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是學習書法篆刻技法最好的方法。本章在談各體書寫技法之前,先簡要介紹一下書法學習中的臨摹。
臨摹包括臨和摹。摹即摹寫。具體方法有雙鉤廓填法、描紅法、影寫法。雙鉤廓填法簡稱“鉤填法”,指用透明或半透明紙覆於原跡上,先雙鉤其邊界,然後填滿已鉤邊界的內部。原本是古時複製範本的手段,現在看來,也是學書過程中有助於深入理解法帖的一種方法。但它是一種描摹的方法,而不是寫,一般不是靠提按來控製線條的粗細;描紅是在已印有範字的紙上,依形落筆摹寫;影寫是用透明紙覆在範本上,按透出來的筆痕字跡落筆摹寫。這後兩種方法都要求依照原跡相同的筆順筆法,一筆下去就覆蓋完全又不超出形外,這就同原作書寫的用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所以這是得到筆法的好辦法。
臨即對帖模仿。廣義的臨也可分三種:一是對臨,是將紙置於碑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也即直接對帖仿寫;二是背臨,即離開帖靠記憶來默寫出原帖的字跡;三是空臨,即對著帖用手指在空中(或桌麵、地麵上)比劃,也可以獲得對位置和運筆力度、速度的理解。狹義的臨僅指對臨。對臨有帖有紙,是名副其實的臨帖,最能得其神形;背臨有紙無帖,須在有一定基礎,對本帖有相當的理解和記憶時方能實現;空臨是有帖無紙,看似沒出什麼成果,但對於理解原作,把握大關係,訓練膽量都有好處。
《續書譜》講:“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這是就臨摹的產物而言的。實際上,正因為臨沒有位置可依憑,所以學習中更要去分析位置關係而寫準它;摹要求精準無誤地勾勒邊界,要求一筆下去能完全覆蓋而不溢出邊界,所以更要學習者在用筆的精準上下工夫,而位置卻是不費太大的勁就能基本準確的。這樣看來,從學習的效果而言,是臨易得位置,摹易得筆意。
又有實臨與意臨之說。實臨是對照法帖,惟妙惟肖地、一絲不苟地模仿;意臨是在有一定基礎後,臨此帖而融入己意,或摻入他帖之意。實臨是為了全麵深入理解和掌握傳統;意臨是既保留傳統的某些因素,又求變化出新的一種招數。實臨求深入進去,但不可不出來,不可泥古不化;意臨重在出來,但先要能真正地進去,不能沒有必要的基礎,對原帖淺嚐輒止,隻學了點皮毛便妄自尊大,而走向粗野、雜亂。意臨也是從臨摹到自然書寫的一種很好的過渡辦法。
將一種書法篆刻的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來臨,稱為轉臨。小的轉換如幅式的改變、字形大小的改變等,較大的轉換有書寫工具、材料的轉換。如果說臨墨跡是無轉換的話,臨甲骨文、銅器銘文、石刻文等都有載體材料方麵的轉換;在“規範漢字書寫”章中我們以鋼筆、粉筆臨毛筆字,是工具的轉換。
第一節楷書
一、楷書的概念及形態特征
“楷書”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指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書法作品,意為楷模之書;一指與篆、隸、行、草並稱五大字體的字體,本書所指的楷書是指後者。
從總體風格上看,楷書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晉楷。是魏晉時期以鍾繇和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楷書。
第二類:魏楷。是南北朝時期的摩崖石記為代表的楷書,又以北魏時期的造像記為典型。
第三類:唐楷。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為代表。
楷書從字形大小可分為大楷、中楷、小楷三種。
“大楷”一般泛指直徑在8厘米左右或更大一些(拳頭大小),很大的(直徑在30厘米以上)大字稱為“榜書”。
“中楷”就是常說的“寸楷”,即字徑約4厘米左右的字。
“小楷”指的是直徑2—3厘米以下的小字。
