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書法簡史(3 / 3)

1渾厚俏麗的蘇軾行書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官至禮部尚書,諡號文忠。蘇軾是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型文學藝術家,他在詩、詞、文、書、畫諸方麵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在書法上,蘇軾強調學識對於書家的重要性,他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注重寫“意”,強調個性的發揮,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書初無意於佳乃佳”。

蘇軾書學“二王”、顏真卿、楊凝式、李邕等,又從柳公權、褚遂良、徐浩諸家廣泛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求革新,因而他的行書,往往兼有《蘭亭序》的姿媚,柳公權的瘦勁,顏真卿的雄渾,楊凝式的巧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蘇軾的楷書有《豐樂亭記》、《黃幾道祭文帖》等,行書主要有《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前赤壁賦》等,其中《寒食詩帖》寫得渾厚而俏麗,圓轉而挺勁,氣勢磅礴,變化多端,代表了蘇軾行書的最高成就。

2奇崛多變的黃庭堅草書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江西分寧人,人稱黃山穀,曾任著作郎。黃庭堅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其書法具有強烈的個性和創造性。行書學習二王、顏真卿、楊凝式,又將《瘞鶴銘》內緊外伸的結構加以誇張,遂形成其結構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黃庭堅的草書成就更高,其草書用筆奇崛,結體多變,章法則如行雲流水,一氣貫之。傳世作品有《諸上座帖》、《蘇軾寒食詩跋》、《鬆風閣詩》等。

3“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米芾行書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世稱米襄陽。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又因舉止癲狂,人稱米癲。米芾工詩文、擅書畫、精鑒賞,曾為書畫學博士。

米芾是繼二王之後,最有影響的行書書家,也是宋四家中行書成就最高的一位。米芾宗二王,也注意法度。他的學書大致經曆了臨仿——集字——刷字這樣三個過程。他花了大量的工夫去臨仿古人書法,然後按自己的眼光集古字成篇,在這個傳統功力深厚積累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他曾對宋仁宗戲言:“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氣,蔡襄勒字,杜衍擺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臣刷字。”他的“刷字”大概是指他技法熟練,用筆迅疾而八麵出鋒,正、側、藏、露,自然揮灑,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勢。米芾行書,頓、挫、轉、鋪法度井然,其結體疏密有致,字勢傾斜,奇縱多姿。

米芾沉雄飛翥的書風和創造性的用筆技巧,對當時及後世書壇都有重大的影響。其中以《多景樓詩》、《苕溪詩帖》、《蜀素帖》、《珊瑚帖》最為著名,可視為米芾行書的代表作。米芾的尺牘、題跋也相當精彩,他的論著《海嶽名言》、《書史》等,對行書有獨到的見解。

4容德兼備的蔡襄書法

蔡襄(1021—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學士,諡號忠惠。一說原來宋四家最後一位是蔡京,因其為奸相,名聲不好,於是人們便拿蔡襄代替蔡京列入宋四家。

蔡襄師法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寫得渾厚遒麗,對晉、唐古趣,能得其三味。其行書被後人評為“端勁高古,容德兼備”。但在總體上看,其書繼承多,革新少,個性較弱。

二、趙佶的“瘦金書”及其他

除宋四家外,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書法成就頗高。趙佶曾創“瘦金書”,新穎淡雅、風格獨特。文人之中,李建中的行書《土母帖》對後世影響頗大。此外,薛紹彭、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陸遊、範成大、朱熹、嶽飛、薑白石、蘇過、米友仁、吳琚、張即之、黨懷英等,書法都曾名重一時。

宋代書法在繼承晉唐傳統的基礎上,開創尚意一派新風,使書法得到了繼承創新與發展,對後世影響重大,在書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八節元代複古思潮:趙孟頫書法

元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蒙古人依靠武力建立元朝後,仍然重武輕文。蒙古統治者在國內推行極端的種族歧視政策,時有“九儒十丐”之說,可見漢文人士大夫在元朝地位極低,備受歧視。傳統漢文化的發展由此遭受很大的打擊,書法藝術也甚為冷落,書家極少。

一、引領複古思潮的趙孟頫

元代沿襲宋代,盛行帖學,大書法家趙孟頫出現後,書壇崇尚宗晉,倡起複古思潮,並一直延續至明清書壇。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水精宮道人,浙江吳興(今湖州)人,世稱趙鬆雪、趙文敏(諡號文敏)。《元史》有“孟頫篆籀分隸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

