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東方藝術的精髓和靈魂,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中國書法由殷商開始,曆經秦漢、魏晉、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縱橫數千年,經久不衰;其體式也由甲骨文、金文、秦篆、漢隸到後來的草行楷諸體,或豪放、或飄逸、或秀麗、或含蓄,形態風格繁雜,內涵精深博大。中國書法有著光輝而漫長的發展曆史。
第一節先秦奇珍:甲骨文與金文
先秦是指從遠古時代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前221)以前這段漫長的曆史,這是中國書法的孕育時期。
一、從漢字到書法
中國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是中國文字產生之後逐漸形成的。中國文字的起源,可以上溯至五千年前。文字起源有“結繩說”、“畫卦說”、“倉頡造字說”等幾種不同的說法,但我們認為,文字同語言一樣,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中國文字的形成,其基礎是象形,遠古時代的文字即是繪畫。《說文解字》有“六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前“四書”講的是造字之法,造字依據的是人們對事物形象的概括與理解。中國文字既豐富又簡約,既和諧又多變,這說明,中國文字具有美的因素,它包含了形式美的一些基本要素。
隨著日常生活的複雜化,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了適應人們生活實踐和審美追求的需要,文字書寫中美的因素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並逐漸被人們自覺地加以強調和追求,書法便隨之產生。
二、瘦硬剛勁、自然質樸的殷商甲骨文
圖411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殷商(約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指商王盤庚遷都於殷到紂(辛)被周所滅這段時期,此時的文字通稱大篆,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兩種。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獸骨龜甲上用以記事的文字。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一些基本要素如筆法、結體、章法等,逐漸具備了一些造型美的因素,如平衡、均勻等。當然,此時的書法尚處於不自覺階段,人們追求的最多是書寫的整齊、端正。據董作賓研究,甲骨文按其書寫風格大體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1期:武丁時期,書風雄渾。
第2期:祖庚、祖甲時期,謹飭。
第3期:廩辛、康丁時期,頹靡、爛漫。
第4期:武乙、文丁時期,勁峭。
第5期:帝乙、帝辛時期,嚴整而秀逸。
甲骨文以刀刻為主,運刀刻寫,大部分是直線,曲線則棱角清晰。線條有尖圓、粗細之分,鋒芒亦較明顯;線條交叉處多有削落粗重痕跡,這些致使甲骨文具有一種瘦硬剛勁、自然質樸的獨特風格。
三、氣勢宏大的西周金文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是金文的鼎盛期。
隨著殷商末期冶煉術的發達,在當時的貴族階層,青銅器的使用已成風尚,於是金文的刻鑄也便出現了。金文主要是指刻在青銅器物鍾鼎彝上的銘文,故又稱鍾鼎文、青銅器銘文等。
金文起於商代,而盛於周代。此時,以青銅為材料的禮器、祭器是非常昂貴而神聖的,這些物品往往代表著貴族的地位和力量,因而它要求文字的鑄刻必須是美的。銘文書寫所具有的美的因素就開始被自覺地調動起來。
金文鑄刻有多道工序,多個環節,因而其藝術風格也具有多樣性。整體而言,西周初期的金文,承襲殷商,點畫厚重,肥筆多,結體謹嚴,章法自然,風格凝重質樸,如康王時期的《大盂鼎》的銘文即是一例。從中人們也可以初步領略到當時書法對線條圓潤、飽滿、樸茂、遒勁、深沉等美感的自覺追求。
西周中期的金文,筆畫纖瘦,結體莊重,行款疏朗,風格趨向凝練秀麗,如恭王時期的《牆盤》,通篇呈現出秀麗圓潤之姿。
西周晚期銘文,線條粗細均勻,肥筆消失,結體多變。其中《散氏盤》銘文書法結體偏圓,筆法稚拙,豪放渾樸,意態飛動。《毛公鼎》銘文筆法柔圓,結體嚴謹,章法從容肅穆,郭沫若曾評道:“銘金體氣勢頗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虢季子白盤》則用筆遒麗,結體端莊,疏密相間,對後來的秦篆有一定的影響。《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曾被前人稱為“四大國寶”。