楷書的以下本質特點決定了學習書法從學習楷書起步較為適宜:
第一,與篆、隸、行、草比,楷書的獨特之處是筆畫完備、結構完整,最集中地體現了書法藝術中主要的用筆技巧和結構法則、規律,用筆上楷書比篆、隸更變化豐富了。
第二,從結構上說,楷書使得漢字的造型定格為穩定的方形結構,比篆書的長方形結構、隸書的扁方形結構具有安排、組織筆畫、布局的合理性和自由度;比較隨意變化結構的行草更具有使初學者容易掌握理解造型原則的優點。
第三,從漢字字體演變的曆史進程看,隸書的形成是漢字由線條結構變為點畫結構的標誌,而楷書是點畫結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
顯然學書法從楷書入手較好,同時學好楷書有助於學好其他字體,但並不是寫好楷書自然就可以寫好其他字體。認為楷書是其他字體的基礎也是有失偏頗的。篆隸書才是楷書、行書、草書形成發展的基礎。篆隸書的學習也不必以學楷書為基礎。行書、草書的學習則應有楷書或篆、隸的基礎。
學習書法宜先學大楷。直徑為10厘米左右的大字,每一筆畫都有了一定的寬度,可以較明顯地看到毛筆筆毫在起、行、收不同位置,提、按、轉、折等不同動作中的變化,給學書者以較強的信息反饋,有利於調整書寫動作,形成較規範的用筆習慣;在結體的學習上因為字形大一些,也較容易看出重心、疏密、長短等方麵的問題,便於與原帖對照,逐步感受到結體的規律。同時大楷字不算太大,手控製毛筆在這個範圍內運動可以十分自然、方便,不需要在一開始學習就寫小楷或特大的字,對手的操控能力提出太苛刻的要求,當然寫大楷對眼睛的觀察和形象的記憶也都比較有利。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輯·學敘第二十二》也認為:“作書宜從何開始?宜從大字始。《筆陣圖》曰:‘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然亦以二寸、一寸為度,不得過大也。”
楷書發展到隋唐時期,已達到了成熟。融北方的粗獷豪放和南方的溫潤秀美於一爐,熔鑄在唐楷之中,顯現出一種前所未有而又啟發後世的創新精神風貌。唐代楷書蔚為大觀。楷書技法由唐時名家總結實踐,已臻於完善。歐、虞、褚、顏、柳風神各異,盡善盡美。“唐楷”是楷書中的一大流宗,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成熟的唐楷曆來被看作學習書法的重要範本和進窺書法堂奧的必由之路。
唐楷的代表書家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
二、唐褚遂良《大字陰符經》技法解析
褚遂良其書初學歐虞,後上溯二王,廣采精收,自成一家。傳世作品碑刻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裴藝碑》、《雁塔聖教序》、《枯樹賦》等,楷書墨跡有《大字陰符經》、《小楷陰符經》、《倪寬讚》、《賜觀貼》、《靈寶度人經》、《千字文》等。其書風特點是細筋入骨、少肉多力、風神俊逸。筆畫雖瘦而意實力足,行筆多取弧勢,起筆收筆處可以辨別出來意。結構形疏而意緊,欹側中呼應生姿,活潑而不輕佻,間有行書入楷,用筆明快,線條流暢,字形較方,部分字略呈扁方,總體上給人以清俊飄逸的感覺。
唐張懷瓘《書斷》對其書評價甚高:“真書甚得其媚趣,若瑤台青鎖,窅映春林,美人嬋娟,似不任乎羅綺,增華綽約,歐、虞謝之。”
1.用筆特點
2.結構特點
結體與章法研究的是點畫間的關係,使點畫以一定的法則組合在一起並產生韻致。
結體又稱結字、間架結構,是指書家根據一定的法度來對點畫形態進行變化處理並把它們組合成字的過程。
(1)結構類型
獨體字是指由一些筆畫組成一個單獨的符號並表示一定意義的漢字。如:
合體字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符號組合而成並表示一定意義的漢字。合體字可以分為六種形式:
(2)結體原則
楷書的結體原則,又叫結構法,主要是指筆畫與筆畫、筆畫與相鄰部分以及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之間的位置關係。