趙孟頫早歲書學宋高宗,中年則學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後又學李北海、柳公權等,用筆頗得古法,結字尤其精熟。曾對《聖教序》下過苦工夫,也曾把羲之《快雪時晴帖》展為大字,取李北海體勢,守二王筆法,別具匠心。他是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之一,集晉唐書法之大成,其精湛的技法,妍美的書體,堪稱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誠如近人馬宗霍所說:“元之有趙吳興,亦猶晉之右軍,唐之魯公,皆所謂主壇坫者。”

趙孟頫多才多藝,他工詩文,精音樂、擅書畫篆刻,又善鑒賞,兼通佛學。他的書法,人稱“趙體”,其特點是行筆流暢、結構優雅。這種雅媚秀潤的書風不僅對元代影響很大,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座豐碑。其代表作有楷書《三門記》、《膽巴碑》、《妙嚴寺記》、《福神觀記》、《汲黯傳》等,行書《定武蘭亭十三跋》、《洛神賦》、《二陸文賦跋》和《趙孟頫六體千字文》等。元代與趙孟頫齊名的書家是鮮於樞。

二、趙派書家群

1清雅而不乏骨力的鮮於樞

鮮於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官至太常典簿。鮮於樞也提倡“以複古為創新”的學書思想,為元代晉唐古法的繼承和發展立下了一定的功勞。鮮於樞擅長行草,重視筆法、結字的研究,更重視書法家的氣質。他以為書家必須“以氣勝得之”。其行書代表作《蘇軾海棠詩》、《自書詩讚》等,運筆圓轉,風格清雅而骨力特勝,筆意有似趙孟頫但更顯得遒勁。

2遒媚圓勁的康裏巎巎

趙派書家群中,除鮮於樞外,書法成就較突出的還有康裏巎巎。

康裏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恕叟,康裏(今新疆)人,蒙古族。《元史》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其行草書學王羲之。陶宗儀《書史會要》評曰:“筆畫遒媚,轉折圓勁,名重一時。”其行草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唐詩卷》等。

三、個性突出的楊維楨和耶律楚材

在元代,楊維楨和耶律楚材的書法比較有新意,其個性突出。

1“狂怪”的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浙江諸暨人,元代著名文學家。他的書法曾被人評為“狂怪”。他將漢晉人有隸筆的章草筆法自然化入行草之中,形成了不同時俗的書風。傳世行書佳作有《壺月軒記》。

2奇崛挺拔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遼皇族子孫,官至尚書右丞,諡號文正。其書學顏真卿和黃庭堅,書法奇崛挺拔、氣魄宏大,充滿剛毅之氣。行書作品有《自書詩翰》、《送劉滿詩卷》等。

縱觀元代書法,與宋代類同,皆盛行帖學,其成就主要在行草方麵,篆隸相對冷落,這個發展趨勢,其實在唐朝已有些萌芽,它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碑學盛行後才得以改變。

第九節明代“尚態”書法:吳門書派

中國書法發展到明朝,似乎高峰期已過,書家一麵繼承,一麵創新。以“尚態”為特征的明代書壇呈現出一派百花爭豔的繁榮景象。

明代(1368—1644)各朝皇帝,大多喜好翰墨,且以臨習二王行草書為主,常賜禦劄給臣下,各地翻刻法帖之風十分活躍,帖學發展空前。明代的“簡牘之美,幾越唐宋”。但是幾經翻刻的帖本離真本越來越遠,一味仿效翻刻本,使明後期書法往往妍媚有餘,古樸不足。其次,明後期,科舉取士重書法,又以歐、趙為標準,因而常見的書法多是拘謹呆板,工整雷同,形成了所謂的“台閣體”。

一、崇尚帖學的“三宋二沈”

明初,書法承襲元代,以複古為主,崇尚帖學。其成就不算很大,代表人物是“三宋二沈”。他們多長於小楷及行草。“三宋”指宋璲、宋克和宋廣,宋璲善寫小篆,楷書、草書也很不錯;宋廣專擅草書;宋克在“三宋”中成就最大,以章草成就最著,其書勁健豪邁、遒麗典雅,為後世所重。宋克傳世之作有《急就章卷》、《草書唐人詩卷》等。

