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書法簡史(2 / 3)

其二,點畫妍媚遒勁。《蘭亭序》點畫品類繁雜,線條優美,行筆富於變化。筆畫雋美而有力度,藏露並用,勁媚兼舉;其形態有俯仰、疾澀、向背、起伏、撐柱、擒縱等等,可謂變化多端,相映成趣。

其三,結體雋雅多變。《蘭亭序》通過結體的虛實變化、疏密開合、似欹反正、剛柔互濟來表現內涵豐富、風格雅逸的行書藝術。其結體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現,卻各有麵目。

其四,章法布局和諧自然。《蘭亭序》縱行之內,左右擺動;縱行與縱行之間距離不一,氣韻貫通,流暢自然。從橫列來看,又能左顧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筆斷意連,自然和諧。《蘭亭序》在技法上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除《蘭亭序》和上述鉤摹本外,羲之行書還有《集王聖教序》。這是唐懷仁從王羲之眾多作品中擇字拚集而成的。

王羲之在草書方麵也很有成就。他在“剖析張公之草”的基礎上,突破了章草之藩籬,開今草之先河;其草書富於變化又不失法度,為後世樹立了草書藝術的準則。其草書主要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寒切帖》、《遠宦帖》等。這些作品雖皆後人鉤摹,但可看出羲之草書古雅飄逸的姿態和清健散淡的氣韻。

3“風流為一時之冠”的王獻之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獻之天資出眾,書法過人,史稱其書“風流為一時之冠”。其書與父齊名,並稱二王。

獻之初學父書,後學張芝,變通古法,勇於創新,在父書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革新和發展。其楷書《洛神賦十三行》較之羲之楷書的古質含蓄更顯得活潑流暢,氣韻生動,更能體現當時崇尚妍麗流便的書風。其行書則間夾楷草,即所謂“破體”,其創新的膽魄可見一斑。

獻之書法最大的成就還在草書方麵。羲之在章草的基礎上創製了今草,但尚留有章草字字獨立的特點,獻之則在今草的基礎上,又創製了一種上下相連、縱逸豪放的草書體式,有“一筆書”之稱,著名的《中秋帖》即是一例。這對後世狂草的發展很有意義。獻之的草書作品有《地黃湯帖》、《送梨帖》等,行書作品有《鴨頭丸帖》、《鵝群帖》等,作品氣韻流暢,豪放縱逸。

4曠達超脫的王珣《伯遠帖》

東晉書家,除上述“四庚、六郗、三謝、八王”之外,水準高的還有很多。這是東晉書法繁榮的一個表現。

“八王”中王珣曾作《伯遠帖》,此帖是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在清乾隆時被共列為“三希”的珍貴作品,也可能是東晉傳世唯一沒有爭議的法書真跡。其書法寫得如行雲流水,飄逸灑脫,很能體現晉人曠達超脫的時代風貌。

第五節南帖北碑

南朝(420—589)曆經宋、齊、梁、陳四代,北朝(386—581)曆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這段時期,政治混亂,朝代更替迅速,然而書法卻得以持續發展,碑、帖藝術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南朝因襲晉製禁碑,故其書法遺跡以帖為多,碑則極少。當然南朝碑刻亦有,如有名的《爨龍顏碑》、《爨寶子碑》、《始興王碑》等。北朝自北魏起,墓碑盛行,成就突出,北朝碑多帖少。因而南北朝書法,習慣上有“南帖北碑”之說。清阮元《南北書派論》,把帖歸於南派,碑歸於北派,雖有失於牽強和絕對,但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這種傾向。

一、沿襲二王的南朝書風

宋、齊、梁、陳雖朝代更替迅速,但在政治上比北朝安定,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一些繁華的都市相繼出現,雅好書法之風不減晉代。南朝禁碑,書承二王一路,文人書家皆雅好尺牘行草。社會流行珍藏前代名跡,彼此研習摹仿,相習成風;他們多以繼承二王書風為能事,風格上顯得秀媚含蓄,溫潤儒雅。南朝雖然書家較多,但都未能在二王藩籬內作出較大的突破,成就不大。南朝書法名家有羊欣、範曄、王僧虔、謝靈運、陶宏景、袁昂、庚肩吾、肖子雲、智永等,尤以羊欣、王僧虔、智永最負盛名。