曆代書家在結構上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元代書畫趙孟頫曾指出: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然而在這些各異的結構中我們可以發現仍存在著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曆代書法理論家也多有闡發,如唐代孫過庭的《書譜》、唐代歐陽詢的《結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寫好楷書比較重要的結體要點有:
1)重心平穩
楷書以平穩端莊為美,如果以楷書的點畫構成重心有倚側的結構,則點畫與組合方式極不協調,如穿正裝在運動場上跑步一樣不好看。
如何使字重心平穩呢?關鍵是使字的重垂線兩邊兩個部分看起來“重量”均衡。
第二節篆書
一、篆書的概念及形態特征
關於“篆”的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篆,引書也”;唐張懷瓘認為即“傳”,其《書斷》卷上說:“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郭沫若則釋作“官”,其《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製,大抵沿襲秦製,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史,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古文字學家陳夢家說:“古書篆、瑑、琢三字是通用的……琢與瑑本為刻鏤玉石,而古代文字亦契於金石,所以琢或瑑就是篆。篆者在金石上刻瑑文字,而後世易之以竹木,所以字從竹。”眾說紛紜,但對我們理解篆書,都有一定的啟發。
從文字學的角度看,如果將漢字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篆書屬於古文字。廣義的篆書包括隸書以前的各字體及其延續,也即相當於各種古文字。從載體分有甲骨文、金文、貨幣文、陶文、璽印文、簡牘文、帛書、石刻文等。狹義的篆書主要指“大篆”和“小篆”。又有各種變體,統稱“雜體篆”。
作為古文字,篆書的整體特征表現在線條、結字和布局幾方麵,與今文字有很大差異。
1線條
我們可以從線質和線形兩方麵來理解:
(1)篆書的線質主要有三類:因載體材料和製作手段不同而自然形成線質特點,如甲骨文、金文等;刻意追求線條粗細均勻、光潔,如石刻秦篆;在各體書法出現之後,篆書亦有了自覺而獨特的筆法,形成新的不同以往的線質,如多半書於紙上的清篆。
當然,秦篆沒有顯示明確的筆意,所以所謂順時針弧和逆時針弧是在我們設想的筆順中存在的。在清篆中,這兩種弧才顯示書寫的事實。
篆書屬正體字,各線條獨立成形,筆筆藏頭護尾而無牽帶,線與線的銜接多用實接法。金文接點較其他部分更粗重,是製模熔鑄的結果;清人在宣紙上書寫,有的完全用實接,有的在實接的同時也講見筆。
2結字
結字方麵,我們分字法特征和書法特征兩部分來看。字法上主要是象形性、繁簡性和對稱性;書法方麵有平正性、均勻性。
(1)象形性。各字體中,篆書最具象形性,而篆書自身從甲骨文到小篆發展,也在慢慢減少象形成分而變得更抽象,更符號化。另外,同種字體中,也是有的具象,有的抽象。
(2)繁簡性。從各體篆書的分析可以看出,漢字的演化並不是簡單的由繁而簡的過程。無論甲骨文、金文還是其他古文字,往往是一字多形。與現行通用漢字比較,有的要繁複得多,有的則顯得異常簡約。
如“宜”字,篆書形態多變,有繁有簡。各體相比,甲骨文、金文比較繁複,貨幣文特別簡單,璽文變化最多。
(3)對稱性。篆書在各種字體中對稱程度最高。