“二沈”指沈度、沈粲兩兄弟。沈度專工楷書,其書是“台閣體”之典型,沈粲擅行、草,章草亦精。

此外,以狂草名重一時的解縉,其草書直抒胸臆、天真爛漫,對晚明狂草有一定的影響。

二、直取魏晉的“吳門三家”

明朝中葉,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書法也相應的獲得了發展。繁華的三吳地區,湧現了一批名振四海的書法名家,時有“天下書法歸吾吳”之說。他們突破世俗習氣,避開當時台閣陋習和隻具妍媚之書風,直取魏晉,號稱“明朝中興”,成為明中期代表書家,代表人物為吳門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寵等。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生而右手六指,故號祝枝山。工詩文、書法,為“吳中四才子”之一。

祝允明出身名門,家人皆善書。他聰穎過人,五歲能作徑尺大字。書法初學徐有貞、李應禎,小楷學鍾、王以及智永,草書學懷素、黃山穀,融通之際,自成風格。其小楷《出師表》、《臨黃庭經卷》豪縱奔逸,神韻天然。其草書成就更著,有“明代草書第一”之稱,也正是其毫無拘束、狂放不羈性格之體現,寫得雄奇奔放、變幻莫測。時人有“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之評。其留世名作有《草書詩軸》、《洛神賦卷》、《前後赤壁賦卷》等等。

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後名征明,字征仲,別號衡山,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幼不慧,長乃穎異,詩、畫、書、文皆通。書法諸體皆工,以小楷、行書成就最高。其小楷宗右軍,草書師懷素,行書仿蘇、黃、米,隸學鍾繇,篆法李陽冰。其小楷圓勁淡雅,自有風神,代表作有《離騷經》、《前後赤壁賦》等。其行書多得晉人筆法,尤得力於《聖教序》,寫得古雅蒼健、姿媚遒勁。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紀行詩卷》、《西苑詩冊》等。文征明門徒極多,名重一時。

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改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人。少有才華卻屢試不第,遂隨文征明等人以詩文書畫自娛。王寵以小楷見重於世。明人有“其書本於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時人上”之評,其小楷師法虞世南、鍾繇、二王等,尤得力於王獻之,風格古雅空靈,神韻超逸,作品有《滕王閣序》、《西苑詩卷》、《自書詩卷》等。

此外,吳中書法名家還有沈周、吳寬、唐寅、陳道複、陸師道、周天球、王穉登等;吳中地區之外的書家主要有張弼、陸深、莫雲卿、陳獻章等。

三、文人氣息濃重的董其昌

董其昌(1556—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諡文敏,人稱董文敏、董華亭等。書畫皆通,書法以顏書為根基,遍學鍾、王、李邕、徐浩、米芾、楊凝式諸家,博采眾長而自立一家,名揚海內外,有“尺素短劄,流布人間,爭購寶之”之說。

其昌性和易,又通禪理,書法在其生前已很有名。其行、楷、草諸體皆善,行草作品則更多。行書作品如《琵琶行》、《項元汴墓誌銘》、《萬歲通天帖跋》、《答客難》等,寫得“圓勁蒼秀,兼有顏骨趙姿,而顧盼雄毅,加精采焉”,其行草作品如《題蜀素帖》、《書李白詩卷》、《自書詩卷》,“閃閃如迅霆飛電”,“豐采姿神,飄飄欲仙”。董其昌的行草書正如他的畫,帶有濃重的文人氣息。其楷書作品有《法華經》、《洛神賦》等。

當時稱雄書壇的“四大家”,除董其昌外,還有與他齊名的邢侗、張瑞圖、米萬鍾三人。他們在繼承二王傳統的基礎上,力求革新,書風很具個性,給晚期書壇帶來了一股清風。

四、晚明的叛逆潮流: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晚明時期,政局日益腐朽衰退,民族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著名思想家李贄向“存天理,去人欲”這一明初以來的朱程理學提出了公開的挑戰,他提出了“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孔子而自足”的觀點,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當時的文藝領域開始趨向個性的追求和表現。在書法上,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人,力圖擺脫傳統書法的束縛,另辟新徑,尋求個性,成為晚明書壇的叛逆潮流。