四、殊今異古的六國異文與石鼓文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主要有六國異文和秦國石鼓文。
1.具有裝飾意味的六國異文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征伐不息,各自為政。列國諸侯和卿大夫自製銅器,致使青銅器上的銘文形式與內容逐漸多樣化;而文字的使用則更為廣泛和頻繁,出現了貨幣文字、兵器文字和符節文字等等。這些文字可謂千奇百怪,體式多樣。按其地域分,這些六國異文可歸為五個體係:即東土係、西土係、南土係、北土係、中土係。這些金文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呈現出由大篆向小篆過渡的跡象。
2自有奇彩的秦國石鼓文
先秦文字,除甲骨文、金文以外,還有所謂的籀文和古文。王國維說:“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這裏所謂的“籀文”大概就是石鼓文體式。石鼓文是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這種書體以刻石的形狀得名,故稱石鼓。石鼓文也被認為是狹義的大篆,其筆畫曲折婉轉,結構平衡對稱,又富於變化。它可以說是甲骨文、金文的延續,又是秦代小篆的源頭。唐張懷瓘評《石鼓文》曰:“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清康有為說:“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彩。”
第二節秦書的規範與標準:小篆
秦朝(前期221—前206)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它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在中國書法史上卻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時期。秦朝統一文字,創製小篆,推行隸書,為以後漢字書法的發展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嚴謹規範的小篆
秦統一六國以後,麵臨著文字異形、字體多樣的現實景況,這嚴重阻礙了秦對全國的統治和國內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於是在秦相李斯的建議下,秦國實行了“書同文”的文字規範化措施,在沿襲秦係文字的基礎上統一了全國的文字,產生了一種標準字體即小篆。
小篆結構呈長方形體,線條粗細相等,圓轉勻稱,顯得十分簡練;筆勢凝重穩健,在整體上顯得勢沉力雄、莊重典雅。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數次巡行泰山、琅琊、之罘、碣石、會稽、嶧山等地,每到一處便樹碑刻石,以炫其文治武功。相傳這些刻石為丞相李斯所書,其書體為典型的小篆。現殘存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結體寬鬆,疏密勻稱,點畫樸厚,充滿了威嚴端莊、雍容勁健的氣息。《琅琊刻石》字體端莊古樸、工整謹嚴。楊守敬曾跋此石曰:“贏秦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嶧山刻石》唐代已有摹本,唐以後摹刻本則更多,對於其書法,楊守敬跋曰:“筆畫圓勁,古意畢臻。”從這些李斯小篆作品看來,其書法確如唐張懷瓘所說:“鐵如肢作,虯如驂緋。彙海森漫,山嶽巍巍。長風萬裏,鸞鳳於飛。”後人對李斯小篆的評價很高,有“斯書骨氣豐勻,方圓妙絕”,又有“古今妙絕”等評語。
二、過渡性字體——秦隸
在某種程度上說,工整謹飭的小篆隻是秦代官方強製實行的規範文字,它未能在短期內達到普及化目標。特別在秦後期,由於官獄事務繁多,書寫速度緩慢的小篆便適應不了形勢的需要。這樣,流行於民間和下級官吏之間的秦隸便應運而生,成了小篆的輔助書體。
秦隸是小篆的草率寫法,留有篆書的痕跡。不過,秦隸已有明顯的波磔,逆入順出的橫畫和點的運用都有明顯的增加。其用筆渾厚而豐滿,風格古樸遒勁,如《青川木牘》、《睡虎地秦簡》等作品。
秦隸是小篆向漢隸過渡的一種字體,它對漢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秦朝除了小篆和秦隸以外,在“秦書八體”中還有大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等六種篆書,這六種實際上是篆書的美術變體,其形體與風格同施於器物的裝飾有關。
