大為提高,秦印遺風幾乎脫盡而成為典型的漢印風格。其特征為:文字主要用漢六體中的繆篆,筆畫根據布局需要而作增損;取消邊闌界格;線條進一步易圓為方,改斜為屈,平直挺勁,樸茂渾厚;結字方正勻滿,綢繆縝密;另外,武帝時還出現了五字印,並稱為“章”,用於官秩二千石以上者。

漢官印尺寸大致在兩三厘米見方,有鑄有鑿。鑄印工整嚴謹,線條凝練厚重;鑿印恣肆暢朗,線條勁拔爽利。漢印中有玉印,精致者整飭典雅,線條圓潤婉轉、光潔流麗。私印主要是白文印,又有少量朱文印或朱白文相間印,印文有用鳥篆、蟲篆和魚篆的,別有奇趣。到了東漢又多為鑿印,不過此時的鑿印不同於西漢,顯得草率、粗放,痛快淋漓,可能是後世寫意印風之濫觴。有些冥印,即用於隨葬的印,更加粗率,如“軑侯之印”。

漢印印材豐富,除青銅外,金、銀、玉、牙、琥珀均有。文字上,出現了一種筆畫屈曲纏繞的花體。內容上,除官、私印外,表字印、臣妾印、吉語印、肖形印也很多見。

封泥是印章鈐蓋在門戶或包裹封口上的小泥塊。因為封住了係繩的結頭,可以防止他人私拆。秦漢絕大多數印章是陰文的,為的是蓋出陽文封泥。古代流傳下來的封泥,和今人用古印作出的封泥,都很有價值。它們一方麵可以幫助我們想見當時的用印和審美取向,另一方麵也以其特有的樸實、殘缺和虛幻為當代篆刻家推崇、取法。

廣義的漢印包括魏晉南北朝印,誠如明甘暘所說的“魏晉印章本乎漢製,間有易者,亦無大失”。這裏的“易”,包括這樣幾方麵:第一,文字線條趨於單薄細挺,篆書中摻雜隸楷,筆畫隨意增損,印章少了幾分神聖和莊嚴,多了些真率和樸拙。第二,鈕式種類增多。第三,兩麵印、多麵印和子母印較為通行。第四,印文字數增多,五六字以至八九字的印章很常見。第五,多文印上應用懸針篆比較普遍。第六,因為此前的印章主要是用在封泥上,地位較逼仄,印麵自然隻能小一些,漢官印大到3厘米見方的已不多見。南北朝時封泥製漸廢,印麵漸趨增大。第七,官印始用朱文,多鑄造而成。

漢魏時期流傳下來的圖像印也非常豐富。與戰國圖像印相比,此期出現了人物和人物活動的內容,而減少了花、葉之類的題材。這可能是受了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影響,也反映了古人繪畫能力的進步。具體包括五類題材:神話傳說、祥瑞動物、風俗民情、舞樂百戲、獸鳥蟲魚。漢魏時期的圖像印製作,除鑄印外,還有鑿印和線刻印。藝術上,最突出的是當時人已善於捕捉人物和動物的瞬間動態,並在方寸之間構成複雜的場景,以簡約的筆墨來表達這種動態和場麵。如圖,上為鈐朱印蛻,下為封泥墨拓。

第四節唐宋印章

隋代年祚雖短,印章形製卻有了大的變化,包括:印體變大,官印印麵邊長在南北朝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到多在5.3到5.6厘米之間;印文由秦漢時的基本陰文發展為一律陽文篆書;均稱“印”而不稱“章”;官職印改為官署印;印材多為銅質。

到了唐宋時期,印章又有這樣一些特征:第一,官印相當大。第二,唐天子印改“璽”為“寶”(傳武後時起)。第三,印文由“摹印篆”、“繆篆”演變為“唐代印篆”和“疊篆”,尤其在宋官印中,通用“九疊篆”,即無論原字本身筆畫繁簡,一概反複折疊成八、九畫甚至更多橫畫,過於追求勻整,致使形態板滯,天趣漸失。另外,還出現了以楷書入印的字法。第四,印色增多,多用朱文印,或稱“朱記”。第五,私印當時使用不普遍,傳世較少,官印因實行了上繳廢印並銷毀的製度,所以現在能見到的也很稀少。第六,唐玄宗時有花押印,至宋廣為流行。宋時還盛行圖書鑒賞印和齋館印。第七,出現了文人治印的苗頭,如宋米芾所用各印,相傳均為他自己所刻。第八,將印章用於書畫作品。雖然據記載東晉時就有了鈐於書畫作品的鑒藏印,但現在能看到最早的,是唐太宗的“貞觀”印和“開元”印。另外,還在書畫作品中陸續出現了姓名字號印、齋館居室印、警言吉語印等。第九,唐印製作方式上作新的嚐試,發明了焊印法,即以小銅條蟠繞成字,焊接於印體上,稱為蟠條印。

一批隋、唐印章所用的篆書,因為沒有專門的名稱,人們往往簡單地稱其為小篆。其實它與小篆的形態差異不小。說它啟發了後世的圓朱文,倒是很有些道理的。它可以通過銅條焊接成字,銅條粗細均勻、端頭圓渾、轉折委婉,這些都與圓朱文的線條一致。楷書入印,又可視作宋元押印之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