徐渭(1521—1593),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人稱徐文長,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自幼聰明,學識過人而少懷大誌。其音樂、詩文、書畫皆通,又會騎馬舞劍,為當時奇才。其書博取眾家之長,尤得力於宋蘇黃米三家而自成風格,其狂草直抒胸臆,一氣嗬成。用筆沉著有力,章法奇崛飄逸,風神盡出天然。

徐渭的書法是人間情感宣泄的表露,又是對傳統的大膽反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

除徐渭外,張瑞圖的行草轉筆處多用折筆,呈三角交叉之狀,有跳蕩之姿,成就“並不在董其昌下”。而黃道周的行草參有鍾繇、索靖筆法,方筆多而圓筆少,波磔多而停蓄少,既見傳統,又含新意。倪元璐行草善於欹側取勢,結體緊密,奇趣橫生。

明代書法還有一個特征,即書家多能兼詩畫印,並能相互借鑒。明後期書家多善篆刻,文征明之子文彭以石刻印,非常有名。而書家兼擅詩文、繪畫、篆刻者在清朝則更為突出。

第十節清代書法的中興:碑學大興

清代(1644—1911)是中國書法史上書道中興時期,在繼承宋元明以來帖學傳統的基礎上,又掀起了碑學熱潮,書家眾多,成就亦高。清初,由於康熙皇帝酷愛溫文爾雅的董其昌書法,使董書一時風靡海內。乾隆即位,他特喜趙孟頫書法,於是,圓潤豐腴的趙體書又成時尚書風,士大夫們對此趨之若鶩。至此,清代帖學臻於高峰。其後,由於以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對書體的製約,遂形成了工整呆板、死氣沉沉的“館閣體”書法,書壇日趨衰微。

在帖學衰微之際,清代統治者又開始大興文字獄,文人士大夫為了擺脫政治的牽連,便從“經世濟事”轉而致力於金石考據之學,人們從金石碑拓中看到了書法振興的生機。這一時期,兩周金文、秦漢刻石、六朝墓誌造像記、唐人碑版,成了文人士大夫學書的範本。

碑學大興,直接刺激了晉唐以來一直處於低潮的篆、隸書法,使其得以充分地發展。

一、清初的帖學派

清初,雖國家統一,但滿漢一直矛盾重重。書法家繼承晚明“反叛”書風,以書法表達他們壓抑的心理和情感,其成就在行、草書帖學方麵甚為突出。代表書家有王鐸、傅山等。

1“神筆”王鐸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癡庵、癡山道人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官至大學士,降清後官至禮部尚書。工詩文書畫,尤長書法。其書楷學鍾繇,行草宗二王,又參顏真卿、黃庭堅、米芾筆意。他同黃道周、倪元璐等力“反”傳統,追求風力氣骨。他的草書用筆遒勁,縱橫取勢,氣勢雄闊,極有個性風格,有“神筆”之譽。傳世書跡有《擬山園帖》、《自書詩卷》等。

2“寧醜毋媚”的傅山

傅山(1602—1683),字青主,號真山、朱衣道人等,人稱傅青主,山西陽曲人。工詩文書畫,精醫學,重氣節。力反董其昌秀媚書風,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口號。其書以顏真卿為根基,遍習晉唐諸家,卻不因守前法,自創一路。傅山篆、隸、草皆精,以草書最見特色。他的草書糾結纏綿,筆勢飛動,淋漓酣暢。傳世書跡有《丹楓閣記》、《乾坤詩軸》、《右軍大醉詩軸》等。

3“帖學派”

崇尚帖學之書派,人稱“帖學派”,亦有“南派”之稱;崇尚北朝碑刻之書派稱“碑學派”,亦稱“北派”。清前朝以帖學派占主流,其代表人物張照、薑宸英、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其中張照是清“館閣體”的代表書家;翁方綱兼攻帖學和碑學,對清後期碑學派影響較大;劉墉則是“集帖學之大成”,書法貌豐骨勁,善以濃用拙,時有“濃墨宰相”之稱。