秦代以後,書法開始朝著筆畫化、定型化、符號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這是書法史上的重要一筆。而秦代的小篆書法藝術,也為後代的書法家、篆刻家所重視和學習。
第三節兩漢書法的燦爛:隸書及其他
漢朝分西漢(前206—8)和東漢(25—220),這是書法發展的黃金時代。漢代在沿用小篆、秦隸的基礎上,漢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而後又相繼出現了草、楷、行諸體,大大豐富了書法的藝術性和表現體式。
漢代書法發展的盛況同當時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有關,西漢從秦亡中吸取教訓,在政治上確立了“持以道德,輔以仁義”的所謂“無為”之治,此處“無為”實指順應自然,維護倫理,思想寬鬆自由。而漢代經濟的繁榮又帶動了文化的發展,漢字在社會生活中應用更為頻繁,統治階級也開始重視文字使用並加以提倡。如蕭何在所定的法律中規定選用史官要“以六體試之”,史官對於“吏民上書字或不正”還要加以“舉劾”。東漢則有“靈帝好書,征天下工書者於鴻都門,至數百人”。
漢代還出現了以書法聞名的人,人們以得到他們的書法為榮,如西漢陳遵“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去為榮”。這說明漢代書法欣賞逐漸興起。
一、巍巍漢隸
漢隸是承秦隸發展起來的漢代使用的正式書體。漢代的隸書非常盛行且特有成就。我們可以從漢代一些帛書、簡牘及碑刻隸書中加以探討。
1渾厚質樸的簡牘與帛書
簡牘是有紙以前的墨書真跡,分竹簡和木牘兩種。這主要是當時庶民階層使用的,而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墨跡——帛書,則多為當時的上層階級所使用。
竹木簡牘“書法直接繼承了秦隸的傳統,寫得渾厚質樸,又儀態萬千。這墨跡,既有篆書的圓融流動的筆意,也有八分的波磔與行草的連筆,也可以看見真書的源頭”,這可以從《居延漢簡》、《孫臏兵法》、《武威漢簡》等簡牘中體現出來。
漢代帛書以湖南出土的《老子》甲、乙本最有價值。其中甲本較近於秦隸,寫得縱橫多姿,端莊蕭穆;乙本則偏向漢隸特征,既有隸書的波磔,又含楷書的撇捺。
2廟堂漢隸的典範
隸書發展到東漢桓、靈二帝時,已完全定型,並成為法度嚴謹的官定標準字體。其代表作品是碑刻隸書。
立碑之風在東漢極為盛行。碑文隸書也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立碑常常含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故其碑刻書法的審美因素也便得以加強。劉熙載《世概》曰:“漢碑氣厚”,一語道出了漢代碑刻書法同漢賦一樣具有的“偉美”,這也是漢帝國宏闊開朗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心態的反映。
漢碑書法可謂流派紛呈、風格多樣,蔚為大觀。當然,這些碑刻隸書大多為東漢時期。有方圓並用、曲直共存的作品,如《禮器碑》、《曹全碑》、《華山碑》等;有取圓筆直勢的,如《郙閣頌》、《衡方碑》等;有取圓筆曲勢的,如《石門頌》、《楊淮表記》等;還有取方筆曲勢的,如《乙瑛碑》;取方筆直勢的,如《張遷碑》、《鮮於璜碑》等。
這些碑刻隸書很講究線條的形質。它一改以前圓勻的曲線條為平直的直線筆畫,其結構也由長走向扁,以更利於自由地左右施展;加上隸書特有的雁尾波磔,使隸書的藝術性大為增強。東漢碑刻隸書是臻於成熟的隸書,是我國曆代隸書的典範,誠如清人王澍所言:“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漢隸是我國隸書發展的高峰,對後世影響很大。
通常,也可以將秦隸稱作古隸,而視漢及漢以後隸書為今隸。
二、最具抒情性的章草與今草
在“諸侯爭長、簡檄相傳”,公務繁忙之際,隸書快寫,以應急需,便產生了草書。草書有章草和今草兩種。
唐張懷瓘曰:“章草即隸書之捷。”道出了章草的由來。章草是隸書的快寫體,由八分字體演化而來。章草略帶隸意,字字獨立。由章草演化而來的今草則不含隸意,體勢連綿,一氣嗬成。
草書是最具抒情性的一種書體。草書的出現,表明書法由實用走向了純粹的藝術活動。漢代有名的草書家,西漢有史遊,作《急就章》;東漢有張芝,其今草速如流水,上下牽連,縱橫奔放,人稱“一筆書”。另外還有東漢的崔瑗和杜度,人稱“崔杜”。
三、法則楷模——楷書
隸書快寫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則是楷書。楷書又稱真書、正書(也有把篆書、隸書、楷書統稱為正書的)。
從《居延漢簡》、《流沙墜簡》等可以看出,楷書的基本筆畫已經具備,隻是尚未成熟,帶有一定的隸意。
楷書較之隸書,在體勢上更為方正;結體長短、正斜更講法則;筆畫上,楷書省卻了隸書的波磔,增加了更多的法度,可視為楷模。
楷書的真正成熟,以三國鍾繇所作楷書為標誌。鍾繇因而被後人奉為“楷書之祖”。
四、便捷實用的行書