篆書的對稱,分獨體對稱和合體對稱。獨體對稱,實際上是獨體字以豎中線為軸的鏡像對稱,如“不”、“五”、“立”、“爾”。合體對稱,分同體對稱和異體對稱。同體對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結構的組合。有時幾個結構本身是左右對稱的,如“竝”、“晶”、“森”、“焱”等;多數字,各部分自身是不對稱的,但相互間呈鏡像對稱,如“北”、“攀”、“門”、“行”、“鬥”等字,有的幾個結構自身不對稱,但並列排布著,相互的組合關係有對稱因素,如“州”、“磊”、“惢”、“雧”、“讎”等。異體對稱指字的組成結構中包含不同形的部分,但其中有些部分是對稱的,如“晉”、“曹”、“鼎”等;對稱部分之外的部分,有的自身對稱,如“壘”、“琴”,有的不對稱,如“器”、“鄉”。
商《且己爵》中的“衛”,像四個人繞著城牆順時針巡邏,字形是中心對稱的。“水”、“川”、“州”這類字,也有寫成中心對稱的。
篆書中對稱程度最高的,是全對稱結構,即不但鏡像對稱,而且中心對稱。簡單的如“日”、“田”、“工”、“五”等,複雜的極少,如“郭”、“癸”、“圍”。甲骨文、金文中,“巫”、“行”、“囿”也是全對稱或有全對稱寫法的。
這些關係中,自然也牽涉到漢字的一般結構關係,如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包圍結構等等。
(4)平正性。與後世各種字體相比,篆書總體來看線條剛直,橫平豎直。尤其是秦篆,達到高度的平正,顯得肅穆端莊、整飭謹嚴。甲骨文有較多的斜線,且契刻於不平正的龜甲獸骨上,但仍追求橫豎的平正;大篆作品總體上亦求工整,少數結字跌宕錯落,如《散氏盤》。
(5)均勻性。篆書結字多勻稱,線條分布往往等距,留空顯得統一協調。亦以秦篆最為典型,體現了高度的秩序感。這一點在下節詳說。
3布局
(1)從甲骨文到小篆的發展中,總體是趨於工謹、整飭。
(2)多數作品豎書,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有少數自左而右。
(3)多數作品縱有行,橫有列,如金文《牆盤》、《大克鼎》等及多數小篆作品。也有少數有行無列,如許多甲骨文及金文《利簋》、《令彝》等。
下麵再依載體分別作一些介紹。
甲骨文:甲骨文是用刀在硬質的龜甲或獸骨上刻出來的,線條大多尖起尖收,直而挺,瘦而硬,犀利爽健,也有少數為弧線,遒勁峻拔,這是由其特定的工具、材料所決定的。甲骨文也有先寫後刻的,從寫而未刻的存世資料看,當時寫的筆畫相對圓厚婉轉些,也有一點粗細變化。作為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質樸自然,象形意味較濃重,結體錯落有致、自然天成,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上下、左右、正反,常不定型;多取縱勢而重對稱;章法上整體感強,多豎行,行氣通達,整飭而不失靈動,注重大小、揖讓、穿插、收放、參差等關係的處理。甲骨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風格也有一些變化。按董作賓先生的五期分法,大致經曆了一個從壯偉宏放、工整靜穆、草率奇姿、勁瘦粗獷、整飭精美的嬗變過程。
金文:青銅器銘文大多極簡短,僅一兩個字,但也有很長的,最長者為《毛公鼎》,凡32行491字。殷、商金文多具象形性質,尤其是族銘,似在圖、文之間,周初金文筆畫兩端尖中間粗,西周後期則線條圓勻渾厚,春秋中期後筆畫變細而字形加長,戰國銘文多改鑄為刻,線條變得細淺。鍾鼎文多為範鑄,後期也有少量在鑄就的器物上直接鑿刻的。兵器上金文多呈裝飾圖案形態。權量、詔版亦各異其趣。
石刻文:早期石刻多為重要紀事,後來則為樹碑立傳,皆慎重為之。端正之外,石刻文字往往剝蝕殘破,產生一些“石花”。流傳下來的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秦刻石等。
貨幣文:雖然地位逼仄,但往往也做得纖細、精致、嚴謹,富於裝飾性。
陶文:陶文因陶土質地和抑印手段而顯得質樸、渾厚、疏鬆。與封泥、磚文等相近。
璽印文:璽印有在銅上鑄、鑿,也有在玉上琢磨,線質迥異。共同的特點是因為慎重而多精美,因印麵限製而顯勻密緊湊。結字多有筆畫增損、就形、合文等法。詳見“篆刻技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