1“最得王體”的羊欣

羊欣(370—442),書法得其舅王獻之親授,善寫帶有隸意的楷書,亦善行草,是獻之後最有名望的書家。庚肩吾《書品》評其書法“最得王體”。時人則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獻之)書中風神怯者,往往是羊書也”之慨歎。可惜其書創意不足,總體風格不出二王。傳世書跡有草書《筆精帖》。

2具有王謝風習的王僧虔

王僧虔(426—485),為羲之四世孫,少時即善書,其書較之羊欣更偏重神采,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曰:“僧虔書如王、謝家子弟,縱複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其傳世作品有《王琰帖》、《陳情帖》等。

3繼承祖法的智永

智永係羲之七世孫,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人稱“永禪師”。他繼承祖法,精勤於藝。相傳他寫壞筆頭竟達五石之多,埋之,號“筆塚”,而求其書者如潮,將其門限磨穿,遂以鐵皮裹之,號曰“鐵門限”。其書法兼善諸體,尤擅草書,陳隋學書者皆視其為宗。《真草千字文》書法一波三折,頗具神韻,對後世影響廣泛。

4“神品”《爨龍顏碑》

南碑中《爨龍顏碑》具有北碑式的雄強渾厚,曾被康有為列為“神品”第一。南碑書體以楷為主,隸書則相對較少,這是一個發展傾向,到唐碑就更加明顯了。

二、雄健剽悍的魏碑書法

北朝佛教盛行,北魏政治改革後,不再禁碑,使得刻石、墓碑熱潮興起。以魏碑為代表的北碑,在南北朝書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魏碑主要有碑刻、墓誌銘、造像記及摩崖四類,其作者大多為下層知識分子和民間刻工。

1凝重生辣的碑刻

碑文刻石,大多出自一些能工巧匠,碑文書法的樸拙雄奇、凝重豪放,是他們作為北方勞動人民憨厚、樸實、豪強性格的反映。風格既有謹嚴挺拔的一麵,又有粗糙生辣的一麵。主要作品有《廣武將軍碑》、《張猛龍碑》、《賈思伯碑》、《曹恪碑》、《高慶碑》等。其中《張猛龍碑》甚得後人推崇,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等評語。

2秀麗精美的墓誌銘

墓內刻藏“墓誌”,文後有銘者,則稱“墓誌銘”。墓誌銘一般以楷書為主,體製多樣,書風秀麗精美。書者可能是民間書家,也可能是貴門名家。存世著名作品有《張黑女墓誌》、《元倪墓誌》、《常季繁墓誌》、《崔敬邕墓誌》、《元顯雋墓誌》、《元暉墓誌》、《元瑛墓誌》、《李壁墓誌》、《石婉墓誌》、《司馬悅墓誌》等等,其中《張黑女墓誌》堪稱代表。

3樸拙雄宕的造像記

北魏佛教盛行,在山崖石壁上刻造佛像也隨之增多。這些佛像旁邊往往記有造像緣由、造像人姓氏等內容,造像記由此而來。造像記多半出於民間石匠信手自撰自刻,石匠因文化水平、刻寫水平較低,故而其文詞通俗粗淺,甚至有漏刻缺筆等現象,書風樸拙雄宕。在當時,刻造像記是造像時附加的、次要的一道工序。書法體現當時北朝遊牧民族雄強豪放、樸實淳厚的審美趣味,在藝術創新上尚可借鑒。造像記最為有名的首推《龍門十二品》,康有為說:“龍門造像自為一體,意象相近,皆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其筆畫以方筆為主,棱角銳利,結體嚴謹,雄健挺拔,是魏碑書法代表作。

4厚實雍容的摩崖

摩崖即刻在山崖岩石上的書法。著名的如《鄭文公碑》、《石門銘》、《瘞鶴銘》等,尤以《鄭文公碑》最為有名。此碑凝重厚實,大度雍容,確為難得之佳作。

北碑成就顯著,對後代尤其清代影響至深。康有為有“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之語,對魏碑推崇備至。而北碑又為唐代楷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唐初書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還有顏真卿、柳公權等都從中吸收過藝術營養。

南北朝書論宏豐,實為空前,其中如《論書表》、《書苑菁華》、《古今書評》、《書品》等,這些論著同魏碑一樣為唐代書法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第六節隋唐氣象:唐楷與行草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榮,其文化藝術全麵整合,音樂、文學、詩歌、書法、繪畫、舞蹈、工藝、建築等等,形成了一個雄偉壯闊、光耀萬代的文化圈,即所謂“盛唐氣象”。作為藝術精髓的書法,更是氣象萬千,蔚為壯觀。錢泳曾言:“有唐一代之書……歐、虞、褚、薛,各自成家,顏、師、李、徐,不相沿襲。……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妙境。”真、行、篆、隸、草,各爭其豔;歐虞褚薛、顏筋柳骨以及顛張狂素,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寫下了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中國書法的發展邁入了第二個高峰期。