楷書快寫,便產生了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今草之間的書體。相傳行書為劉德升所創,其實劉德升是漢朝寫行書的一位名家。
行書近楷近草,書寫便捷,易於辨認,甚為實用。
五、漢印的興起
在漢代,印章文字已廣泛使用,並在質量、數量上都為後世所罕見。漢印以繆篆為主,結體方中有圓,含有隸意,章法嚴謹沉穩,平中見奇,為後世學印者之範本。
六、漢代書法名家
漢代書家主要有蔡邕、史遊、曹喜、崔瑗、杜度、張芝、師宜官、梁鵠和劉德升等人。其中蔡邕、曹喜皆善篆隸,蔡邕曾創“飛白書體”。其餘皆以行書或草書聞名時世。
漢代是我國書法藝術光輝燦爛的時代,書法發展到漢代,篆隸真行草諸體齊備,漢隸則臻於成熟,達到高峰。漢代書法為後代書法的發展確立了堅定雄厚的基礎。
第四節魏晉風流:二王帖學
魏晉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光耀千秋的時代。魏晉書法在漢代書法發展的基礎上,完善了由隸書衍生而來的楷、行、草書,並將之推向了藝術的高峰,成為後世學書之典範。我國書法的發展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
魏晉特別是東晉書法發展的空前繁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時代思潮和審美時尚的影響。
漢末魏晉,伴隨著政局的動蕩,儒學衰落,玄學大暢,道教、佛教相繼昌盛,為文藝繁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玄學以“法自然”為魂靈,它突破了儒家正統思想的束縛,使人們的精神得以解放,思想空前活躍,追求人格自由漸成風尚。期間,一批崇尚“通脫”、“放浪形骸”的士子們,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寄情山林,標榜清高,雅好清談,顯示出超然不群,徜徉自在,無為而無不為的“魏晉風度”。這種時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晉尚“韻”的書風。
其二,物質條件的改進和帖學的發展。
魏晉之際,不但在書法技巧與經驗上有了一定的積累,而且書法表現的物質條件(如筆、墨、紙等)有了明顯的改進和成熟。魏晉禁碑之後,書法開始寫在絹或紙上;佛教的興起又促進了抄書寫經的盛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帖學的發展。
其三,書法世家的出現和師承關係的明朗。晉代正式設置“書博士”,書法與仕進相關,書法世家也開始出現,又出現了師承關係。比如西晉書家衛瓘傳子衛恒,衛恒又傳妹衛鑠(即衛夫人),衛鑠傳王羲之。而王氏家族在東晉就是一個書法世家,王羲之家人諸輩如王導、王曠、王廙、王瑉、王洽、王敦及王獻之都是名重一時的書家。所謂的“四庚、六郗、三謝、八王”即當時有名的書法世家。
魏晉書法的繁榮由此產生。
一、以鍾繇為代表的三國書壇
三國分魏(220—265)、蜀(221—263)、吳(222—280),以魏國書法成就為最著。
1喜愛書法的曹操
漢末三國,曹操主張節儉,發令禁碑,這對碑書是一個打擊,但也促進了帖學的發展。曹操喜愛書法,也重視書家。他曾對鍾繇委以重任。除鍾繇外,在他麾下的書家還有衛凱、胡昭、韋庭、邯鄲淳等,這些書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兩晉書壇有一定的影響。
曹操還喜歡欣賞書法,他曾將梁鵠的書法“懸著帳中,及以釘壁玩之”。
2“楷法之祖”鍾繇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曾官至太傅,人稱“鍾太傅”。鍾繇學書非常投入和刻苦,他曾自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每見萬類,皆畫象之。”
鍾繇曾學過曹喜、蔡邕、劉德升等人的書法,他擅長楷、行、隸,尤以楷書成就最大。
圖441鍾繇:《宣示表》
鍾繇的楷書,是在汲取前人及同時代書法成果的基礎上努力實踐而確立的一種規範字體。雖然在某些方麵尚帶有隸意,但已獨立於隸書,而成為一種嶄新的書體;再經後來王羲之發展,一舉成為曆代楷書之典範,鍾繇與王羲之,人們合稱“鍾王”。
鍾繇的傳世楷書主要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宣示表》為小楷,筆畫遒勁,結字寬鬆,字形略扁,帶有幾分隸意。張廷濟跋曰:“清瘦如玉,姿趣橫生。”《薦季直表》亦為小楷,寫得古樸秀逸,後人曾評其“高古純樸,超妙入神”,又有“紙墨奇古,筆法深沉”之說。
對於鍾繇的書法,曆來評價極高,唐孫過庭曰:“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唐張懷瓘則曰:“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鍾繇)第一。”