4好異尚奇的“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在當時書壇也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鄭燮、金農兩人,成就顯著。鄭燮以分書入行楷,自稱其書法為“六分半書”。他以作畫之法寫字,將真、草、隸、篆自然糅合在一幅作品之中,富有創意。其布局章法尤能給人以啟迪,常左右避讓、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人們喻之為“亂石鋪階”。至於金農,以其“漆書”著稱於世,其書以齊頭筆用側鋒寫隸,濃墨重抹,奇逸古樸。

二、清後期的碑學派

嘉慶、道光以後,帖學日衰,碑學大興。別開新麵的書作層出不窮,成就突出。期間有成就的書家堪稱多多,現簡單地介紹幾位影響較大的碑學名家。

鄧石如(1743—1805),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等,安徽懷寧人。自幼即好篆刻,後又遍臨秦漢碑刻,書藝大成。他擅篆、隸,以隸法寫篆,又以篆法寫隸;並將篆隸筆法融入楷行草,對碑學創新極有貢獻,被譽為“集篆之大成”的碑學派第一人。其篆書沉穩飄逸,力透紙背,而博大精深。隸書則古樸渾厚、變化多端。為當時碑學派樹立了典範。其名作有《白氏草堂記》、《遊王氏性園詩》、《謙卦篆書軸》等。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默庵,汀州寧化(今福建寧化)人,官至揚州知府等。詩書畫印皆通,尤以隸書成就最著。康有為推其為“集隸書之大成”者,與鄧石如篆書並稱“南伊北鄧”,為清篆、隸之冠。他的隸書取法莊嚴渾厚的《衡方》、《郙閣》、《校官》等,寫得雄壯開闊、博大高古。傳世書作有《題王元章畫梅》、《翰墨因緣舊聯》、《自書詩冊》、《滿堂毫翰詩軸》等。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州,晚號蝯叟,道州(今湖南道縣)人,世稱何道州。官編修,其書法“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其楷取顏真卿、北魏《張黑女墓誌》筆法,力厚骨健,雄奇高古。行草成就更大。行草揉以北碑、篆隸筆意,定得雄健渾厚,氣勢磅礴,草書為清代之冠。書跡主要有《蘇軾詩屏》、《小楷書冊》等。

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更字撝叔,號悲庵等,官至奉新、南城知縣,浙江紹興人。博學多才,金石書畫冠絕一時。其書初學顏真卿,後學魏碑筆法,楷書具有“顏底魏麵”,變幻多姿,渾厚勁健。其篆隸深受鄧石如影響,以楷法入隸,顯得自然生動,神采飛揚,自具風格。傳世書跡有《古之利器書屏》、《金人銘》等。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香樸,後更字昌碩,別名缶廬、苦鐵等。浙江安吉人。其詩、書、畫、印皆堪稱一代大家。他的楷書學鍾繇、顏真卿;篆書以學《石鼓文》為主,旁涉琅玡、泰山刻石,筆法雄渾遒勁,古拙森嚴。傳世書跡有《臨石鼓文軸》《行書詩軸》《壽書詞》《懷金鐵老布衣詩卷》等。

康有為(1857—1927)原名祖詒,字廣夏,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今廣州)人,世稱南海先生。官工部主事,維新運動失敗後,全力研究經學和金石書法。其書主攻《石門銘》,參以《經石峪金剛經》《雲峰山刻石》等,善書擘窠大字,筆勢縱橫開張,縱逸豪放。有《截海為塘詩軸》《書舊作中堂》《行書對聯》等作品留世。另外康有為著書論《廣藝舟雙楫》,雖言論過於偏激,但對振興推動碑學的發展很有意義。

一味提倡碑學的晚清,出現了尊碑棄帖的不良傾向。當然,也有一些書家兼學碑帖,努力探索兩者的結合,如翁同和、李瑞清、曾熙等。

參考文獻

1《中國通史簡編》,範文瀾,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中國文字學》,唐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中國書法發展簡論》,潘伯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版。

4《曆代書法文論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

5《書法教程》,歐陽中石、徐無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中國書法》,蔡慧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國書法簡史》,湯大民,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中國書法史圖錄簡編》,吳洪清,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討論思考題

1如何看待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就?

2如何劃分書法的碑派與帖派?

3“顏筋柳骨”是什麼意思?

4顏真卿《祭侄文稿》有哪些獨特、豐富的藝術內涵?

5“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書法風格的異同。

6何謂“吳門三家”?

7清代碑學大興的代表書家及其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