一、南北合流的隋代書法

隋(581—618),時間很短,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卻是一個關鍵時期。它上承漢魏六朝,下啟唐楷諸家,為唐代的尚法楷書奠定了基礎。隋結束南北紛擾局麵,社會趨向安定,南北書法實現通融(當然,南北朝終結之際,書法已趨南北合流)。沙孟海先生說:“隋代隻有短短三十七年,但這一時代的書法藝術,上承兩晉南北朝因革發展的遺風,下開唐代逐步調整趨向規範化的新局。這一過渡時間,是我國中世紀書法史上一個大關鍵,值得做一番綜合性的分析研究。”隋朝著名書家有丁道護、史陵及智果等。丁道護書法參合北方樸拙和南方的遒媚,名作有《啟法寺碑》。史陵善楷書,筆法精妙,書風奇古疏瘦,兼融南北。

隋代刻石,成就頗高。最具名聲的是“六朝集成之碑”——《龍藏寺碑》,此碑點畫細瘦遒勁,結體方整寬博。歐陽修曾雲:“字畫遒勁,有歐、虞之體。”孫承澤亦雲:“其書方整有致,為唐初諸人先鋒。”此外,《董美人墓誌》、《蘇孝慈墓誌》,亦可視為開初唐楷書之先聲。

二、燦爛輝煌的唐代書法

唐代(618—907)是晉代以後書法發展的又一高峰,此時,真、行、草、篆、隸齊備,書家林立,眾派紛呈,而楷書、草書的影響最甚。

1熱衷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是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曆史名君,同時,也是一位對書法尤其是唐代書法產生過很大影響的書法家。他直接倡導了學習和研究王羲之書法的熱潮,從而初步奠定了王羲之書法作為曆代書法的正統地位。唐太宗親撰《王羲之傳》,下詔搜求羲之墨跡,命人鑒定精拓羲之摹本,並分賜眾臣以備研習。更為重要的是,唐太宗還把書法列入教育、取士、官製之中,他設置“弘文館”,凡五品以上京官必須進弘文館學習書法,初唐書法大家虞世南和歐陽詢以弘文館學士身份在此授以楷法。在國子監中又專設書學博士二人,以書法詮試官吏。由此,舉朝上下、舉國上下都重視和學習書法。這一方麵使得書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另一方麵也導致了書法趨向實用,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尚法”書風。

唐太宗本人書法長於行、草,得二王法,也善臨摹古帖,其傳世之作《晉祠銘》、《溫泉銘》,寫得秀麗妍美,遒勁多姿,深得羲之行書神韻。

2接近南帖風貌的初唐四家

由於太宗對羲之書法的重視,使得初唐書風接近南帖風貌。這從初唐四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的書法中即可體現。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寧波)人。唐時任秘書監。他是智永的學生,曾得智永傳授,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傳統,其書用筆圓轉而結體方正,外柔內剛,風神灑脫。但繼承多,個人風格創新少。他與歐陽詢並稱歐虞,但書風明顯不同,“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其代表作《夫子廟堂碑》用筆遒勁圓通,結體端莊平穩,堪稱楷書絕作,為曆代書家所重。另外他的楷書如《破邪論序》,也很有名。虞的行書《汝南公主墓誌銘稿》,運筆生動自然,圓潤衝淡,很有幾分《蘭亭序》韻味。他的傳世行書還有《左腳帖》、《秋時帖》等。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天資聰穎,博通經史。入唐後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稱歐陽率更。其書初學王羲之,後學索靖等人,風格趨於剛強。他的楷書字形偏長,筆意險峻,疏密得體。“險勁峭拔”是其主要特點,有“森森然如武庫矛戟”之稱。歐的楷書堪稱曆代楷書範本,沿襲至今。其名作《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方圓兼施,結體縝密精妙,具有溫雅而雄強的獨特風格。此外,他的楷書還有《皇甫誕碑》、《虞恭公碑》等,行書有《夢奠帖》、《卜商帖》。其子歐陽通,立誌學書,勤於研習,遂盡得其父筆意,險峻過於其父,有《道因法師碑》傳世。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被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遂良學書,初師虞世南、歐陽詢,遂兼得二家之長;又轉學王羲之書法,得其神韻。虞世南死後,他被魏征引薦於太宗,一起論書。憑其對羲之書研習之功底,對當時二王墨跡的真偽作了精確的鑒定。其楷書兼具隸法,豐豔流暢,變化多姿。以《雁塔聖教序》對後世影響最大,書體疏瘦勁練,典雅娟秀,可視為代表作。其他楷書還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倪寬讚》、《陰符經》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官至太子少保,人稱薛少保。在其外祖父魏征家精勤臨摹虞、褚書跡,遂以書法聞名於世。其書對褚多有繼承,唐人有“買褚得薛、不失其節”之說。當然,在繼承的基礎上亦有發展,其書筆勢遒勁,自成一格。其弟薛曜與之同一師承,但更纖細,是徽宗“瘦金體”的前源。有《信行禪師碑》、《升仙太子碑碑陰題名》存世。