3皇象與《天發神讖碑》
吳蜀兩國,忙於戰事,書法成就甚微。吳國出過一個皇象,善寫章草、八分。相傳曾創作《天發神讖碑》,此碑結體奇偉,用筆峻峭,字體以隸法入篆,獨具風格。清張叔未曾評其書曰:“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其章草,以《急就篇》為代表。蜀國書法少有名的書家書跡可談,留下的作品極少。
二、“一台二妙”的西晉書壇
西晉(265—317)繼承漢魏時風,在行、草書方麵有一定成就,這為東晉王羲之的行、草書奠定了基礎。
西晉著名書家有衛瓘、索靖等。
衛瓘工草書,學張芝,又參以其父衛覬筆法,其草書臻於神妙,為後世簡劄之宗。索靖也善章草,與衛瓘同在尚書省做官,時人有“一台二妙”之說。索靖是張芝姐姐之孫,得張芝草法,有《月儀帖》傳世。
西晉書家還有陸機、成公綏等。陸機的《平複帖》是傳至今日的最早的文人墨跡。
三、光耀千秋的東晉書壇
東晉(317—420)是書法史上最為關鍵的一個時期。晉室南遷,江左經濟發達,文化繁庶,帶有濃鬱的江南地域色彩的文化藝術由此出現,二王妍美飄逸的書風便是一例。
1“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幼時隨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今南京)。王家是士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導,父親王曠等都是東晉元老,“司馬與王共天下”,權重一時。王羲之辯才出眾,性格耿直,嚴於節操,心懷大誌。初仕為秘書郎,後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屢屢召舉他,但他受魏晉玄學影響,生性恬淡,對仕途不很在意;父輩相繼離世後,他在政治上連連失意,又與驃騎將軍、揚州刺史王述政見不和,不甘恥辱,於是稱病去職,歸隱會稽,留戀山水,自適而終。
王羲之出身於書法世家,家族數代皆以書法名世。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羲之自幼善書,初學衛夫人,後博取眾家之長,楷取鍾繇之法,草學張芝,又遍習蔡邕、曹喜、梁鵠、張昶諸家;承漢魏書法之雄奇,集諸家書藝之精華,熔為一爐,自成一家。其書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尤長真、行、草。由於他的刻苦實踐和探索,使楷書完全擺脫隸書的影響,行、草書得到進一步的革新和發展,並創下了行草書的規範模式,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被後人譽為“書聖”。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輪美奐的書體。其書作,真跡無一留存,法書刻本留存甚多,有小楷《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等。
王羲之在鍾繇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其用筆法則,使楷書的各種基本筆畫有了明確的分工,從而獨立於隸書。如其被後世翻刻或臨摹的楷書作品《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讚》、《樂毅論》等,書法結體偏長,用筆逆入回收,提按頓挫,起訖明顯;章法上行距比字距大,與當時帶有隸意的楷書不同,具有今楷模式。王羲之楷書廣為後世所效法。
當然,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更在於行、草方麵。羲之行書博取精煉,以“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成就最高。
2“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是永和九年(353)王羲之與謝安等人在會稽山陰(今紹興)蘭亭行“祓禊”之會而作。此文點畫遒麗,行氣流暢、神清骨秀,風格妍美流便,為羲之得意之作。它曾一度失傳,後為唐太宗複得,命人雙鉤廓填。真跡已失傳。後世遺存的唐人摹本中以馮承素之摹本最近真跡。
《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也是體現晉書“尚韻”的傑作,藝術水平極高,光耀千秋。《蘭亭序》在藝術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用筆細膩精湛。《蘭亭序》起筆多以淩空取勢,結筆則多取輕頓提收,顯得幹脆利落;中間行筆以中鋒為主,疾澀相宜,圓勁骨清;又以側鋒取妍,富有美的韻律,給人以生動、活躍和優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