以虞、歐、褚、薛四家為代表的初唐楷書標誌著楷書已經真正成熟。此時,楷書作為應用文字已日臻完美,初唐立碑的盛行直接刺激了楷書的成熟和完美。

初唐時期,陸柬之以行書聞名一時,孫過庭則以草書著稱於世。

陸柬之(585—638),自幼學書於舅父虞世南,精勤研習二王法帖,筆法精熟,有《文賦》、《蘭亭詩》留世,風格不出二王。

孫過庭(648—703),字虔禮,吳郡人。工書法,尤精草書。其書論著作《書譜》,理論精辟,書法一流,是學習今草的好範本。

3盛唐氣象:張旭、懷素、顏真卿、李邕

在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書法的初唐時期,人們大都視二王書法為權威,因而初唐書法在總體上未能超出晉人藩籬,創新明顯不夠。而到了盛唐,國勢強大,文藝異常繁榮。在文藝領域出現了許多革新現象,如詩歌和散文的革新運動。書法同樣進行了實質性的革新和創造。此時,人們思想自由開放,許多書家不再迷信二王書法權威,力求另辟新徑;而一些書法理論家則大膽指斥二王書法的不足,如張懷瓘在品評羲之書法時便有“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這為盛中唐書法革新創立了理論和輿論基礎。這場革新運動的代表書家有張旭、懷素、顏真卿、李邕等,他們的書法可以說是“盛唐氣象”在書法上的表現。

張旭(?—724),字伯高,吳郡(今蘇州)人。曾任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工楷,尤善草書。張旭屬於那種自由浪漫、狂蕩不羈的純粹藝術家形象,他嗜酒,每飲大醉乃下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世稱張顛,又有草聖之譽。他在獻之“一筆書”的基礎上,開創了一種新的草書形式——狂草,從而將草書藝術推向巔峰。其狂草詭奇多變、奇逸奔放,連綿縈繞而通篇渾成,如其草書傑作《古詩四帖》、《肚痛帖》、《自言帖》等。張旭狂草能夠痛快淋漓地表達人生各種強烈感情,正所謂:“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張旭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據他自述,他看見擔夫爭道而悟出筆意,聞到鼓樂而悟出筆法。張旭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舞劍並稱“三絕”,是“盛唐文化”的最高體現。他的草書對後代書家影響至深。

另外,張旭的楷書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如傳世之作《郎官石柱記》曾被後人推為“唐楷第一”。

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長沙僧人。他生性豪放,嗜酒如命,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他出身貧寒,種萬株芭蕉,以其葉代紙,苦練書法;還用漆盤、漆板練字,以致“盤板皆穿”,其用功程度可見一斑。曾求教於張旭弟子鄔彤、顏真卿而得張旭筆法。他的草書兼有篆籀筆意,自具風格。其草書傑作《自敘帖》縱橫交錯,一氣貫之,如驟雨旋風,千變萬化,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節奏感和震撼力。時人有“以狂繼顛”、“草書天下稱獨步”等評語。他同張旭並駕齊驅,在中國書法史上堪稱草書二傑。後人如於右任、沈尹默還有毛澤東等都曾學習懷素草書。除《自敘帖》外,懷素作品《論書帖》、《聖母帖》、《小草千字文》等也馳名於世。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國公,人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變,顏被其縊死,諡文忠。顏真卿性格剛強正直,不畏權勢,以忠義聞名於世。後人往往把他的書法同其性格聯係起來,如歐陽修曾言:“魯公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顏真卿曾得張旭親授,上承王羲之傳統,吸取南北朝以來民間書家的精華,就前人而創新意,遂成大家。他的楷書參入了篆、隸筆意,點畫渾厚飽滿,轉折頓挫多變,結體端正寬博,章法充實茂密,形成了雄強剛毅、莊嚴肅穆而氣勢磅礴的“顏體”。顏體打破了二王以來“書貴瘦硬”的傳統書風,為書法史樹立了一座新的豐碑,對後世影響深遠。

顏真卿早期楷書代表作有《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讚》,前者“外圓內方”的字態是其獨創,後者則寫得莊嚴而具風致,雄厚而有氣度。顏真卿中晚期所作的楷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如《中興頌》、《勤禮碑》、《自書告身帖》等等。《中興頌》清雄遒偉、宏博開放,《勤禮碑》高古蒼勁、端莊雄偉,《自書告身帖》則奇古豪宕、圓健雍容。

顏真卿的行書《祭侄文稿》被後人尊為“天下第二行書”。此稿縱筆疾書,一氣嗬成;書時他沉浸在悲憤的情緒中,無意於書體的工拙,卻筆勢飛動,姿態橫生,達到了痛快淋漓、流露真情的藝術效果。行書《爭座位帖》則如熔金出爐,隨地流溢,元氣渾然。

李邕(678—747),字泰和,揚州(今江蘇揚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書師王羲之,又能博采眾長,自成一家。他善以行楷寫碑,筆力沉雄,獨具一格。在書法學習上,李邕反對因襲模仿,曾言“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他開創了以行書入碑的先例。其傳世書跡有《李思訓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等等,皆以其創意、新意聞名於世。

4走向低潮的晚唐書壇

晚唐,國勢衰落,社會動蕩,書法藝術走向低潮。名家有柳公權、高閑、沈傳師等,其中柳對後世影響最著。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其書由鍾、王入手,遍學隋唐諸家,尤得力於顏真卿,避其肥厚,追求瘦硬,自成一家。他與顏真卿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稱。他們的書法代表了唐代楷書的最高成就。柳體字以《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為代表,其楷書筋骨外露,遒勁峻拔,是曆代學楷的典範。他同歐陽詢、顏真卿以及元代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影響深遠。

柳書成名後,唐穆宗曾問其筆法,柳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已成為曆史上有名的筆諫。柳之行書《蘭亭詩帖》,草書《蒙詔帖》亦相當有名。

晚唐高閑的草書、沈傳師的楷書雖然名重一時,但在書法史上影響不算很大。

三、由唐入宋的樞紐人物——五代楊凝式

五代,政局不穩,戰事頻繁,書壇異常衰微。在名家寥寥之際,出現了一個楊凝式,他成為書法由唐入宋的一大樞紐人物。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華陰(今陝西)人。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他畏於政治險惡,以“佯狂”保身,時有“楊瘋子”之稱。

其書從顏柳追學二王,楷、行、草皆精。傳世書跡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盧鴻草堂十誌圖跋》等。《韭花帖》遒勁妍美,法古創新,有五代《蘭亭》之稱;《神仙起居法》結體新奇,典雅渾厚,很有創意;《盧鴻草堂十誌圖跋》則筆勢渾厚,多取顏法。

宋人對楊凝式推崇備至,評價很高,如米芾評其書法有“如橫風斜雨,滿紙雲煙,淋漓快目”。可以說,宋代四家蘇黃米蔡以及王安石都極力學習楊凝式,可見楊對宋代書壇的巨大影響。

第七節兩宋意趣:宋四家行草

宋代書法不及唐代書法的繁榮,原因是多方麵的。宋初宋太祖並不重視書法,這是其一;宋代印刷術發達,無需大量抄書,加之帖學盛行,書家大多致力於藝術性更強的行書,這使得宋代楷書遠不如唐代發達,這是其二;第三,宋代書學有一種以帝王權貴的書體為轉移的“趨時貴時”現象。這些都影響了宋代書法的發展。

一、“尚意”書風的代表:蘇黃米蔡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開始重視翰墨。他曾命人選擇摹刻前代大家書跡,成為曆史上有名的《淳化閣帖》,然後賜給大臣學習。此帖中有一半是二王作品,所以,宋初書法是學二王的。另一方麵,一些學有素養的士大夫階層麵對法度森嚴的唐代書法,正努力地掙脫著,以求突破。逐漸地,他們摒棄唐法,轉而崇尚意趣,確立了宋人“尚意”書風,其代表人物是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